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日期: 2011-3-10 12:18:4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更集中体现在教师如何科学安排、组织和进行教学活动之中。那么,我们当教师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呢?
   一、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首先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教师应尽可能避免性质相近的课程经常靠在一起。如,不要把文科类课程或理科类课程都集中在一起上,最好是做到文科类与理科类课程交叉安排,其间若再插入音、体、美、劳等课程则更好,因为这样能减少由于材料相似性引起的前、后摄抑制对学生记忆的影响。其次,要保证课间休息。教师不应延长课堂教学时间,来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因为课间休息几分钟,有利于学生巩固上一节课中记忆活动所留下的“痕迹”,提高保持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由于前后课上的记忆材料的间隔时间过短而引起的前、后摄抑制对记忆活动的影响。再一个要适当调节教学进度。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注意克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的错误倾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上的消化、吸收,也会因识记材料数量的适当控制而提高识记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对记忆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识记和回忆两个环节,最容易受到过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干扰,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情绪气氛,尽可能消除不利于记忆活动的负性情绪干扰。其次,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有意识记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得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哪些需要完整背诵、哪些需要部分记忆、哪些需要记忆大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的针对性。再者,要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如果记忆的意义仅在于检查和考试这样近期目标,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只有提高对长远目标相联系的识记意义的认识,即使同样的精力投入也会大大延长保持时间,改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时,应向学生提出该识记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长久的识记任务,而非短时的识记任务。
   三、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内容。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组块可以说是人对信息进行组织或再编码。可见,要想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课堂识记效率,组块是关键。问题组块引导识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形成问题的组块,可以帮助学生整体加工和储存信息,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其次,归纳组块促进识记。美国近代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的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大脑是记忆的仓库,只有让知识组块有条有理地储存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便于今后的加工、提取。这就提示我们教师在上课时,精心设计导语,以学习者的期望促进记忆;精心设计提问,以学习者的思考促进记忆;精心设计板书,以学习者的视觉促进记忆;精心设计归类,以学习者的知识网络促进记忆。再者,要结合学科内容教学传授记忆策略。针对理科等逻辑性强、抽象的学科知识,可以运用列表格对比法、归纳网络图法、形象记忆法等,这样有利于消除单调感,增加兴趣性。针对文科的学习,像历史学习中有串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另外有一些比较好的记忆方法,比如归纳比较记忆法、提纲要点记忆法、随时强化记忆法。
   总之,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记忆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好记忆的规律,正确地运用记忆规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