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社团建设

论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社团建设

日期: 2009-2-17 21:11:11 浏览: 12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社团群体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感染对学生心理成熟及人格整体的和谐发展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群体心理学 ,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利用大学生群体心理 ,可以对大学生社团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反过来看 ,大学生社团组织又会对学生群体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群体心理的含义与特点
群体,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知,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有一定行为规范的人员集合体。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另一个成员的观念和印象,都能以某种方式对其他成员作出反应,因而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往往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维持一定的心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群体的某种价值、规范系统和角色结构,群体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社会心理性质。群体心理的来源是个体心理,但它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一旦形成,就成为群体成员心目中共有的评价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研究群体心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更多地结合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群体心理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与目标,并围绕这个相同的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把个人的成就、努力和发展与群体联系起来 ,逐渐意识到自己归属的重要性。个人的动机、情绪、归属感的强度是区分群体内部一致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个人的活群体内部一致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个人的活动中有许多目标 ,这些目标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才能实现。
2. 每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使群体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它的结构形式有交际结构、偏好结构、领导与从属关系结构、情绪结构与职能结构。从这些形式中,一方面可以划分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依从关系、附属关系、合作关系与互助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划分出群体内部联系的性质 ,一种是直接的联系,其中包括好恶之感、接受别人影响的程度、与他人是否心理相容、是否积极交往;另一种是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活动的共同价值和目的结合起来的,从而根据这个指标把群体分成一定的等级,如松散群体、联合体、社团和集体。
3. 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在群体中为了制约各个成员的活动 ,就需要用某种规范进行调节。群体规范的内容,既包括带有普遍意义的规范,也包括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规范。同时群体成员对这些规范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并进行评价,他们可能接受一些规范,而不接受另一些规范,从而表明规范与价值或态度是否一致。
二、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
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各种类型的大小群体如班级、小组和社团,都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群体心理的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有组织的交往系统进行活动的正式结构;另一种方式则是学生通过自发活动而形成的非正式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范围的扩大 ,学校群体心理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中越来越具有显著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群体是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化的目的不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还要以这种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准则。大学通过群体活动有两项任务:一项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了解群体对他们的期望和履行这些行为规范的条件;第二项任务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与具备群体期望的条件 , 自觉地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指导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活动目的的社会性水平 ,获得大学阶段所必需的社会性。
2. 群体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在群体成员的互相交往中发展个性的,交往能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品质 ,从别人的行为表现作出比较与评价;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也离不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 ,并从这个群体汲取活动的价值定向、理想和兴趣。
三、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对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张扬学生个性 , 撒播自主创新精神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具有规模小,人数少 ,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 核心人物 领袖人物 的权威性 , 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等特征。
1. 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 ,近年来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 ,形成年来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 ,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意味着随着近年来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学生社团的数量和活动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2. 从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来看 ,学生社团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生与社团的发展相协调 ,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念。在那里 ,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公正民主意识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社团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限制 ,不同层次的学生融为一体 ,走出校园,与企业、社区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交流 , 自主筹集经费开展各种活动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3. 从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看 ,学生社团表现为多种管理模式和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社团内部管理正日益成熟, 良好的管理给予了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有些学校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有些学校的组织部、武装部、宣传部也有自己的社团。在管理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生会设立社团部 ,由学生会副主席分管,这种形式适合规模不是很大的社团;另一种是单独与学生会并列的社团联合会。
四、群体心理与大学生
一、群体心理可以促进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
1. 运用群体心理可以增强群体的控制力。在凝聚力强的群体中,成员都愿意留在自己所属的群体中,怕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因此容易接受群体的监督与控制 ,遵守群体规范和约束 ,积极参加群体的活动。在这样的群体中,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 ,容易产生从众和服从行为。而且群体凝聚力会对成员工作效率一致于整个群体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 ,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
2. 一个成功的学生社团组织想要使全体参与者能够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完成共同的任务,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必须运用引导群体行动一致的心理机制。这就是:   1)服从心理。服从心理指按照他人意志、群体内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求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应加强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教育 ,使全体学生通过“服从 ”这种心理机制取得行动的一致性。
2)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 ,放弃自己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认同心理。认同心理这种心理行为是个体在意识中确认与他人、群体或组织 ,在思想情感或行动上有相似之处或等同成分, 从而产生与对方不可分 ,甚至心甘情愿准备为对方奉献的社会心理现象。
4)模仿心理。模仿心理模仿是由非强制性的社会刺激引起 ,使人自发地效仿心目中的榜样。通过对社团内的全体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树立先进典型,并以他们的勤奋、刻苦、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作榜样 ,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学生去自觉效仿。
二、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社团组织有助于培养
大学生健康群体心理,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们的活跃发展突出的营造了校园的“文化场 ”氛围,对丰富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 , 同时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1. 有利于培养优良的校风、建立繁荣的校园文化。
2. 可以使群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增强。
3. 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 ,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加强自身的自信心 ,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尤其是许多科技类的社团,因为对具体动手实践有较高要求 ,许多学生都趋之若鹜 ,希望在社团中学到实际动手技能,如电子科技协会的社员可以通过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亲自观摩、拆装来对电脑等科技产品熟捻于胸,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的学习,更对社员走向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盛忠. 管理心理学 [M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宁. 群体心理学 [M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3] 田桂蓉. 学生社团: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 [N ]. 中国教育报2005-06-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