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中国博客现象论文

浅析中国博客现象论文

日期: 2009-3-4 22:13:13 浏览: 1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从2000年到2002年,两年的网络低潮使诸多商业网站纷纷倒闭,无数个性张扬、丰富多彩的个人网站也不断丧失活力。在之前流行的的个人网站也随着互联网的“退潮”走向单调,走向功利。博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突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到如今博客已经在中国有了6年的发展历史,据问卷统计,中国现在的网民有 33%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可以说博客现在已经在互联网世界里占据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且还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博客;概念;发展;优劣;建议

Abstract: From 2000 to 2002, two year network ebb tide caused many commercial websites to go out of business in abundance, the innumerable individualities made widely known, the richly colorful individual website also unceasingly to lose the vigor. Also “the ebb tide” moves toward before the popular individual website along with the Internet monotonously, moves toward the utility. The blog under this situation suddenly arrived at our side, until now the blog already had 6 yea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the Chinese present’s web cam had 33% to have own blog, might say that the blog already occupied the very important small space now in the Internet world, and unceasingly was also changing and develops.

Key word: Blog concept development fit and unfit quality suggestion

1 .博客的概念
《网络翻译家》[1](https://www.cybertranslator.idv.tw/)中对博客的解释是:“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市场术语》(https://www.marketingterms.com/dicitionary/blog/)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新浪网的方兴东在《博客复活互连网平民精神》中说到:博客是新名词,但是它一点也不新鲜、神秘。说得最直白,博客就是以网上日记为表达方式,把个人一天所见、所看、所想的东西随意地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内容就是一个个倒叙排列的日记体帖子,频繁更新并充分利用超链接。无论在技术上、形式上还是在商业模式上,博客都平淡无奇,毫无可炫耀之处。但是,它的革命性也正是它最简单的形式,最朴素的技术和最平凡的平民精神。博客不是全新的事物,黑客进一步的平民化,个人网站进一步的大众化,就是博客浪潮的生命本源。它将个性化的知识积累、信息过滤和深度沟通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这种新生的事物,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定义,但是基本的内涵都是一样的。

2.博客的发展史
在网络上发展blog的构想开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
2.1萌芽
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它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
2.2契机
1998年1月18日,美国人马特•德拉杰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助理莱温斯基发生性丑闻。一时德拉杰网站的访问量由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对于马特•德拉杰,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机构之一法新社,将他列为 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与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电视发明人约翰•拜尔、无线通讯之父马可尼等名人并肩。而他所有的武器,仅仅是一个他自己的个人博客网站 “德拉吉报道”。
2.3 爆发
此后博客开始在欧美国家刮起一阵旋风,我们在网上稍加搜索,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家欧美国家的主流媒体都在追捧博客。例如2002年五月《新闻周刊》的《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同期美国的CNN也有《博客让网络日记更上台阶》的报道,福克斯新闻网也登出了《博客的销魂时刻》的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也在02年4月发表专稿《博客趋向商业化》。
直到2002年8月,“博客中国”的开通标志着博客正式引入中国,从此博客在中国开始壮大、发展和演变。

