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用人格魅力点亮学生心灵的灯

用人格魅力点亮学生心灵的灯

日期: 2009-1-12 15:51:41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勇

摘 要:新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对新得教育理念显得尤其彷徨和困惑,普遍感觉教师难当,学生难教,一届不如一届。其实那是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新课改后,我们再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成长,已经和时代格格不入了。尽管一些教师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错,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也感觉力不从心。都因为我们一直凭借过去的经验,没有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所致。人格赋予了教师个体生命以鲜明的本我色彩,对于有很强可塑性的中学生来说,将有效地感染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

学海网
由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基于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容低估。教师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得从塑造教师人格做起。

 

      关键词:新形式教师 人格魅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而且又是最有力的教育。尼采也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魅力,即良好的个人品质,如热情大方、真诚守信、善解人意、助人为乐、一视同仁、理解宽容、兴趣广泛等构成人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必须具备:(1)有三心,即爱心、责任心、上进心。(2)有智慧:教育理念新、育人境界高、教育技巧妙。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来源于善良和慈爱;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通过教师的丰富的学识水平体现出来的。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只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承担起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勤奋好学,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因此,我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观念,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正如时下所提倡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桶水还必须是活水;或者是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找到一桶水。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是师德的灵魂。“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只有具备善良和慈爱的老师才会在平等的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正是这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能把真诚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物质上给予帮助;(2)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3)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学习中那些学习差的;退步的;考试发挥不好的;有困难的;无母爱的等等。我常常开导、鼓励、教育他们,不断与他们谈心,这样即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消除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同时取得了学生的信任;(4)、在学习上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5)、从谈话中关爱学生,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谈话要找准时机,要在适时的氛围中进行。在学生遭到变故惶恐不安时、在学生百无聊赖不思学业时,都是老师找学生个别交谈、倾注关爱的最佳时机。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如果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这也许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 

 

案例: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居然给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物理老师商量好让他当物理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

学海网

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有一位同学曾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说他以前的班主任特会批评人。一次上这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他几点了。他回头说:“没带表,别问了。”结果被老师看见了。下课把他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分析了他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说很危险,又说到他不关心集体,逃了两次清洁值日,这位学生说当时他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至此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摒弃偏见,尊重学生让他们在“抉择”中成长,宽容一步天地阔,别当??嗦的“唐僧”,信任教育自然成。

 

人格赋予了教师个体生命以鲜明的本我色彩,对于有很强可塑性的中学生来说,将有效地感染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由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基于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容低估。具体地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教师丰富的知识、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而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常保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教师的人格好比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

 

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影响源,那么他们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达关爱的信息,无声的行动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期待。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个体,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久之,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优美情愫。而且,更进一步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如春雨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作用。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时期,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颜氏家训?慕贤》中说:“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汲取了教师的人格力量,学生就会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追随着教师的思想行为轨迹,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能找到教师作用的印记。

 

据报载:四川成都某校的一位高中生,把该校的一位体育教师上课时挖耳朵、抠鼻孔、擦嘴巴、提裤子等等“不雅”的动作偷拍成DV让全班同学“观赏”,引起了该校教师的强烈反响,认为这是“丑化”教师形象和“损害”教师名誉的的行为,建议学校严惩肇事学生,以儆效尤。对于学生的这种恶作剧,是否应该处罚与怎样处罚,可以见仁见智。从这件事上,我们教师本身难道不应该躬身自问,我们是否注意自己的“不雅”行为,在生活和细节上都做到了为人师表吗?不管有意无意,教师的“不雅”行为其实是个普遍现象,除了上面那位体育教师身上带着的那些之外,我还可以随口举出一大摞的例子,比如:“随地丢垃圾”、“坐着讲课”、“在课堂上挠头弄发”、“一只脚踩在凳子上讲课”、“上课时随意走出教室干其它事情”、“扔学生的作业本”、“斜视学生”、“随意叫学生干这干那”,等等。教师的这些“不雅”言行看起来似乎只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然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著名心理学家潘光旦先生曾有一个“从游”的比喻,说“教育乃是大鱼引导小鱼的活动”。如果作为大鱼的教师自身都言行不雅,又怎能带出言行文明的小鱼──学生呢?

 

现状:教师普遍感觉教师难当,学生难教,一届不如一届。其实那是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新课改后,我们再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成长,已经和时代格格不入了。尽管一些教师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错,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也感觉力不从心。都因为我们一直凭借过去的经验,没有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所致。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没多少人愿意主动担任,觉得班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有句戏言说:大街上走的人中,忧心忡忡的10个有8个是做班主任的。据专家调查:就“学校安排你做班主任工作,你持什么态度?”的问题做问卷调查,A.积极争取乐意接受B.学校安排就努力做C.学校安排不得不做D.能够不做阿弥陀佛。积极争取乐意接受的仅占31.50%。其实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研究新形式、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学会理解和宽容,在日常班务管理中培养一批干部,规范一套制度,营造一种氛围,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给以悉心的指导,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实现班级的民主管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时时处处得以体现,用心与学生沟通,用自己人格魅力点亮学生心灵的灯。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