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试析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日期: 2011-11-30 18:28:2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良青

[论文摘要]示范校作为高职教育的引领者,其办学应该去功利化,把高职生培养成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是高职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示范校要从办学理念上要去功利化,把学生培养成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从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等多个向度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示范校 多向度 可持续发展 
   
  2010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校”)的建设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示范校的魅力逐步显现出来,首批28所示范校、第二批42所已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通过验收的示范校将进入后示范校建设阶段。学海网(www.xuehai.net)验收不是示范校建设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其建设的重点将转入内涵建设,检验内涵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高职学生能否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这里涉及了向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向度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原初意思是说物理量的递延具有一定方向性,是个矢量,后来把它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借用它来揭示思想流变的多向性与社会思潮的多元生态的主流趋势。多向度是一种能够囊括社会度层面的现象的多元分析模式。与多向度相对的单向度一词,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问世后,成为人们熟悉的概念。所谓单向度,就是向一个方向、一个维度。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笔者为了研究方便,这里从价值层面把与单向度相对应的多向度界定为:多元价值主体所诉求的教育价值呈多层面多方向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能满足高职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能满足他们今后继续发展的需要。由此,一个具有多个向度发展的人才能可持续发展,单向度的人发展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笔者认为,包括示范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存在培养单向度人的倾向,即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挥棒的驱动下,以就业为导向,采取订单式培养快餐式速成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有些院校不分专业一律实行项目主导、任务驱动、问题导入等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偏重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强化,这种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有意无意地造就着马尔库塞语境中极度崇拜物神和科技神、人文精神缺失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由于没有创造性,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人,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人。示范校应该在探索培养人才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把学生锻造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 
  一、示范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由于不少示范院校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从教育的过程看,存在着工具化的倾向,人被异化为工具。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就业导向的作用下,各示范院校都把最主要的精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在“示范专业”上,而这些专业大都是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好,但非示范专业与公共基础课往往被忽视或不被重视。毕竟“示范专业”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学生所学专业仍是非示范专业。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不是被当做“人”加以对待,而是被看做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为工具和手段来加以模塑。学生成了就业的工具。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课、技能课和工具课,忽视人文学科、基础学科等相关学科的课程,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不高,成为一个单一的工具人、技术人。学生被纯粹的技能异化了,表现为单一的工具性,丧失了其目的价值性。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竞争力不强。 
  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教育目标的碎片化,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在示范校建设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过度强调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一味地注重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即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过分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及创新意识受到极大的压抑;过于强调学生眼前技能向度的发展,忽视学生其他向度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变得功利了,他们衡量某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唯一标准是该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某一职业是否有用。凡是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他们才会用心去学,而那些“无用”的课程则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这种做法既割裂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割裂了个人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妨碍了个人和社会的长远进步。功利化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单向度的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从受教育者个体看,人被符号化,导致人的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在现代社会,个体连同他的个性、特点、文化等被简化为号码的存在,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QQ号等,而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及其主体文化特征被遗忘了。目前,高职教育实施的带有工具性倾向的教育大大强化了人的符号化存在,很多学生整天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被定格为整个机器的符号,这在教学中不断被强化,很多人认为学生越是被符号化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殊不知,人一经简化为数字,一经被符号化,便不再有个性和特色。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漠,学生变得孤独、空虚,也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甚至导致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 
  二、示范校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意义 
  示范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光荣而艰巨的,其探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引领示范作用决定了其历史责任的重大。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备受关注,关系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示范校能否把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变得尤为关键。 
  1.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国教育关注和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这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充分体现。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从中可以看出,该法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该法第一次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其核心也是多个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文件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别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纲要》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就业能力与创业的能力的统一(也是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 
  2.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人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上强调人的可持续的、不断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空间上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向度目标,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为理解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表明人的身心发展达到并处于一种均衡、协调状态,具有“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表现是人的发展不是一次性或某一个阶段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动态变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这种发展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表达的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状态。  学海网(www.xuehai.net)  3.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接受高职教育,顺利就业,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并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全部,而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他们要经历多次的职业变动。有资料表明,我国年轻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1次工作,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这种变化表明,高职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但这种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即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职业岗位,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应对职业变化和职业迁移的挑战,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尽快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4.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需求量达到3900万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缺口较大。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无疑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丰富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大批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因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人力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人的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能为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三、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对策 
  示范校作为高职教育的“211”,是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的示范。示范校在办学理念上,要去除功利化倾向,从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等多个向度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1.办学理念要去功利化,注重学生多向度、可持续的发展。笔者考察了百所示范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有50所院校提到了“校企”“企业”“名企”等字样,有15所院校提到了“服务”,这说明在价值观的追求上,以社会、企业为评判标准。从培养人才的取向上看,这些院校都明确表示实施能力本位的高技能教育,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首先是“能力”(此处将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技能”一并统计在内),有15所院校对“能力”和“技能”有所表述,另外还有12所院校提到了与“能力”和“技能”意思相近的其他说法,共计27所院校。高职院校办学大都存在着功利目的(实用和实际的目的),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办学理念上有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以一种纯粹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不追求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仅仅为升学、就业而学。百所示范校的办学理念对人的多向度、可持续发展较少涉及,只有少部分学校提到了诸如“道艺兼修”“德能并举”“德技双修”等。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且很多院校是脱胎于普通高校,有些院校提出的办学理念只是应时之举,有待进一步凝练,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目标加深认识,办学要去功利化,既要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又要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作用。 
  2.良好的职业道德向度——高职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的前提。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有了一定的职业定向,他们将来从事的岗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他们在校时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后的职业道德风貌。他们毕业后能否胜任职业岗位要求,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职业道德素养。所以,示范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学会用职业道德要求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提供理论、知识、情感条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高职生正确了解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感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职业道德作为现代社会个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生要重要发展的一个向度。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甚至沦丧的人,连最起码的社会立足都困难,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 
  3.培养创新能力的向度——高职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的源泉。由于高职教育过于强调培养技能,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机械”训练中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在其毕业后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个非常大的变数。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高职生对出现的新变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第二,在当前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决定高职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已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即他们能否将其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自如地应付来自外界的变化。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成就事业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4.学会终生学习能力的向度——高职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的关键。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岗位和工种层出不穷,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次学习“享用”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学生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能适时进行知识更新,就会被淘汰,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中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从高职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知识和技能是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终身学习使他们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示范校既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也要教会学生技能迁移,教会他们融通、贯通的能力。惟其如此,他们才有多向度发展的可能,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才能可持续发展。 
  5.扎实的专业职业技能向度——高职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的基础。职业技能是人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高职生将来进入社会进行职业活动、完成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处理业务的能力、技术技能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等。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市场对高职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将来从业的基础,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查百所示范校建设的申报书,笔者发现,所有示范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体现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无论是综合性的院校,还是行业背景特征明显的院校,他们都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以及所处行业、区域的特点,努力优化高职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