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管理工作应凸显人文精神

高校管理工作应凸显人文精神

日期: 2009-11-11 13:20:0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一、人文精神析义 代写论文
  
  人文精神也称做“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间探索一些不可解析的问题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它包含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就是要尊重人,尤其是把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二是理性,是从科学意义来说的,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三是超越性,是从宗教意义来说的,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人文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表现为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精神。
  然而,中西方教育传统分别集中反映的科学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却各有千秋。

学海网
科学主义以知识为本,重视科学知识的力量和学习,但有可能导致人的工具化和功利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张扬,但也极易忽视人的物质性和社会性。我们唯有将以上两种精神融通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传统,才能支撑起2l世纪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大厦。
  因此,从人文精神的涵义来看,高校管理要讲人性,尊重人的自然存在;要讲理性,尊重人的社会存在。二者相互统一,促进精神升华,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之外,别无他求。然而,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作为教学和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者的消极态度,它集中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等方面。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偏重于教,形成了“教师为中心”;现实教育中,我们向“学”倾斜,竭力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对“学”的关注,也仅是侧重于如何学多、学快和学好,从而造成了对“学”本身意义的遗忘和疏离,故有必要呼唤“人”的回归。
  何谓人文精神?简言之,其内涵就是如何做人。因此,现代大学教育张扬和凸显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要反对“精英教育”中狭隘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国家培养能认识自身使命、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社会人。
  (2)教育内容。要克服传统教育中专业技术至上的思想,帮助人们改变传统科学和经验性的思维方式,突出价值观和价值哲学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完善的智能和健全的人格。
  (3)师生关系。要冲破师生之间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通过发生在教学者个人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作为具有独立主体和人格尊严的人,在与教学者和管理者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中,全面发展自己。
  (4)教学手段。要认识到,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媒介”和“工具”,我们要通过它们进行“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以更利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和谐关系等教育的非功利性目的。
  (5)管理方法。管理不仅是管理者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对学习者施加的影响和调控,而且是以“人本主义”为宗旨,向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性服务,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而使其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体现生命的价值。
  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当务之急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快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教学是一种传递人类生存艺术的活动,更是一种发展人和创造人的活动。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在教学和管理中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人的自主性。即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做人”和“做事”,而不是隶属于“学”,为“学”所困。远程教学和管理中,个别化和分散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于是要求学习者更加具有自我意识能力——恰当地处理好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尤其是对自己的学习要负主要责任。
  第二,人的情感性。凡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情与理交融的互动过程,且这些活动始终伴随着自信心和荣辱感而进行。远程教学与管理上的时空分隔,师生异地,更需要我们给予远程学习者更多的关爱和激励,方能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人的发展性。人的发展从来就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而这本身就是个性化的。现实教育中的群体化往往造成教育资源受用的不平等,人为地阻碍了个体的发展速度。远程教学和管理客观上突出了人的个性化,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三、管理工作应凸显人文精神
  
  21世纪是一个充分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校管理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人是社会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只是把人当做管理对象,忽视了人是不断升值的资源。因此,要在管理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就要加强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乐于奉献等人文精神。
学海网
  1.重视人性,加强道德教化
  加强道德教化,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和“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方面。自强不息讲的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讲的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容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和做出贡献的。因此,人文精神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学校管理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学生,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要强化“六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学,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学校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师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2.讲究理性,培养敬业乐群的精神
  敬业乐群,是做事的一条根本原则。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执著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乐群,就是能与全体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奋斗。在管理中,要形成人人敬业的局面,就有必要引入“刚柔相济”、“严爱相融”的管理理念。首先,建立刚性的管理制度。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决定了人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难以办好的。其次,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只有刚性、理性的制度,而缺乏人性化、人情味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应当融入“爱”的管理理念。爱,就是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为师生员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教师发展空间的创造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等。学校通过爱与和谐的氛围将师生凝聚起来,使大家产生认同感,就能形成老师乐于敬业、学生乐于学习的好局面。
  3.追求信仰,倡导乐于奉献的精神
  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没有追求,更谈不上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要提倡奉献精神,是因为从本质上而言,人类的发展进步总是或多或少的以个体的牺牲为代价的。因此,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关系,提倡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做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同时,我们所提倡的奉献精神应建立在重视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从总体上看,个人完善和社会完善是互为条件的。因此,在教师中,一方面要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尊重主体的需求意识,从而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应摆正集体功利与个人功利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个人与群体利益相互满足的互动中,广大教职工才能迸发出持久的创造热情,才能意识到学校的兴衰与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才能将个人命运与学校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容易开展,管理也就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境界。这样,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就顺利多了。
  总之,高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凸显出更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并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内在动因,适时有效地激励其责任感、成就感和责任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千英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9(5).
  [2]龙云瑞,程刚.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0.
  [3]伍玉林,黄倪丽,刘爱娣.大学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