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运用贸易理论、政策等有关知识分析国内产业结构

运用贸易理论、政策等有关知识分析国内产业结构

日期: 2010/12/9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运用贸易理论、政策等有关知识分析国内产业结构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在各方面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调整。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有的地区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沿海地区,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央政府采取过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现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功能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劲引擎。

在过去2008年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国际市场一片哀嚎。现在,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中,而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给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带来了新的机会,也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

关键词:全球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问题调整,低碳经济,中小企业,契机

Abstract:Into the 1990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all areas, to promote the worldwid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upgrade process, some regions its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 particularly in coastal areas, get a faster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optimizes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there was also a lot of problem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io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adopt various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At the moment, energy inefficient and energy structure has been hinder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ttlenecks,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rapid onse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hose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 has become the "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trong engine.

In the past 2008 global financial storm volume, international market a wailing. Now, the world economy is recovering, but this year, Shanghai Expo held on the world economy out of recession ha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but also to the Chines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has brought with it a new chance.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the regional economy, issues adjustment, low-carbon economy, SMEs, opportunity

1 产业结构的概念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迅速发展, 其中生产的全球化,掀起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

2.1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产业的全球化。产业全球化是指产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和升级。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产业和市场一体化联合的趋势。而产业和市场一体化联合趋势,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垄断,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崛起和各国产业政策的世界性影响。因此,当今世界汹涌跌宕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大变动正是由经济全球化演变而生的

2.1.1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产业结构变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造新经济,催生新产业。新的技术及新的产业相继涌现,数字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方面信息产业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以其所具有的高度渗透力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相关产业的成长。

2.1.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便利的资源条件,改变了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减弱了结构调整中的资源限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使新的产业重组有可能在无障碍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产业结构变动的世界性传递,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由此,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载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经济全球化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轮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更新技术,创造新产业,改变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使第三产业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同时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时,凭借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吸收和接纳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更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契机。

3 我国的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迅速发展,带动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调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既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使自己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乘势而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存在的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结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业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典型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8%左右,到1984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32. 2%左右,上升了4.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48.2%下降到1984年的43%,下降了5%左右,1978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3.7%,到1984年上升到24.8%,仅仅上升了11%。这说明我国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得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31%、44%、25%,到1992年,其比重分别约为23%、48%、29%,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得到了迅速增长。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时期。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讯设施迅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199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2.4%、48.3%、29.3%,1996年这一比重分别为20.4%、49.5%、30.1%,2000年时,这一比重分别为17.2%、50.1%、32.6%,到2004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5.9%、50.2%、33.9%。这个时期,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成长阶段主要可以划分为六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阶段。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应该处于第三阶段初期,即“起飞”阶段的初期。

3.2 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有的地区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特别是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外向型经济,极大地活跃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和整个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让我们以潜入深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深入探讨一下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情况。

3.2.1 区域经济—珠江三角洲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地区的产业内部结构则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而区域经济一直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重头戏,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区域经济的调整。就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三角地区经济区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被视为是“世界制造基地”。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珠三角原有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基本消失。珠三角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未根本改变而难以为继。

(2)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

受国内、国际市场供应的影响以及重工业化的加速,珠三角资源、环境双约束和经济增长矛盾不断加剧。

(3)过分依赖国外市场。

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和摩擦加剧,国际粮食、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等。

(4)核心技术缺乏,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不仅给珠三角经济和产业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成为珠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5)城市化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拥有共享现代文明的机会。

3.2.2 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发展趋缓,产业发展间的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广东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 调整农业结构,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强农业的有效竞争能力。就目前而言,增强广东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加入WTO后粮棉生产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农产品质量总体不高、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因此,应瞄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趋势,主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快速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管理,在品种、生产技术、产品分级、安全适用、包装贮运等方面狠下功夫,降低生产、贮运、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成本,更新营销观念,拓展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的有效竞争能力。

(2) 更加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内容上看,一种是以大规模的物质财富增长为主,一种是以适宜规模的信息和服务经济为主。经济增长以哪种方式为主,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是由大规模的实体经济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在较高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向非物质的服务和享受转变,这时增长方式也开始向信息和服务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第二产业即工业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已进入较高阶段,但是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不足,这一状况如不改变将阻碍珠三角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

