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

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

日期: 2009-1-4 7:21:57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翟向阳

    摘  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为:    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政府行政功能的发挥、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主动性、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度和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等。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对深化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这种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
    一、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刘少奇同志就对天津首创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战略构想。

学海网
这种教育模式很好地把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种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在随后经历了引入、民间探索、官方试点等阶段,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特征,有力地推动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为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十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职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积累了可喜的经验。教育郎三次召开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源。然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长,对高职教育而言毕竟才刚刚起步,进一步深人开展这项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从认识层面上看,虽然国家多次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尤其没有得到广大行业、企业的重视。一些地方,经济和教育之间“两张皮”、用人和育人之间“两张皮”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各地也召开了相应的会议,但是有些地方只不过“应景”而已,实在看不到任何得力的举措。从制度保障层面看,虽然在“职业教育法”中有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缺少刚性的要求和约束,执法的主体和手段尚不明确,缺少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仅有“职业教育法”还不够,还必须建立配套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操作层面上看,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强有力的、实质的国家框架体系和运行体制尚未形成,国家的部长联席会议和地方的部门联席会议只能是重大问题的决策机构,但不是办事机
 构。很多操作层面的事情需要综合的强力部门来推进和协调,才能提高工作的权威性和办事的效率。从环境氛围来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领导重视的程度关系很大。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尤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地,相对中、西部而言,人们对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还没有对传统观念产生根本的冲击。从实践经验层面看,教育部三次经验交流会已经作了初步的总结,对推动面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更是异彩纷呈.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验应运而生。但是.我们还缺少系统的、理性的、全局的经验。一些看似很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很难解决。从职业院校自身看,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尚处于建设与发展之中,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开始被社会认可,但是其先天不足的弱势地位对行(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最近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说,“职业教育已列人中南海的议事日程”,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本质和核心,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势虽有所好转,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浅层次多深层次少、会议开得多措施落实少、短期合作多持续发展少。因此,认真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各种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把温总理的指示真正落到实处。
    二、影响因素与相互关系
    根据“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办学观念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44.4%的受调查学校认为“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另有38.9%的受调查学校认为是“缺乏合作机制”。据本课题组在江苏的调查显示,经济社会发展、行(企)业、院校、政府四个选项中,64%的受调查企业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42%的受调查院校选择“行(企)业”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另有33%的受调查院校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显示,77%的受调查院校和73%的受调查企业认为主要在政策法规、协调指导方面,、两份调查前者的因素分项细而具体,后者粗而易得要领,二者可以互为补充、互为支撑。2006年11月 2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山东省推进校企合作的专题报道和该省教育厅张志勇付厅长就有关问题的点评,对我们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因素有一定的启示。山东省职业教育界以调整和协调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有益的经验。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直接发生关系的是院校和企业,院校、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最主要的因素。当前,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多数还缺少“互利互惠”的合作基础,往往院校求企业的多,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调整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果把院校、企业这两个主体因素比作产学联姻中的两个反应体,首先,要选好合作对象,合作双方应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和愿望,即要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尤其要找准企业的关注点和兴奋点,院校要通过主动服务来激活双方之间的反应机制;其次,反应体需要在一定的介质中才可以产生反应,有的还需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反应,反应的结果有浅层次的,有中层次的,有深层次的,我们期望有深层次的反应。那么,这个反应中的介质我们不妨称之谓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传统观念的变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情况等因素。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起催化剂作用的就是政府的协调、引导、中介作用,我们不妨称之谓政府主导因素。从高职教育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会产生作用,但是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自由度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在考虑的诸因素中,不能忽略学生参与因素。学生参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上述,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主导因素,即政府的主导作用;两个主体因素:院校和企业;一个环境因素。两个主体因素,当前,院校处于合作教育的“前台”,如何让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政府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非常重要。有专家称,产学结合实质为“官产学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环境因素要靠整个社会来营造,包括政府、企业和院校等方方面面,但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组织程度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主导因素应该是诸因素的头。近年来,山东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了三大趋势,即社会从关注普通教育到关注职业教育,企业从关注用人到关注育人,学校从订单培养到与企业合作培养。出现这些可喜趋势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具体工作密不可分。2006年年初,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并印发了《山东省2004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名单》. 249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赫然“亮相”,名单中的企业都有对应的合作院校,并详细注明合作专业与合作形式。截止目前,全省已有212家这样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政府指导下深入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给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的人才优势、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无穷的活力。新形势下,我们期盼各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能有卓有成效的作为,大力营造“职教兴,企业兴;企业兴,职教兴”的良好环境氛围,充分调动两个主体的主动性,院校主动服务和依靠企业,企业主动关注育人和帮助院校,在良性互动中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对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央决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周密计划,不能“想当然”“拍脑袋”;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组织多种因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通力合作,携手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局面。
