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论大学生就业难真正的原因

论大学生就业难真正的原因

日期: 2011-4-2 21:21:1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米立海

又到大学生择业高峰期,又将有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也将成为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来说就一个字“难”,但难在何处呢?
   有人说,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需要说明的是,供求关系对就业形势的影响非常大,这点毋庸置疑,但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对薪金的目标定位过高恐为就业难的主因。
   首先,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总强调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却招不到能够安心工作的一线工人。大学毕业生总把自已看错是天之娇子,非公务员不做,非白领不做的大有人在,实际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与二十年前相比,每百人拥有大学生比例大大提高,适龄人群大学生比例则更高,如果不能把自己当做普通劳动者来择业,就业难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关于薪金要求,很多大学毕业生抱怨工资水平不如农民工,但一名缺乏劳动经验,甚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纤弱书生,因何一定要比经验丰富,能够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成熟劳动者工资更高呢?
   因此,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我给准毕业生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放平心态,低下高贵的眼睛,从基层做起,参加一线工作并不代表我们所受的教育就白废了,实际上大家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在一线工作岗位上,比其他劳动者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只要勤于思考、擅于钻研,我们通过参加技改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远大于普通劳动者,可以说,到一线去,寻找自己成长的沃土,更能让我们有机会出人头地。要想脱颖而出,先把自己放入囊中。
   二、关于工资,你可能刚参加工作收入会低于一些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但要知道,你的劳动付出和他们根本没有可比性,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你所无法完成的,即便是给你那个水平的收入,你也不会去从事那项工作,抑或是不能胜任那项工作。再者,你的工资增长潜力远远大于农民工,他们的工资多年相对稳定,但你不同,随着你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你会获得远高于他们的收入,如果你通过提升自己能力而获得新岗位提升,你的收获有可能是他们永远无法达到的。
   先就业再择业,你将不断收获成功;一毕业就失业,你会不断品尝失败的滋味。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对于“十一五”结束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009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有611万,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09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也就是到2010年1月时,2009年大学毕业生还有约82万没有就业,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至少有100万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2010年毕业大学生约630万,所以今年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740万人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和分析其体制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笔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体制结构不尽合理
   1.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导致就业难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这一“惊险一跳”。现在,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一定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高等教育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过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工资要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4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3.大学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二选人用人缺少标准,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1.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
   2.人才市场配置落后,管理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以人为服务主体派生出来的职业很火爆,如:形象包装师、美容师、色彩设计师、职业推荐师等。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方面:(1)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2)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3)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存在4大误区:(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3)“创业不如就业”;(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的岗位,偏远地区也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D•E•Super)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之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对于“十一五”结束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009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有611万,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09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也就是到2010年1月时,2009年大学毕业生还有约82万没有就业,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至少有100万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2010年毕业大学生约630万,所以今年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740万人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和分析其体制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笔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体制结构不尽合理
   1.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导致就业难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这一“惊险一跳”。现在,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一定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高等教育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过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工资要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4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3.大学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二选人用人缺少标准,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1.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
   2.人才市场配置落后,管理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以人为服务主体派生出来的职业很火爆,如:形象包装师、美容师、色彩设计师、职业推荐师等。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方面:(1)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2)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3)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存在4大误区:(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3)“创业不如就业”;(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的岗位,偏远地区也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D•E•Super)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之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