3.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博客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3.1 沉寂期:技术专家初尝试
中国大陆的博客网站发起于2002年。2002年8月,方兴东的个人网站“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 )创办,开始全面在国内引介推广博客概念。10月,毛向辉和郑云深创办了“cnblog中文blog心得集”(https://www.cnblog.org),这是一个集博客工具提供、博客经验讨论、博客主页登陆为一体的博客社区平台。此后,最早提供托管服务的中国博客网(blogcn.com)和blogbus.com相继开通,逐渐又少数热衷网络新技术的用户尝试。
这一时期,博客是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在技术圈内,对“blog”一词是否翻译成“博客”也存在争议。在“中国知网”(chinajournal.net.cn)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可以发现,大陆关于博客的最早报道是在2002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博客世界交流与分享》,2002年关于博客的报道只有4篇。到2003年这种沉寂的状况并没有改观,这一年关于博客的报道只有7篇,而且主要刊登在《计算机世界》等专业性的报纸上,博客主页依旧是只在行内人士和少数技术爱好者圈子内发展的新形式。
3.2 兴起期:“性博客”引领概念普及(2003年6月——2004年8月)
这个时期以木子美博客日记[2]的发表为开端,截止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博客中国”(后来的“博客网”)开通“博客公社”。
“木子美”日记的发表是博客概念在中国普及的标志性事件。而“博客中国”的开通,意味着该网站从一个限制用户的纯粹公共性博客论坛转向了更具开放性的个性化博客服务,是中国博客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标志。
“木子美”出名之后的将近一年时间中,大陆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以“博客中国”为代表的“公共性博客网站”和以“中国博客网”为代表的“兼具公共性和私密性博客网站”,综合分析,两者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就宗旨而言,“博客中国”网站旗帜鲜明的强调博客的公共传播意义。该网站的创建者虽然也承认博客是“公共性和个人性的结合”,但在给博客定位时明确提出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时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而博客表现的时“大我”。博客中国网站倡导其成员做能够积累、传播公共性知识的“大我”。该网一句著名的格言是:“博客时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主张博客对知识信息的探索和对社会的贡献。而以“中国博客网”等为代表的博客网站,对博客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并没有明确的导向,只是为博客提供一个网络空间,至于其中表现的是“小我”还是“大我”,就不予限定了。第二,就船板人的作用而言,“博客中国”网站的创始人方兴东充当了网站的核心人物,直接走上前台,成为内容的贡献者,论题发起者,博客召集人,甚至网站的“精神领袖”。创建人不但直接承担了网站部分资料的整理,大力宣传博客概念,吸引精英人士参与,而且定期推出博客讨论专题,制定《博客道德规范》呼吁成员遵守。由于创建人现身说法引领网站的内容走向,博客成员的文章主题和写作风格多少遵循了船板者的预定轨道,帖子主要围绕公开话题展开,写作风格也相对严谨和理性。而已“中国博客网”等为代表的博客网站,其创建者仅仅提供博客平台,并不直接出面担当旗帜人物。加盟该网站的博客成员在遵守基本的规定前提下,按照个人的意愿书写自己的主页文章。第三,就博客主页空间的设计而言,“博客中国”的主页末班只有一种,博客只能张贴或修改文章,而不能改造和自创主页形式,因此每个人的主页形象基本相同,无法体现个性化。而以“中国博客网”等为代表的博客网站则提供了多选择主页模板,同时允许成员自行设计模板,主页的内容配置和分类由博客自行创作,故而不同博客的主页风格千差万别,个性的张扬一目了然。
在这个阶段“博客中国”作为一个公共性博客网站,是一个有较高知识阶层博客组成的公共论坛和知识平台。这种论坛成员数量不多,仅1000多人,它给一些在传统大众传媒上没有话语空间、对公共事务抱有热诚的人群提供了发表文章、表达见解的场所。但是,这里没有给博客个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而以“中国博客网”为代表的“兼具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博客网站”则更多地倾向于给成员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个性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个体可以选择从事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一种是纯粹公共性的传播。可以是面向广大网民的“自媒体”新闻传播,也可以用于公司,学校,医院等组织内部经验和感想的交流。另一种是个人生活日志的写作。展现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个人出于兴趣爱好进行的信息整合。
这一时期,国内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有了较大增长。到2004年8月,提供博客托管服务的网站和博客社区将近60个,其中包括37个综合性博客网站和博客社区,4个伊东博客网站,4个高校博客网站,13个专业性博客网站,设计的专业包括IT,管理,教育,商业,法律等诸多领域。更具对各网站公布的博客名单和博客成员数字统计可知,注册博客主页可能近80万,其中博客成员上千的国内托管博客网站和博客社区共有11各,注册用户在1万以上的博客网站和频道播客约10个左右。
3.3 蜂起期,用户暴增和服务多元(2004年八月至今)
2004年8月,刚刚获得“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第一笔风险投资的博客中国开辟“博客公社”,开始提供富有个性话的博客主页模板和空间,从而拉开了用户高速增长的序幕。再开辟了个人化的博客服务之后,博客中国继续保持了以往的公众思想、知识交流平台的优势,成为了一个博客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站。与此同时,中国博客网、Blogbus、歪酷的博客、天涯博客等“老牌”博客网站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2005年,国内博客网站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3.3.1大量门户网站开辟博客服务
TOM博客频道,和讯博客频道,斗牛博客频道,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搜狐网的“博粹”艺妓新浪、搜狐和博客网举行的博客大赛,都成了博客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之相适应,中国博客在2005年底达到了1600万人,一些娱乐圈、文化界、学术界出现了名人加盟博客世界的势头。
3.3.2 博客服务多元化
博客中国推出了包括图片博客、播客、移动博客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博拉、菠萝网等博客搜索服务和“狗狗”、“博阅”等在线RSS订阅网站初现端倪,国内已出现万蝶移动博客等7家大型的专门的移动博客服务网站,Blogbus、天涯博客、歪酷博客等网站的群体博客和博客社区得到了较快发展。此外,播客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05年10月到12月间播客数量翻了一番,截至2006年1月10日,我国提供播客服务的网站已经发展到10多家,播客数量已达19502个,节目总数54853个。
3.3.3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
美国的微软公司开辟MSNspace服务,美国博客托管网站Blogger.com提供中文界面服务,韩国最大的博客社区Cyworld进驻中国。
3.3.4博客图书相继出版
继博客庄雅婷的《北京女病人》于2004年6月出版之后,博客“梅子”先后推出《梅子写食日记》和《恋人食谱》,曾获“德国之声”博客大奖的博客主页“狗日报”以及点击率排行榜首的徐静蕾也在2006年初出书。根据潘石屹博客日志编辑的《潘石屹博客》,成为中国第一本实名博客图书。
3.3.5出现了博客自发的群体性新闻传播活动
2005年2月19日,盛大网络公司收购新浪网19.5%股份。18日下午,博客王吉鹏守法的预测消息早于国内主流媒体。随后,“博客中国”网站开辟专题,进行持续的追踪报道。这是博客中国第一次通过抢先一步的信息被披露成为主流媒体的信息源、第一次以其大量的博客独家评论和网站整合报道与主流媒体并驾齐驱,是有实力的博客网站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一次预演。
在2005年我国博客用户数量暴增,据《东方早报》与调查机构InsightCN合作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网络调查显示,高达89.5%的博客是在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间注册博客主页的。而百度公司报告显示,到2005年11月,中国博客服务商已达到658家,注册用户超过千人的服务上达到330家。
根据调查[3],中国博客的主体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而他们其中大多数为平民阶层,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占绝大多数,而大学本科生在博客群体中占主要部分,因此我国博客平民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4.博客的普及带给我们的优劣
4.1 博客带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博客在中国的普及给我国的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多益处。
4.1.1 博客对我国网络经济的积极影响
博客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多积极影响。
