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初探

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初探

日期: 2009-11-29 22:50:38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周亦群

【摘要】 实验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实验模式、教材、内容、手段及师资方面就高职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展开探讨。
  【关键词】 会计实验室; 手工模拟实验; 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是一门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财会人才。然而,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复杂性使学生难以在校外实习单位中进行填写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报表等实际操作,也无法在短暂的实习期内了解企业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情况。

学海网
故笔者认为,建设会计实验室,将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验资料中,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掌握会计实务中的各项技能,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可行的途径。本文拟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建立会计实验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展开探讨。
  
  一、实验模式
  
  传统的会计实验模式往往以手工操作为主。然而,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电脑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很多企业已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因此,为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在强调传统手工模式的基础上,会计实验应逐步加强会计电算化模式。
  笔者建议以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如一个月)的业务作为模拟素材,实行一套数据两种操作,取得双重效果。在手工模拟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手工建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以及编制企业会计报表等技能;在电算化模拟实验中,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目前我国财会界较为主流的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进行上述会计操作。对于有一定兴趣及能力的同学,可进一步指导他们进行财务软件的二次开发或使用国外主流财务软件如ACCPAC进行会计处理。
  
  二、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的质量是制约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组织从事实验教学研究的教师,选择会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良好、业务处理规范、业务类型齐全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搜集、整理模拟实验所需资料,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合作编写会计实验教材。要求实验教材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被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
  
  三、实验内容
  
  在实验内容上,针对目前模拟实验中重核算、轻监督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实验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审核能力。鉴于不同行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组织上存在较大差异,被模拟企业除了工业企业之外,还应涉及商品流通、房地产等行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多个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学海网

  
  四、实验手段
  
  应针对会计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丰富实验手段。实验指导老师可采用多元化、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实际业务能力。
  笔者建议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企业财务部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等角色,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模拟财务部门的运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及原始凭证、其它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还可通过录像、卡通的形式演示操作性较强的会计业务,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五、实验师资
  
  从事会计实验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中有近8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所占比例不足6%,从企业聘请的有经验的兼职教师人数只占教师总数的8%。大部分财经类高职院校存在会计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实验师资匮乏的现状。
  笔者认为学校应加强该方面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应鼓励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金蝶认证讲师(KCT)及用友ERP等资格认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教师到企业实习创造条件,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此外,还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提高技能水平。
  目前,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应加强与其他院校及知名财务软件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如何开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理论与实务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明瑜.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 理工高教研究,2005,(Vol.24 No.6):95.
  [2] 夏惠.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体系构想[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29~30.
  [3] 由建勋.高职教师“双通道流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1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