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强度训练柔道运动员骨骼肌细微损伤恢复手段的探讨
[摘要]本 研究 在对柔道运动员进行代写论文的大强度训练课后,次日晨常规机能监测时,对12名血清CK异常升高的运动员采取了适当减少运动量,同时补充保护细胞膜和抗氧化类营养补剂的措施,并对大强度训练后第三日、第七日晨各项生化指标进行跟踪测试,结果表明:对血清CK异常升高的运动员采取适当减少运动量,同时补充保护细胞膜和抗氧化类营养补剂的措施,可使运动员在不间断训练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得以基本恢复。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 大强度训练 骨骼肌损伤 营养补剂
柔道属重竞技对抗性项目,运动训练具有多次重复最大用力和爆发用力且强度大、时间较长的特点,在专项技、战术训练中主要以磷酸原和糖的无氧酵解供能为主。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血清生化指标常发生明显变化,尤其血清CK变化较为明显。因此,在大强度训练课后的机能监测中,我们将这一指标作为主要监控指标之一,来判断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恢复情况。在我们对柔道运动员进行的一次大强度训练课后次日晨常规机能监测时发现:参加测试的运动员中,有9名运动员血清CK异常升高,即CK水平均在800 IU/L以上,最高达2120 IU/L,为此,我们对这9名运动员采取适当减少运动量,并立即补充保护细胞膜和抗氧化剂类营养补剂,并对大强度训练课后第三日晨和第七日晨进行跟踪监测,以观察运动员在血清CK异常增高的情况下,使用保护细胞膜和抗氧化剂类营养补剂后的恢复情况。学海网(www.xuehai.net)
一、研究对象和 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9名大强度训练课后,次日晨血清CK异常增高的柔道运动员,研究对象年龄为20.32±
2.01 y;体重73.87±12.37 kg ;训练年限2.4±0.8 y。
2.研究方法:对9名柔道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课后,次日晨、第三日晨、第七日晨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BU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和γ-谷氨酰转移酶(R-GT)等指标进行 分析 测试,取血时间为:早7:00,各项生化指标用美产AGI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北京中生公司试剂测定;测试结果采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运动员各项指标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为显著水平。
二、结果与讨论
在我们对柔道运动员进行的一次大强度训练课后次日晨常规机能监测时发现:参加测试的运动员中,有9名运动员血清CK活性异常升高,为能准确判断运动员机能状态和组织损伤程度,我们对这9名运动员还进行了LDH、BUN、GPT、GOT、γ-GT等指标的测定,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大强度训练课后第三日、第七日的跟踪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柔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课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n=9)
**P< 0.01;*P < 0.05
血清CK活性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的关系极为密切。运动强度是导致运动后血清CK水平升高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是影响血清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但在哪一个影响因素更为重要方面存有争议。 目前 ,CK活性变化已作为了解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定期检测血清中CK活性,根据CK活性变化作为调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一个微观依据,使教练了解运动员对训练量适应水平及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以保证 科学 安排训练。
柔道属重竞技对抗性项目,运动训练具有多次重复最大用力和爆发用力且强度大、时间较长的特点,在专项技、战术训练中主要以磷酸原和糖的无氧酵解供能为主。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血清生化指标常发生明显变化,尤其血清CK变化较为明显。因此,在大强度训练课后及时补充保护细胞膜、抗氧化类营养补剂可减少或避免运动疲劳的发生,1、6二磷酸果糖是糖的中间产物,人体细胞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证明:它对剧烈运动引起的血清CK活性增高有明显降低作用,对肌细胞损伤起到明显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加速能量代谢,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从而加速肌细胞合成ATP,因此可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加速机体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强度训练后,对血清CK异常升高的运动员通过及时补充保护细胞膜、抗氧化类营养补剂及适当调整训练量,可使其在继续参加训练的情况下,使损伤的组织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基本恢复。这对保证运动员的系统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以及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了解我们发现:血清CK异常增高的9名运动员,均为训练年限2年左右的新队员,说明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增加程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同训练水平关系密切。
三、结论
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往往导致运动员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以及能源物质耗竭、代谢紊乱、代谢产物堆积或失调等现象,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通过机能监测和及时补充保护细胞膜、抗氧化类营养补剂并适当调整训练量等措施,可使运动员在继续参加训练的情况下,使损伤的组织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基本恢复。这对保证运动员的系统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以及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文献 :
[1]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 应用 .北京:人民 体育 出版社,2002.74-83.??
[2]赵敬国.肌肉疲劳的生物学机制及应对措施[J].山东体育 科技 ,2001,(1):26-29.
[3]魏源.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的综述[J].体育学刊,2001,(1):11-15.
[4]陈扬,简坤林,刘小光.运动对血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9(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