在商业价值方面,有研究者对博客经济进行了细分,总结出博客经济的几种表现形式,即单一博客广告,博客广告联盟,个人博客代理,博客营销,博客公关,博客出版以及博客与纸质媒体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结合实现共赢的形式。博客具有不少适于商业化的特征:它既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就应该与其他媒介一样发挥传递网络营销信息的作用;博客网比一般门户网站刊载信息量更大,其内容和运作方式也更为灵活;博客网页比传统网站在传播方面更自由,且成本更低。
博客广告以小圈子为核心,在分众传播基础上实现了意义领袖的营销价值。博客广告具有的分众性,使其更能满足广告上的需要。互动广告能够直接使商品从品牌效应过渡到购买效应,而博客正是一种互动体验性的广告载体。以博客作为广告载体,其实就是运用互联网来实现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一对一的沟通。所以鉴于博客具有如此重要的商业价值,它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会起到一些催化作用。
4.1.2 博客对我国传统媒体的正面作用
博客对我国的传统媒体也有很多正向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博客新闻和新闻博客的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和冲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调整战略、改善机制、整合资源,推动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完善。在另一个方面,博客所体现出来的新闻作用于传统媒体之间,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共生与互惠的关系。
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闻播客和博客新闻是西安报道的延伸与补充。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博客新闻获得更多更广阔的信息源,它也可以借助新闻博客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可以把报道的焦点内容放到新闻博客中,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而增强其报道的影响力。此外,有些在传统媒体没有完全展开的话题,也可以放到博客中作为专题持续性的讨论,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延展性上的不足。博客也可以成为传统媒体内容的监督者,传统媒体也可以借鉴博客运行模式和写作方式,发达受众对媒体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的参与度,实现与受众更为充分的互动。
博客对传统媒体又新鲜快捷的补充作用,对传统媒体的议题也有结构及重新构建的作用,甚至也对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格局有突破作用,对传统新闻媒体话语权有消解作用。又研究者指出,博客已不仅是传统媒体的一个信息来源,它还可以培育新的作者队伍,产生新的舆论场。
4.1.3 博客在我国文化方面注入新鲜血液
在文化方面,博客为我们带了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
2005年由新浪网首次引进了名人博客。名人博客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极高的关注程度。名人博客写作者是知名人士,在大众传媒上拥有高于常人的曝光度。如:徐静蕾博客。二,极高的互动程度。名人与草根在博客中找到了“亲密接触”的渠道。草根们尽情地表达对偶像的崇敬,二者以博客为平台,做互动式的交流。三,安全的名人信息发布平台。名人发布个人消息无须担心其言论被恶意扭曲或篡改。因为博文的发布需提供专属的用户名和密码,所以名人在自己博客上的信息足够真实。
名人博客中名人总体形象文化对社会基本风貌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生活中,多数民众从名人的形象去了解和判断他所属的领域,并以名人的话语为基础去思考该领域的问题。正因如此,名人的形象文化传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意义。名人博客文化传播带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乃至融合。名人所属的精英阶层在博客诞生前很难被大众熟知或复制。名人博客的出现,为大众打开了窗口,被大众文化所复制。同时大众文化也侵蚀着精英文化,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名人博客的文化传播加快了新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人博客为个体和群体认同的价值文化取向构建了新的框架。
与名人博客相对应的是草根博客。草根即平民化,大众化。由草根博客衍生出的草根文化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平台。博客是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对博客而言,分享、交流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普通人可以在博客上书写和发布自己的文章,以公众化的形式发表私人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和链接,将个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感悟、思考等全面的展示给公众,也在博客网站上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博客成了公众领域于私人领域的交集,其对于链接的利益偶那个,又把个人交流发展为公共交流,把别人的成果整合在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发布中。当每个博客以自己的网页组成博客们的共同主题时,无数的分享构成了共享,共享是存在于博客中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内在精神。
4.2 博客带给我们的挑战
博客虽然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也会有消极的影响。
首先从新闻舆论的角度出发,博客带来的新闻效应使我们国内的新闻舆论变得良莠真假并存。网络的虚拟,匿名性质于简单的间接转载技术帮助他轻松跨越了传统媒介的层层把关而让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变得异常随性和任意,故而新闻信息圣餐的客观真实原则很难有效贯彻到其生产过程中,缺少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此,博客虽在社会舆论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自发舆论,通常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狭隘性和情绪化色彩明显,导致博客的内容过于感性或主观性太强,甚至盲目偏激。博客在揭露事件真相方面经常把我不好“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例如侵犯他人隐私、捏造虚假新闻乃至恶意中伤他人。
当“老徐博客”的点击率突破千万大关的时候,人们终于明白,当今网络博客的点击率将带来人们强烈的关注和热情,甚至还可以转换为立竿见影的“眼球经济”,因此在这种因素的催化下,很多低俗事件接二连三出现在人们面前。名人与名人之间的对骂,以博取大家的眼球;个别女性网民利用在博客里登载自己的私人照片提高自己博客的点击率,已达到盈利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博客发表偏激片面的谬论想一鸣惊人。这种种现象我们并不陌生。更严重的是性话题在博客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率,而我国使用博客的用户大多是青少年,这些不加管制的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当恶劣的。随着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现在的博客种类繁多,已经走到了一个对传统“博客精神”颠覆和对“娱乐至上”推崇的尴尬境地。传统“博客精神”提倡平民,匿名,真实,而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所体现出的精神越来越对这种精神产生背离。以名人博客为例,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网民一直奉为至高无上的博客精神,名人博客的表演性写作不能完全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感情抒发,这和博客初衷存在矛盾。再者,很多商业行为充斥着博客,很多人的博客都是以商业目的在运营,一种表现是有些名人博客直接成了报纸、出版社、杂志的编辑们的稿库,或是成为企业宣传的资料库。另一种表现为有的名人雇佣写手来更新自己博客的内容,目的一方面为了增加自己的名气,另一方面则是商业目的。
另一方面,网络话语权的过分松散,过分去中心化,则使海量的博客在如烟的信息发布量中失去了关注的焦点。缺少焦点的视觉是散乱而难以集中的,进而是盲目的。虽然网络中不时会有某某红人出现,不时会冒出来某个新闻焦点,但是,相对而言,又有多少精彩的信息被无情地淹没、忽视和浪费?换言之,一般能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焦点信心有能有几个?
有研究者认为,博客的潜力来自于通过释放个体的创造力、生产力来满足网民社会化需求所带来的发展潜力,所以未来博客规模会持续增长,将会实现从“小众”向“大众”的过度。博客的大众化,一方面会由于博客自身的组织、社会化属性带来用户群体的“自扩散”效应,是的博客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化基础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又会进一步激发博客服务商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从而使博客的应用进一步得到提升,博客群体进一步扩大。
也有研究者在论及博客产业时,我国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将会遍地开花,且随着竞争更加剧烈,国内BSP的重新整合会进一步展开,这将有利于国内BSP竞争的规范化、有序化,也有利于形成中国的BSP品牌。而且博客服务也将近一步走向创新化、个性化和差异化,我们需要大胆借鉴国外博客发展的经验,探索赢利的新模式。
那么如何规范博客的发展道路呢?如何改善目前博客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呢?

