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究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究

日期: 2009-1-8 1:48:09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彭振宇 马必学

   摘  要:在人才层次普遍高移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树立系统和全局观念,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建立相应的就业保障体系,综合政府、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各方面力量来考虑,这样才能促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真正走出困境,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或“高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天然地与就业市场关系紧密。

学海网
按照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毕业生的求职定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性职业/岗位 (群)。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如何,是最终考验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笔者试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高校扩招之后,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度明显加大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了创记录的212万人,其中专科生108.2万人,占 51%以上,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高达46.2%。到2004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已进一步增长为280万人,其中高职生增加到 147万人。到2005年,这一数字演变为338万人,比2004年再增加50万人,是2001年毕业生总数的2.8倍!其中高职生为168万人。这一情况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但问题远不止此,高职毕业生不仅要与同期的大中专毕业生相竞争,还要与社会上其他求职人员相竞争,比如下岗干部、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年累计的复转军人,身体健康还有工作要求的离退休老年人等等。据国务院《就业白皮书》统计,这些求职竞争者的总人数将超过1.5亿。要在如此庞大的竞争者队伍中求职,其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二)我国加入WTO之后,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机遇大大增加
    然而,事物还有它的另一面,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明显加剧,但随着中国人世之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也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测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80万—100万个就业职位,而近年我国的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这意味着每年提供的就业职位高达500万—700万个。此外,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日渐凸显,为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档次,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的升级需要,有效参与世界竞争,制造业对高素质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说,每年大约有5000万个以上国际劳工岗位面向亚洲国家,但我们国家只能提供大约50余万个国际劳工,还有数千万个岗位被其他东南亚国家瓜分。而这些,都是高职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和舞台。因此,我们在看到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高职毕业生也有着千载难逢的就业机遇。
    (三)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流动性变大,就业观念发生显著改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就业观念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加入WTO以后,教育被纳入贸易服务的范畴,国际资本进入国内教育市场,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办事是大势所趋。联合办学、企业办学、民营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日渐增多,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和教育交流也越来越普遍。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布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认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自主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业者。”这意味着现行的就业观念将发生显著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融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的流动性特点将更加明显,一个人的职业有可能发生多次转换,那种专业对口、终生从事某一种职业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
    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政策现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2003年2月,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取消一切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加强就业指导, 2003年4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关于进—步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把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据统计,2003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共明确了11项政策措施,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基本框架已经确立。2004年4月,教育部专门发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召开了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这些措施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政府正在为创造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环境而不懈努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是:从总量和学历层次上讲,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从专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与电子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供不应求,而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农学等专业面较窄的人文、社科类专业需求较少。这里面有一个矛盾的现象,即人力资源缺乏与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岗位人才奇缺,而那些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汇集,用人单位不顾实际需要、盲目实行人才高消费——只招高学历、高职称者,本科以下学历的免谈,这造成大量本科以下的求职者求职无门,无业可就,手持大学文凭却找不到工作,最终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社会舆论导向以及高校毕业生自身求职定位和就业期望值偏高的问题。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数据显示,2002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67%,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72%。截止2004年9月1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6l%,比2003年同期(2003年7月为55%)增加了6个百分点。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正在逐年上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是横向比较也可以看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期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这是其一;其二,通过对部分省市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的统计分析(见表1),我们也可以看出,全国各地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均衡,有的地方就业情况很好,有的地方却并不理想,甚至很差。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了1047所,从局部来看,我们不排除少数学校有比较高的就业率,某些地区、某些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就业、招生两旺的喜人势头。但是就整体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就业率还不尽人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其次,高职教育自身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关键;再次,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创业意识薄弱、求职定位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
学海网
    三、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际上并不只是高职院校的问题,而是需要综合各方面力量才能解决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国家和政府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
    1.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下,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对高职毕业生的消化吸纳能,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2.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例如调整高职教育的学科布局、学历层次限定,取消对高职院校的招生批次限制,保证生源素质,在政策上给高职院校一定倾斜等。
    3.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打破限制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障碍,拓宽就业渠道,逐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不能停留在喊空话、口号的水平上,切实为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职教育的规模、数量上去了,效益、质量并没有跟着上,所谓高职教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际上是数量上的,并非质量上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可以说,高职教育的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和扭转。为此,所以必须加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突出高职特色,进一步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必须未雨绸缪、做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信息化、专家化的全过程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在新生人校时就应该进行相关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专业选择指导建议等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坚持到学生毕业前夕的就业辅导等。这样才能收到标本兼治、临危不乱的效果。
    (三)高职毕业生应结合个人实际,准确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1.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实际,准确定位自己。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求职定位关系到一个人今后一生的发展,因此一定要讲求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所谓前瞻性,就是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不拘泥于一时一地,这是其一;其二,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先就业,再创业,为达成自己的事业目标不断积累个人阅历。但这种前瞻性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也就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冷静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就业心理。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树立“创业”意识和具备“转岗”能力同等重要。在求职竞争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职业”自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业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发展。
    (四)用人单位应降低就业门槛,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岗位,平等对待高职毕业生,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将通过用人单位接纳高职毕业生为解决问题的显著标志。因此,我们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能否依据实际需求,科学设岗,合理用人,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为此,用人单位应该降低目前对高职毕业生的三道不合理门槛,即要求高职毕业生拥有当地户口、高学历、实际工作经验。事实上,从长远来看,消除求职壁垒,实事求是,人尽其才,使引进的人才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对用人单位才是真正有利的。另外,密切校企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很好的路子。
总之,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否则,单纯强调政府、培养方、毕业生、用人单位中的任何一方都难有奇效。只有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并收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  济.在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OL].中国高职高专网,http://www.tech.net.cn.
[2]周  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06). [3]汪  怿.扩招与就业[J].教育发展研究,2004(06).
[4]周应佳,邓  辉.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的改革和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4(05).
[5]马思援.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千方百计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9—01.
[6]谢维和.深化改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3(09).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