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日期: 2009-1-11 1:49:3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 近

  摘  要:剖析了我国高职软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定位;创新办学体制,走产学合作道路;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等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职;软件产业;人才培养
 
    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对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为加快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1047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但结果却是: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学海网
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软件人才的准确定位
    培养  “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
    (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
    我国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只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现在国际软件人才培养中盛行的“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基本难觅踪迹。
    (三)软件人才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滞后造成人才国际化程度低
    软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 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软件业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发展相脱节。
    (四)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另外,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引进了厂商的认证内容,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
 
学海网
   二、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特点,明确定位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软件蓝领”。而其作为产业发展大量需求的基础人才,需面对更具体的生产或服务对象,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实际的生产或服务问题。由于人才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领域限制,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同时,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培养市场意识,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是保证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必要条件。
    在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关注技术发展对岗位与行业带来的变化;二是要分析、研究、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特点,寻找专业生长点;三是要将这种调研活动制度化、定期化,从而保证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和适应行业动态。
     (二)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道路
    发展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产学合作,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争取得到教育培训企业、软件园、IT企业的支持,共建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软件专业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大行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使其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或开发公司。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有利于他们尽快成为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寻找和确立合作的厂商,建立软件厂商应用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要求每个专业明确IT认证资格证书,同时根据技能和认证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在产学合作中,为促进社会企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发展新制二级学院。即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成立实行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
    (三)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
    分析美国、日本、印度等软件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人才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在教学上采取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他们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和项目贯穿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更着重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掌握软件工业标准流程、具有承担国际软件开发业务的复合性人才。其次,课程是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他们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在与如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紧随软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这些专职人员负责不断升级课程及课件,课程设置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走上国际竞争的平台。另外,在教材的建设和更新上由于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了联盟,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然后集中富有实战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和改进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保证了教材最新、最实用。最后,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如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多样化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在我国软件高职教育中,我们应该引进上述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打造软件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晓明,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08).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