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新闻 > 各地采取措施促进职教再上新台阶

各地采取措施促进职教再上新台阶

日期: 2006-1-31 19:26:33 浏览: 17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中国教育报

多种模式探索职教扶贫助学 湖北补助万名贫困初中生上中职

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湖北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多种职业教育扶贫助学模式。
一是政府直接资助。2005年,省财政调剂1100万元实施“万名贫困初中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其中9000名贫困生每人每学年补贴1000元,1000名特困生每人每学年补贴2000元。资助实行招标制,最终选定了129所教学质量高、就业形势好的职业院校承担资助计划。
二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方式减轻贫困家庭子女的负担。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针对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实际,将他们安排到学校附属医院边工作边学习,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
三是贷款上学,就业还贷。学生与银行签订合同,申请助学贷款,政府负责担保和贴息,学生就业后逐步还清贷款。2004年,该省启动湖北外派海员培训计划,近500名来自贫困山区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贷款上学、就业还贷模式接受外派海员培训。
四是学校资助。全省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了学费减免、奖学金等助学制度。黄冈市电子信息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近15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今年资助资金将突破200万元。
五是订单培养、企业资助。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安置合同,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培养,企业承担学生的部分学费,并实行“先上学,后缴费”,允许学生以实习补贴或工作收入补交学费。

将培训与就业服务结合起来 广东提高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主要做法是:
培训内容、形式与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各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培训;另一方面,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和不同需求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用长短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等形式,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需求。
二是培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采取专业理论培训和到企业进行操作训练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企业根据学员实习期间的产出情况,给予适当补贴。这既解决了学员生活费用,又为企业储备了一大批合格劳动力。
三是培训与考证上岗相结合。各类职校和培训机构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举办各种考证班,以满足参培人员的上岗需要。
四是培训与就业服务相结合。2003年以来,该省采取多种模式与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培训与就业服务的作用,使两地职业学校成为联结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该省与中西部12个省(区)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共招收中西部地区学员14万余人,大多数学员毕(结)业后在广东就业。同时,还在省内欠发达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培训基地140多个,珠三角发达地区建立了企业接收安置基地40多个,培训后就业安置率达90%以上。

为库区百万移民就业服务  重庆有效解决技能人才到不了库区的难题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库区职业教育,提高库区移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百万库区移民服务。
坚持为库区移民搬迁服务,大力实施职教移民服务工程。一是积极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库区新兴产业群,兴办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乡企管理等特色专业。二是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库区移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移民技能培训。 坚持为库区产业发展服务,实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星光计划”。依靠三峡库区职业院校为库区经济发展培养了20多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有效解决了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到不了库区的难题,并为承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于招商引资的人力资源环境。
坚持为提高库区劳动者素质服务,实施库区职业教育为农服务工程。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乡村基层干部、农村致富骨干、乡企经营者、国际劳务和外出务工人员等开展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近几年来,市、区、县共推广适用技术项目30多个,开展实用技术项目培训150多种,培训农民500多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库区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为库区下岗职工服务,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充分发挥库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建立了遍布库区的“再就业培训网络”,制定了下岗职工转岗、再就业培训计划,开展了“千名下岗女工再就业培训”、“库区淹没企业职工转岗、再就业培训”等大规模的培训。

增强职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广西今年投入三千万建中职实训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2004—2007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建设;2005年又启动了“壮大劳务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专项建设工程,当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全区职业院校30多个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建成后,可形成年输送毕业生3.5万人,提供短期技能培训10万人次的规模能力。此外,全区高、中等职院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037个。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化大型企业合作,加紧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着重实施“十大专业百位名师培养工程”,即面向10个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重点培养100名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带头人。
狠抓办学评估,强化就业导向。2004年起,自治区采取“将就业工作与院校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相挂钩”的措施,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中职学校示范专业评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检验学校办学能力的核心指标。各职业院校以销定产,开展了专业重组、课程重组,打造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品牌专业、品牌学校。目前,高职院校共有1个国家级精品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37个自治区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4门自治区精品课程及10部自治区重点教材。中职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校30所、自治区级重点学校36所、56所中职学校中的42个专业106个专业点成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

创新机制构筑五大保障体系 黑龙江推进职业教育为农服务

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构筑了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五大保障体系”。
依法施政,构筑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省人大近日重新修订并实施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条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县(市)级人民政府要办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乡(镇)人民政府要办好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一体的乡(镇)综合中学,使其成为与科技、农业等部门共同实施农科教结合的载体。
政府统筹,构筑组织管理保障体系。省政府成立了职业教育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全省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各市(地)、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机构,乡(镇)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站,村里设立了联络员,形成了上下贯通、职能完备的领导管理体系。
扶强扶优,构筑经费投入保障体系。近3年,省政府将职教专项经费每年增加到3000万元,重点用于农职学校建设和基地建设,并以市、县中职学校为依托,加强基地建设,分两批确定了12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了200个县、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已累计投入资金6000万元。
信息服务,构筑网络技术保障体系。全省职业院校和乡(镇)综合中学依托省职业技术网,形成了以职业院校为开发技术源、综合中学为信息集散主体、示范基地为信息传播纽带、农户为信息接收实体、网络为信息反馈渠道的职业技术与教育信息传输运行网络。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省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信息化管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准确地提供劳务市场供求信息。
目标考核,构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全省各地将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各项指标纳入政府管理,科学制定规划和考核评估标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