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总体规划教学研究

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总体规划教学研究

日期: 2009-2-10 12:05:34 浏览: 15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 城市总体规划是法定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层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中最具有综合性的课程,是建设部所确定的城镇规划专业10门核心课程之一。城镇总体规划教学在整个城镇规划专业教学环节中居于整体集成、综合检验的地位,是规划专业学生从非专业学生走向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催化剂。城镇总体规划课程体系包含了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和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两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城镇总体规划设计是对其各专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是真正融会贯通、并和实践紧密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环节,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课程。研究和实践结合的城镇总体规划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拓展研究性和实践性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产学研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和研究能力培养互动,是城镇总体规划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以建立产学研结合型的总体规划教学体系为目标,结合相关课程教学案例,探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互动、实践带动研究、研究支撑设计、设计服务社会的产学研结合型教学模式,并对产学研结合型的城镇总体规划教学模式的特点、内涵等进行探索,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进行研究。
[关键词] 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改革 课程
1、 绪论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新的国家城乡规划法即将出台,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龙头的城市规划需要大批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城市也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城市自身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规划的使命与内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城市规划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处于新的转折期,大学的使命、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课外研学、资助学习等环节,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外相关城市规划专业教学都在探索、转型,城市规划由工程学科向城市科学转化、城市规划教学由单纯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研究型教学转化成为趋势。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必须适应中国城市转型、城市规划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全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
2、 产学研结合型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城市总体规划是法定城市规划中的最基础层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中最具有综合性的课程,是建设部所确定的城市规划专业10门核心课程之一。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等课程知识都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得到综合应用。城市调查、城市认知与分析、城市问题研究、规划方案的形成与构思、方案的评价等规划能力也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得到综合锻炼,可以说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在整个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环节中居于整体集成、综合检验的地位,是规划专业学生从非专业学生走向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催化剂。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城市规划专业影响力、综合锻炼学生的规划分析和研究设计能力意义重大。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的外部条件、内部结构都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很难人为虚拟地假设和给定,以城市整体为设计对象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如果采取类似于小区规划设计一样的虚拟课题,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为国内各高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的证明。凡是没有经历过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教学锻炼的毕业生,对城市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均明显地落后于有实践教学的高校毕业生。而且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必须经过若干环节,必须在调研、方案形成、方案汇报等不同环节锻炼学生的调查、沟通、交流、协调、协作、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无法在课堂上通过理论教学完成的。而基于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城市多方面动态变化、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内在规律和演化趋势,才能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判。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学有别于其他理论和设计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性、研究性。
3、 产学研结合型的总体规划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城镇总体规划教学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为纯理论性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手段,结合相关教材和理论著作,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城镇总体规划的相关知识,早期采用的教材主要有南京大学宋家泰、崔功豪等编写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济大学李德华等编写的《城市规划原理》,以及近年来出版的董光器编写的《城市总体规划》和部分村镇规划、小城镇规划书籍,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够系统学习总体规划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相关总体规划设计项目支撑,学生得不到实际规划方案和规划成果制作的锻炼,而且由于总体规划内容相对庞杂,学生无法判断总体规划不同内容的主次轻重;第二种是假题假做型的设计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动手设计训练结合起来,在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后,给定学生一个假设的总体规划题目,一般是一个县城或者小城镇,界定其基本的规模、交通条件、地形条件等制约因素,学生据此进行总体规划方案构思并完成总体规划成果,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应用,其优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形象的实践内容,学生借助设计环节加深理解理论内容,缺点是由于假设的局限性,这类总体规划设计往往只能偏重于城市空间规划方案的推演,对于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无法进行系统掌握和理解,而且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程序、以及影响总体规划的行政决策因素等无法纳入规划设计环节,这种虚拟的设计课程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的区别,对学生形成误导,特别是把总体规划简化成为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而忽视其公共政策属性;第三种是真题真做型的设计教学,结合实际的规划设计项目,从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拟定、调查方案的拟定、具体的规划调查与研究等做起,学生全过程参与实际规划项目,在实际设计和研究过程中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应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优点是学生能够在“干中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理论服务于实践需要,学生在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成长,缺点是真实项目的运作周期往往与教学周期不一致,教学需要课时较多,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项目运作的事务性工作中。为此,部分具备条件的院校也探索进行真题假做的设计教学,学生虽然针对具体、真实地涉及对象和项目,但是并不直接面对甲方,学生的课堂教学成果也不作为规划成果。
