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

日期: 2012-5-28 22:58:0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梅其立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愈来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适应和促进作用,正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源泉。在当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发生变化的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又面临新一轮的改革。作为学校,如何推进课程改革?是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充分认识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刚刚经过了低潮走向复兴,生源素质和社会需求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1、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不仅应当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应当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就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生源素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任务。职业学校招收的大都是普高的淘汰者,生源总体素质大大下降,学习基础差,纪律性差,自觉性差,这给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都增加了困难。这一趋势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必将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与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相适应,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动手操作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如何面对新的生源进行教学改革,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校际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各学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和内涵的提升。教学改革不再是修修补补、小打小闹,而是向深层次开展,纷纷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以期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职业学校推到了前沿。可以说,本次的改革是对职业学校的一次重新洗牌,谁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谁在这次改革中奋勇前行,探索开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谁就将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强者。
   有鉴于此,作为中职学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执行和实施国家课程上,而是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现代职业教育观,主动地进行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进而构建起“校本化”课程体系。
   二、加强教师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智力保障
   职业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让教师了解、理解、认可并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这既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准备与条件,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每年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包括创新理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以及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等。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校建立了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同时,为了发挥参训人员的示范、辐射作用,还安排参训人员对校内教师进行再培训,将上级的培训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引导教师自我学习。同时注重从企业中聘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三、建立课程改革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涉及职业教育理念、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评价机制与方法等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这绝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强力支撑。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与集体的智慧,要建立课程改革组织网络体系,实行“学校——教学处——专业组(专业工作室)——教师”网络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
   第一、学校组建了集教学、科研、课程开发、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工作室。工作室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并赋予其人事调配权。
   第二、学校全面统筹课程改革,做好组织领导、思想发动、制度设计等工作;教学处负责课改研究的协调和服务,介绍课改信息,进行理论引领,总结推广课改经验;专业组(专业工作室)负责课改方案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和课改组织实施工作;教师具体负责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核心课程标准设计,并承担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任务。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将课程改革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必要条件。
   如此,则可形成学校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系统。
   四、统筹考虑,整体设计课程改革方案
   学校要从专业发展角度,对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设计。为此,应做好以下七项工作。
   1、认真组织专业调研与分析
   专业调研是课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调研掌握相应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现行的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2、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和专门化方向
   社会分工越来越趋向于精细,专业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专门化。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开发或拓展出若干个专门化方向,形成专业群。只有如此,专业才能真正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学生。
   例如:中职学校软件专业把“软件蓝领”作为培养目标,既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培养该领域信息化建设应用人才前景广阔。为此,我们在软件专业中开发出了“网络程序设计”专门化方向,致力于培养融软件开发及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为一体,复合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人才,开辟了中职学校软件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3、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理论上的培养目标,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在研究,职业学校不必要去作深入的探讨。学校应围绕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首先,重点研究工作岗位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哪些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哪些必备的转岗能力;其次,针对专业实际,确定专业关键能力。
   4、合理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梳理,研究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因为只有“核心课程”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
   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任务引领、突出能力、内容实用、做学一体。
   5、规范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标准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基础平台、专门化方向、选修课程和顶岗实习。我们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必修内容和学时的前提下,对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做了适当调整。
   公共基础课程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标准由学校组织力量自行制定。
   为了使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标准的格式规范、统一,我们还对二者的文本格式、技术规范作了明确的规定。
   6、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要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工作环境作保障。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教学设备,新建、改建、扩建了各专业实训室。
   二是各专业工作室负责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建立自我运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对外承揽业务,实现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聘请行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作兼职指导教师;选拔优秀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参与项目开发、实训辅导工作。
   四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如:“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开展生产经营业务,学校安排学生上岗实习,企业负责师傅带徒弟,并择优录用,实现校企共赢;学校与企业建立用工合作关系,按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培养,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定向就业;承接企业工作订单,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等等。
   7、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对考试、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制定了新的《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办法》。
   一是考试时间安排打破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框框,由课程进程决定考试、考核时间。跨学期完成的课程分阶段考核;短线课程结课即考。
   二是考核方式和内容依据课程性质确定。技能性课程全部采取实际操作考试,根据完成任务的程度和质量给出考核成绩;知识性较强的课程采取闭卷、开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顶岗实习阶段由企业考核,给出综合评价等级。
   三是全面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行业认证考试,课程考试直接转为证书考核,实行“以证代考”。
   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将参赛成绩计入学业成绩。
   五、抓住重点,稳步推进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的同时,要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做法,应遵循“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原则,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做法,从而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选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可以选择某一专业作为突破口;可以在部分课程之间展开改革,通过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来实施教学改革;也可以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来实施教学改革。
   二是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及其结构。教师在设计教学项目时,要从专业或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出发,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项目切分为若干个小项目或任务,通过一个个小项目的完成达成专业或课程教学目标。
   目前,我校各专业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特别是软件工作室教师团队,承担了全国信息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究课题——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他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构建了“网络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了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编写体例,现已完成了4门教材的编写出版任务。“网络程序设计”专业整体解决方案,正由该委员会面向全国推广。该专业的学生曾连续三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大赛,一次获得二等奖(全国第六名),两次获得三等奖。
   总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既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又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