5.我们该如何战胜博客普及带来的弊端
5.1 法律手段
首先它需要法律手段的帮助。由于开博的随意性何匿名性,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都极易造成对当事人的损害,还有的博客涉嫌版权纠纷。诸如此类,都使解决博客的法律监管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到目前为止,“博客实名制”这一提案的可行与否成为了大家争论的话题。支持者所依据的成功实例是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并相信如果该提案能成为法律,将大大净化国内博客混乱无序的空间及内容。反对者则认为,博客实名制的执行,将加大博客对隐私暴露和被非法使用的担忧。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但不可否认的是,20%博客认为实名制非常有必要,其主流意见可以归纳为,“博客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所谓‘私人领地’,他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不能随心所欲。”由此可见,有关博客实名制的争执,仍将困扰立法者的策略取向。
5.2 管理问题
其次是管理问题,博客是构建在网站这个平台上的,因而网站作为空间的提供商和服务商,首先应负起监督审查之责,即他的身份应当是“善良管理人”。但是对辖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博客的“善良管理人”来说,面面俱到的监管所付出的代价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比较著名的例子如“中国博客第一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以名誉权受侵犯为由状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缘由是陈教授的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烂人烂教材》,侵犯了陈的名誉权,法院终审判决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败诉,理由是“(被告)未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服务商来说,这是比较尴尬的结果,究竟如何管理好成千上万个随时都在更新的博客?如何及时发现其中的非法、反动及侵权言论?这对服务商是个难题,对整个互联网管理机构的监控能力,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5.3 道德规范
最后,对博客市场的规范除了在法律和服务商管理的外力作用之外,更需要每一个博客用户,每一个网民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意识,博客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开博者的自我道德约束,只有靠自律规范博客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注释
[1] 网络翻译家(https://www.cybertranslator.idv.tw),对网络上的元素和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的百科全书式的网站。
[2] 木子美博客日记,木子美把自己与某些男士的性生活日记当作内容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引起网络上的轩然大波。
[3] 根据“博客中国”网2007年调查。