以上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优缺,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比较,真题性的设计教学效果最好,这种教学模式将生产、学习和科研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课堂理论教学、依托规划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围绕规划设计的城市问题综合分析与研究三大环节的有机整合,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真实的训练,也在解决城市总体规划关联的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城市问题的认知和研究能力,而且通过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对其他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进行了应用。这种产学研结合型的总体规划教学体系其特点在于建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互动、实践带动研究、研究支撑设计、设计服务社会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面向实际问题、应对现实需要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上,以生产实践-知识学习-科学研究为教学主线,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综合贯通,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包含了主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式教学等现代教学要素。据调查,这种总体规划教学模式已经为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长期采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对本校若干年城镇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作用等进行了总结、提升。
产学研结合型总体规划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涵盖三个方面:
1)构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单纯课堂讲授学习模式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角色定位,形成新的“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的新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建立师生对等、相互启发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起主动发现和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在具体作法上,立足新的师生角色定位,大胆吸收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中国传统教学中“问难”教学优势,探索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单项传输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同时吸收实习基地研究人员兼职担当教学人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形成实践与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特点,突出实践与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建设稳固的、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实践案例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立足实践项目的要求,对重点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并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学习打下基础。形成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主动寻找理论、查找文献、解析相关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性学习中,不仅满足于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需要,设置若干重要的研究专题,倡导研究性学习,比如对规划城市的人口规模、空间结构、城市特色、城市生态、城市交通等问题加以专题研究,通过实践型研究,加深学生对城市的理解、对城市科学相关理论的掌握和对城市研究方法的探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
3)形成实践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号召大学生服务社会、面向基层的要求,将城市总体规划的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立足实践教学过程,把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变为大学生服务社会、认识国情的开放式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成为实践项目的真正组织者、完成者,从项目的组织、调查、分析、设计、汇报各环节,均有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完成,全面锻炼学生从事城市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组织、协作协调、表达沟通等能力。真实命题的参与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责任感,胜于在课堂里反复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总体规划设计能力的加强将大大拓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范围。
这种产学研结合型教学模式解决了以下问题:
(1)解决了城市规划教学中脱离国情与城市发展现实的弊端: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学生通过全面参与总体规划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城市演变、发展、建设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目前城市规划教学中主要来自西方的相关理论加以矫正甚至否证,从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城市观和规划观。
(2)解决了传统“工科”城市规划培养中的重视绘图表现能力而忽视研究分析、综合协调能力的弊端,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3)解决了相关理论课程互相独立、相互重复、缺乏实践应用的问题,依托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计划,围绕如何做总体规划、如何应用理论知识、如何应用技术手段三个方面,为更好实现相关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以城镇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形成了课程群,按照课程群的建设目标,对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进行整合衔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城镇总体规划主干核心课的地位,调整各相关理论、技术类课程,使理论与分析技术得以在城镇总体规划实践中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针对性与自主性。
4、 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与介绍
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城镇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产学研结合型的教学模式,已经组织了多次教学实践,先后完成了包括山东省平邑县城市总体规划、安徽省当涂县城市总体规划等,其中山东省平邑县城市总体规划的产学研教学实践最具有代表性,结合该项目不仅完成了规划项目,获得江苏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3等奖,学生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总规专题研究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达到了生产实践、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高度互动与结合。现将该次课程设计的做法加以介绍。
4.1 平邑县城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山东平邑是一个现状城市建成区约十万人左右的小县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较不发达地区,具有许多县城发展的共性特征:自身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同时承担了带动县域发展的责任;县城规模小且带动力弱,城镇扩展受到门槛制约;在区域城镇群体结构重组的特定时期,同时面临着升级或者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总体规划编制,需要着重探讨其区域地位的拓展潜力,并提供具备弹性的城市空间发展方案。