从前面我们分析的珠江三角洲的结构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产业结构虽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3.3.1 农业的基础地位亟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a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些地区的矛盾还比较尖锐。例如华北、西北等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b 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c 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   d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3.3.2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a 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在总出口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同样超过了50%。这表明,即使是本土企业,也严重依赖外国企业的订单,而不是依靠自主研发和自有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对订单的依赖是中国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又一明证。而一旦国外市场出现疲软,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b 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这正是我国的企业在彩电、空调、手机等诸多领域都深陷价格战泥潭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3.3.3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

3.4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产业结构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工业化仍然处于中等水平时期,我国经济的现代化道路还相当漫长。从竞争角度看,第二产业将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产业。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产业结构上升的需求吗?如果不能,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战略手段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呢?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要以全球化的思维作为制定我国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思路。产业结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央政府采取过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今天,我国经济建设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压力要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新的调整思路。

3.4.1着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我国应更多地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我国在区域甚至全球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从近期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应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作为自身的优势产业,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政策上讲,在将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除少数重要产业外,应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我们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在产业全球化中,抢占某个产业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某些生产环节,占领某些方面的技术和生产的制高点,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前连锁和后连锁的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我国的比较优势除了有一批具有整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外,相当一部分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完整地占领某个产业,更为可能的是部分地占据某些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内分工来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此外,要根据全球化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变化,吸取国际经验,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政府应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性产业的扶持政策。

3.4.2 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国有企业应该在我国发挥主导作用,但不一定要成为我国经济组成中的主体。因此我们应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的战略性行业,改革国有资产配置结构,使国有资产投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更好地发挥有国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一是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垄断地位。主要是指重要的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部门等,对这些产业,国有经济要始终保持绝对的垄断地位,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在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优势地位。如电力生产和运输、邮政通讯、油气开发及采矿等产业,在保持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前提下,也可以鼓励非国有经济逐步进入。三是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集中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要是指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在内的一些产业,这些产业大多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在国内外市场上属于竞争激烈的产业部门,国有经济应当积极发展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高,目前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是难以达到全面快速发展的目的。但这些产业代表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国有经济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应积极投资、开发、引导、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到该行业之中。五是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平等竞争。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大多数行业都属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对这些行业,政府应对所有的经济成份开放,并允许和鼓励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3.4.3 政府制定倾斜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是行为主体之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产业政策,对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举足轻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首先,政府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产业调整方向,突出重点。其次,要引导资金和技术向薄弱行业和部门流动。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尽快扭转农业资金投入连年下降的局面,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保护价,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要有计划的投资建设,要引导外资从加工工业中转移出来,投向基础行业。再次,要注意提高薄弱行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量经验表明,只增加投入并不能解决产业不合理的问题。为此,政府必须注重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人才,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以强化薄弱环节,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3.4.4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步伐

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是产业结构的支撑点,企业的经营机制和行业布局关系着产业结构的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看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顺畅,企业投资约束不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经济效益长期低下。国家投资规模大,回报率较低,致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被企业的现状束缚了,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在实践上达不到既定目标。由于加工工业利润较高,国有企业显得相对集中,造成企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我们要打破这种局面,根据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提高的原则,使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企业向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行业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事第三产业。

3.4.5 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使外商投资结构的变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调要求基本上趋于一致,改变外商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倾斜。一是积极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同时相对减少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在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同时,相应地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三是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基础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服务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和行业,对金融保险业、体育卫生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业等部门和行业,外商投资很少,所占的比重也很低。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既关系到国内需求的扩大,也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3.4.6 促进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政府应该从六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二是积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不断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四是促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和机制的建立和形成;五是加大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国家风险投资担保系统;六是促进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和专利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信息产业能凭借其广泛性和强大渗透性,能从根本上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消耗,引起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促进传统产业的根本改造。很多经济学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当今时代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诸因素中,靠采用新技术成果的因素只占到5%—20%左右,而依靠信息技术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占到了60%—80左右;如1979年到1990年的十年时间内,英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35%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德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80%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总之,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推动力