参考文献
[1]刘津.博客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4
[2]王会.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7,4:16
[3]高庆华.博客新闻的角色定位——兼谈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J].新闻实践,2007,10:20
[4]盖雷平.对舆论监督与法院独立审判的平衡的探讨[J].新闻三昧,2007,12:35
[5]白云.博客:专业化研究进程的展开[J]新闻事件,2007,3:40
[6]邵宏华.博客的今天和纸媒的明天[J].新闻三昧,5:16
[7]高建国.浅析强国博客的探索[J].新闻界,2007,4:155
[8]胡忠青.新闻博客与博客新闻[J].新闻界,2007,5:136
[9]高莎.博客:普通人阅读普通人的一个窗口[J].新闻三昧,2007,12:64
[10]荻燕清.博客:在网络世界里分享与交流[J].决策探索,2003,9:26
[11]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3:17
[12]方兴东.“博客”:信息时代的麦哲伦[J].计算机与网络,2003,1:7
[13]方兴东,刘双桂,姜旭平.博客(blog)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J].现代传播,2004,1
[14]何威.一盆冷水,泼向博客[N] .国际先驱导报,2003,9,18
[15]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117
[1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2
[17]方兴东.博客复活互联网平民精神[N].中国经营报,2002,11
[18]博客:徘徊的幽灵[N] .中国网友报,2002,10,28
[19]方兴东 王俊秀.“博客”的精神特质[N] .中国网友报, 2002,10,28
[20]孙晨钟.复活网络精神 [J].声屏世界, 2004,5: 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