结合课程设计的选题,学生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若干小组又组成一个工作组,全体成员构成整个课题组(图1)。小组负责分部门、分片区的基础资料调研和现场踏勘,承担特定专题,并提交小组方案;工作组范围内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多方案的比较;课题组内进行资料的系统整理,并在工作组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的综合,最终提交优选方案。即使有了各种组别的划分,在规划研究的各个阶段,为方便辩论,也会自由产生一些临时组合。
图1 课程设计组织层次
课程设计的环节包括调研结构的整体安排、资料的系统整理、社会经济发展分析、用地条件评价、发展目标拟定、多方案比较、优选优化方案、编制规划成果等,每个环节的展开都需要细化的步骤,并有初步的时段安排,同时根据两方面的发展进行补充和修正:一是实际项目的发展情况,如有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选址方案经专业部门或上级政府机构确定,意味着规划设计的外部条件增加,可能会对已完成部分的成果进行修正;二是学生本身的研究深度和需求,如果在多方案比较阶段,学生因经验缺乏而需要增加横向案例的比较研究,势必将此预设环节拉长时段。也可能在社会经济分析阶段,SPSS分析方法的掌控不够,或者GIS的实践运用能力不足,都需要加强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
4.2 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重点
(1) 明确不同层次的规划解决不同的问题
总体规划上与区域规划衔接,并充分融入地方政府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多目标的价值趋向;下与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衔接,与实施环节沟通。各层次规划空间尺度不同、目标体系的复杂程度不同、实施操作的主体不同、控制力度不同,当学生明白“器有所用”之时,设计研究的切入点和成果的表达形式就有望具备“实用”的特质了。
在实际项目进行过程中,课题组分批选取少数学生参加与甲方的协调环节,并及时反馈给其它同学,完善“真题真做”和“真刀实枪”的环境,使学生熟悉规划编制操作程序,也更具有责任感和动力。
(2) 识别城市核心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
为更好地给城市把脉、抓准城市问题和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规划课题组在初步调研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平邑县城市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和被忽视的盲点等,围绕这些问题确定规划纲要阶段的四个研究专题,分别是城市功能定位和总体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化与县域空间总体格局、城市特色研究,围绕四大专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课程,建立专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理论依据,同时指导学生将比较成熟的SWOT分析、SPSS分析、GIS数据库的建立及空间分析等手段完全融入到规划分析中,形成了高水平的专题研究报告。
(3) 熟练运用技术规范并反思其合理性
规范本身比较枯燥,在学生运用过程中才能不知不觉地熟悉起来。总体规划设计是学生系统运用有关用地指标、交通路网、公共设施配置、市政设施建设等相关规范的过程。同时,基于国内城市规划所处的变革阶段,考虑到规范编制的时滞性、全国性的规范在各地区适用的差异性,甚至规范本身结构的成熟与否等,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是机械地套用规范,而是带着思考去熟悉和运用。典型如各种类型城镇的工业用地指标所占比例的差异、新的社区建设带来对公共设施配置形式及指标的影响等,这一过程不是仅仅培养技术工人,而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开拓。
(4) 加强对中国城市发展背景的现实认识
学生虽然都能琅琅上口地阐述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但具体到地域性的发展实况、量化指标的含义,尤其是其后的制度背景,包括政府、开发商、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等方面缺乏现实的认识。俗话说:读一本小书,更要读一本大书。这本大书就是现实的社会环境。充分的调研,让学生与现实贴得更近,不是通过单纯的数据指标,更多通过自己的眼、耳、口,同时带着专业的思考去靠近真实。
这一过程也能促发学生对规划实践认识上的质的转换,即需要在现实中极强的约束下发挥创造力,同时也能认识到空间方案实质上反映的是利益的分配。
(5) 明确方案比较的依据
在调研分析之后,方案间的比较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作为方案代表自呈利弊,同时接受他人的置疑,在此过程中同时锻炼规划者的方案能力和倡导能力。另外,还进行一种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分别以政府、开发商、普通居民的角色代言,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换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改变传统规划从上而下的决策思路,更易与现实衔接,也更具有操作性。
由于方案本身无所谓绝对的好恶,为寻求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争辩的过程就显得非常必要。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学生年轻气盛,喜欢某种理念的充分发扬,也容易一叶障目,尤其是建筑学基础的学生,受建筑方案设计思维的影响,较纯粹的形式美感仍然在起作用,难以在各种价值理念中寻求均衡,而这恰恰是培养学生综合协调能力所需要克服的弊病。这种论辩模拟辩论赛的方式进行,甚至在方案设计之初,教师有意识地指引各小组进行城市主导发展方向或城市发展结构的错位选择,然后要求其搜索有力支撑,并能应对置疑。
多方案比较要求学生循着清晰的线索进行,尤其从要素评价开始。如果说方案的最终选取建立在对诸种方案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这种综合评价的前提首先是要素评价。对每一种分类要素,如可提供的建设用地水平、交通可达性分析、环境生态效应等方面可以得到直接比较的结论,之后,最终的方案选择倒并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现实中规划师的角色是技术支撑和理念倡导,而不是最终决策者。这一过程支撑起充分开放的方案规划。
4.3 效果评价
经过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案例,从三方面可以综合评价其成效:
(1) 教师评价
就“学”的内含而言,其一,总规层面的调研,要求在城市这个巨系统中搜寻支持完成规划既定目标的基础数据,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的概念。同时,细致的调研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培养其与各层次、各部门人群交流的能力。其二,分析研究部分和前期课堂理论教学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大大加深了学生理解现实的能力。其三,多方案比较过程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案能力,并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目标有不同程度的对应。
就“研”的内含而言,学生理解了专项研究对规划实践的支撑作用,逐渐学会在现实中瞄准焦点,自己寻找命题。同时,开始探索规划研究方法,也逐渐思考规划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和规划实践的行为特征。
就“产”的成效而言,虽然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但其大量的前期工作、中期的分析预测和发展可能性的探讨为真实的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 校外专家评价
通过学生成果的鉴定和答辩过程,校外专家评价较为一致的是:资料详实、分析有层次、研究有深度,对城市发展现状和其内在发展规律有充分的了解,具备解决现实问题和谋划远期发展的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
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到总规设计环节时,多少有些茫然,似乎要做的事情太多,也不知道什么比较重要,哪些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构成了硬性约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的持续思考,学生之间积极的交流和辩论,实践框架开始逐步形成,目标也在探索中越来越清晰。
在直接的层面上,学生有了构建基础数据库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并能够在比较宏观的尺度上寻求合理的空间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问题导向性”、“渐进式规划”“利益博弈”等概念的深切理解,学生对规划本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 结语
产学研结合型的城镇总体规划教学模式已经被证明是提升、整合城市规划理论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不过,必须明确的是产学研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总体规划设计项目来源;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形成的联合教学小组和规划课题组;小规模的学生学习小组;师生高度互动的教学环境等。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必须养成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习惯和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必须在进行总体规划课程之前进行大量、广泛的相关城市科学知识的储备,转变把城市规划单纯看作“制图”工作的观念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