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构建共生态教研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构建共生态教研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日期: 2009-10-28 2:29:44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确立师生“多维互动代写论文、和谐共生”的校本教研理念,构建“两例交流,循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模式,优化完善校本教研的推进机制。从而,以创新校本教研为突破口,解决教师专业水平、学生学业基础与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矛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理念;校本教研模式;校本教研机制
   
  一、在探索和感悟中提升理念
  
  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理念与模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偏重于共性问题的研究,缺少以校为本的自主性;二是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偏重于突出个人价值,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三是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偏重于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学的研究。概括起来讲,传统的教学研究对培养名师、推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所起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传统的教学研究理念和模式忽略了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最充满活力的两个部分,即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互动中,才能生成新的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广大教师去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使广大学生能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的教学研究远未起到对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广大学生充分发展和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作用。

学海网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提升教学研究理念人手,在发现学生潜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潜能,较快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的大量个案中,认真总结成功案例,确立了“多维互动、充分发展、和谐共生”的“共生态”教研理念,倡导和鼓励专家引领、多元互动,培育团队精神。同时把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开发为目的,探索和构建了体现校本教研理念的“两例交流、循环跟进”的教研模式。
  
  二、在实践和创新中构建模式
  
  共生态的教学研究模式基本内涵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两例”交流——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智慧
  我们把课例交流作为教师在互动中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提高技能的教研载体;把经过反思的案例交流作为观点碰撞、成果共享、理念提升的教研途径。
  “两例交流”主要解决课堂教学“做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以观课环节为例:①反思式观课。执教者反复观看自己的“家常课”录像,反思自己的成功点与不足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我评价,进而修正和完善自我。②互助式观课。观课教师侧重问题诊断,与授课者真诚交流,在互动中共同反思、共同提高。③鉴定式观课。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现场观察,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研究主题作出综合性评价。实践表明,“两例”研究和交流的过程是教学问题不断解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和智慧不断提升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
  
  2.循环跟进——优化校本教研方式
  循环跟进式教研方式主要是弥补传统教研对问题持续关注、跟进研究和深入反思的不足。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对一个或几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循环跟进式的研讨,解决全组成员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其具体做法如以下示意图:
  
  循环跟进式校本教学研究,强调以鲜明的研究主题为牵动,以多元的形式为支撑。
  一是确立鲜明的研究主题
  以主题为牵动,使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校本研修的新局面,优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每学期初,学校都以教研组为活动单位举办一次“问题会诊”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动脑找问题,查原因,定主题,思策略。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
  其一、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其流程为:第一轮在一名年轻教师独立备课基础上,教研组成员集体讨论,帮助执教者改进教案后上课,进行现场观课、评课,由教务处、科研室人员及组内同伴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反思,执教者形成新的教案后再上课。第二轮在观课、评课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教案设计后再上课。第三轮再观课、评课,重点进行比较分析,帮助执教者进一步完善提高。
  其二、多人同课循环研究。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主题的跟进,即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主题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主题中的问题上第三次课……多人同课循环研究活动能让广大教师切实感受到在课例研究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对完善自我、重建教学文化、提高生成效应的魅力和意义,激发了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学海网
  其三、多人同课异构研究。其流程为:教研组集体商定教研主题,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全组教师现场观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所选的主题具有一定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广大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在殊途同归扣主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化学教研室在微型实验课题研究中,采用多人同课异构的方式,学生实现了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到探究性实验的飞跃。这一成果被有关部门推广到全国,并在国家第十届化学年会上获奖;体育教研室的“分项教学”、“拓展训练”教学成果在东三省推广。
  其四、异课跟进开放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教师们不断完善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平等交流的网络。坚持学生是互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用研究的视角不断梳理课堂,从精彩的互动中捕捉亮点,在关键的时机做动态的催生,不仅在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而且在情感的生发处引导学生升华情感。
  
  三、在完善和推进中优化机制
  
  要促进校本教研健康深入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常态化,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工作机制。
  
  1.加强领导是保证
  在校本教研中,首先落实了一把手负责制,校长挂帅,成立了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科研室、教研室主任共同参加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基础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专项经费是保障
  为确保校本教研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设立了校本教研专项基金,特别是近两年,每学期投入40万元教研经费,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派教师赴上海、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参加学习、接受培训,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以及国家、省、市教学竞赛和出版专著;同时逐年提高高考会考奖励、教科研成果奖励的标准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3.专业引领是关键
  为了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我校聘请了具有知名度的国家、省、市级教育专家成立了校本教研顾问组和专家指导组。我们充分利用这些高水平的专业资源为引领,每月对学校的校本教研进行一次检查、督导、评估,每学期举办一次专家讲座和校本教研论坛。2006年初,我校成功开办了“全国部分语文特级教师精品课展”,在全省产生积极影响。
  
  4.健全制度是规范
  (1)研教训整合制度。每月举行一次“研教训整合探讨会”,每学期举办一次“研教训沙龙”和“校本教研论坛”,实现学术民主、求同存异、交流信息、资源共享。(2)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以个人说课为主,集体研讨为辅的集体备课活动,以动态教研方式来改进完善优化教学设计,达到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的目的。(3)分档比课制度。每学期分五个层次进行一次评选优质课活动,为广大教师都有积极参与提供机会,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4)全员观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观16节课,并写出详细的观课笔记及一篇有质量的“观课交流心得”;教务处主任、科研室主任和学科教研室主任每周至少观5节课,并诊断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5)多元评课制度。一是由反思式自评,由执教者叙述课前预设及课中生成情况,侧重谈有些预设未能生成、有些非预设却意外生成的原因及体会;二是组内互评,既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发言、争先发言,又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三是专家点评,校内外专家观课后着重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以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