3.4.7 调整经济运行机制,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

经济运行机制由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构成,经济运行机制在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运行越来越依靠市场调节来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现轮廓。但是,就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地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壁垒,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不但割裂了市场的开放性和统一性,而且严重地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了本行业的经营只能由本行业搞,本地方资源只能本地用的局面。竞争机制严重扭曲,价格机制不真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整个经济出发,要讲究因地制宜,更要强调统筹兼顾。为此,我们一定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使资源有序流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平竞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4.8 强化经济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问题和经济管理同样关系紧密。当前,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比较低,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迟缓。这样的状况,不只是直接造成经济效益低下,也同样给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带来障碍。管理水平低,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就大;管理手段落后,经济效益的不能完全显现出来;信息传递迟缓,经济调整就会慢。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简单劳动力供给过剩,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压力,也迟滞了新行业的发展步伐

3.5 低碳经济--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5.1 新能源发电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手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必将扩大,然而,传统的化石燃料仍属于稀缺资源,长期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导致新能源即低碳能源供应(核电、风电、太阳能)成为必然的选择,

3.5.2 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高能耗主要源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目前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比超过50%,而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只占30%左右,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将是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领域。

政策推动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尚处于萌芽期,需要有力的鼓励政策引导,预计下半年仍将出台与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向低碳模式转型。

3.6 中小企业成调整产业结构强劲引擎

 随着中国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今天,中小企业已拥有超过2万亿元的市值,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6.3%和20%。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仍在继续,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中小企业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功能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劲引擎。

3.6.1 中小企业成长迅猛

近几年中小企业公司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逾四百家公司中,主导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有28家,进入前三名的有52家;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有158家,进入前三名的有209家。截至2010年5月11日,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家数达到402家,是2004年的50倍;仅2010年1-4月就实现IPO融资662.2亿元,再融资93.6亿元,是2004年全年融资规模的8.3倍。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的走向变得复杂和不确定,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刻不容缓。今年以来,中小企业扩容速度为历史之最,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求。

3.6.2 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从微观层面看,中小企业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企业上市,加速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使部分上市公司得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目前,248家中小企业公司拥有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

  从中观层面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区域经济的调整。自2009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个区域振兴规划,意在对各区域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配置,而资本市场所具有的正是高效率的资源整合功能。

 从宏观层面看,中小企业公司6年来丰厚的投资回报,极大地激活了民间投资。

4 产业结构调整新契机----上海世博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就开始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型,2008年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国际市场一片哀嚎。我国的出口企业由于订单急剧萎缩而受到重创。这种背景下,政府做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发达国家将加工业及物资生产领域逐步向外转移,而对国际高端产业链中的产业研发服务及营销服务则积极抢占,目前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而目前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明显偏低。而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有促进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

4.1 世博会以文化创意做“思想的生意”

  被网友称为“蒲公英”的英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最热门的国家馆之一,其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所有的触须将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然而英国馆让人折服的正是其创意。

  实际上,这恰好为国内起步不久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窗口。“与国外相比,我们无论是在电影行业,还是动漫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仍然偏低,2009年中美两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正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4.2 世博会是一次炫丽的科技展示盛会

节能建筑技术、新型空调技术、电动客车、大型展示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信息五大科技亮点中,表现最好的则是新能源汽车以及新型显示技术领域,这也是观众接触最多、感受最直接的新技术。而提供新能源车的厂商之一上汽集团此次也动用了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提供了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等门类的近千辆新能源汽车。

4.3 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大

  世博园区的服务功能包括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的金融相关专业服务、国际技术研发外包服务、航运产权交易服务、信息数据系统支持服务、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及交易代理服务、国际业务终端服务等等,几乎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多数行业。

不论现在中国发展的多么迅速,国内产业结构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问题。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涂岩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6-01

[2] 张 珩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2009.6.5

[3] 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

[4] 曾 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 2009,5

[5] 陈云富,叶锋世博会打开产业结构调整之窗新华网2010年05月28日 [6]?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大连统计专题报告2005-6-6 10:53:18

[7] 向晓梅,五大战略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转型[J]羊城晚报2010年6月6日

[8] 杜雅文, 深交所六年跨越中小板成调结构强劲引擎2010-05-27  

[9] 曲华,王琼, 浅谈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11-3 ,1005-6033

[10] 余永定,李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 http://guancha.gmw.cn

[12] http://www.tt91.com/overseas/wenzhang_detail.


运用贸易理论、政策等有关知识分析国内产业结构.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