学海网
    政府主导层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应该协调运作。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遵循市场经济法则,面向“两个市场” (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面对“两个客户”(学生和企业),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政府必须主动担当起领导者与倡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协调者与监督者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功能和主导作用。政府的行政功能和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舆论导向方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既面向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又立足以人为本,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政府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是最好的舆论导向。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制约,但不是决定的因素,把发展经济与发展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只能误人恶性循环的不和谐的经济发展怪圈。各级政府要把研究经济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用人与就业准人以及育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从社会根源上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向上流动的机率,大力宜传一线技术工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大力宣传行(企)业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方方面面重视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组织协调方面,首先是管理体制的协调,一方面要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理顺管理体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而言,劳动部门在抓,行业在抓,教育部门在抓,没有形成共同参与的机制,往往难以形成合力,质量标准不统一,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现有的国家部委联席会议和地方部门的联席会议,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会产生作用.但大量处于操作层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还必须靠相应的职能部门或机构来落实。建议建立强有力的从中央到省、地(市)的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或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最好隶属于政府综合部门),来领导、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山西省太原市从全市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事业单位聘请了100名厂长、经理、和行业管理人员出任职业院校的“产业校长”,对推动职业院校建没和产学研合作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要重视和加强行业组织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作用。其次,是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方面的协调。在政策法规方面,就全国而言,有原则性要求,但缺少操作层面有—定执行力的可控条文。山东省、广西南宁市等在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方面,都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要求,可供各地借鉴。在社会转型期,制定系统的政策法规既有一定困难,也需要时日,但是只要各级政府用心去做,总可以想出—些好办法和好政策。在质量标准方面,由于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理解的不同,在标准的掌握上还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需要以行业为主制订行业领域内各专业的质量框架体系。此外,在投入保障、信息服务、中介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行政功能和主导作用。
    院校主体层面:高职院校担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四个主动”:一是主动更新观念,目前多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不少院校讲得多但很少有实质性成果,少数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相当大的惯性。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主动更新观念,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考虑产学研结合时,不能仅考虑学校受益,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校企互惠双赢的理念;二是主动适应需求,培养行(企)业满意的人才。据广州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中调查分析,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满意率对合作意愿度有显著影响。因此,职业院校要想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校企合作才会有最起码的信任基础。三是主动提升内涵,高职院校的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而信誉度、美誉度主要取决于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专业的技术优势和特色。高职院校要树立改革意识、产学研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没有改革不可能产生特色和品牌,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改革。因此,必须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并进而加强专业的改革和建设、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创造技术特色和优势,努力培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这其中,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四是主动服务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互惠双赢,职业院校必须弄清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优势吸引企业”等相关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他们通过为宁波保税区内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培养、培训服务.通过建立区校专家信息库,向企业开放图书馆和电子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学院的技术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他们从企业的生产需求出发,灵活安排教学,在企业生产任务紧迫急需要人时,给企业以支持,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为双方的合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们还给企业以系、专业或班级的冠名权。正是由于这样,调动了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资源向学院的聚集。
    企业主体层面: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另一个关键的主体,企业是否直接参与以及参与的深度决定着合作教育的层次和质量。广州市的调查结果显示,76.2%的企业与职业院校没有如何合作,在这些企业中63.5%的企业愿意或非常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由此看出,现状虽然堪忧,但是前景广阔。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形态在所有制、运作模式、技术品味、企业文化、利税收益和竞争能力方面呈现多元复杂的状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不同层次的企业决策者成熟程度不一。因此,在现阶段,要求所有的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短期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作出科学的抉择,还不太现实。在一些有一定技术性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艰苦性行业,如煤炭、纺织、农林、服务等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这一类行(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在用人政策、福利待遇、企业形象等诸方面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重视用人和育人的结合。一方面要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不断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展示企业的业绩和形象.让学生建立起对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感情和兴趣。一方面在实际的用人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树立起“一线工作大有作为”的信心和希望。提高全员素质是企业的发展之本,满足于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必然会在安全和质量方面造成无穷的隐患或巨大损失。另一类企业,由于特定的环境和要求,害怕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和产品质量,这样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来看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活的广告媒体,对宣传企业和企业产品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组织和培训得当,不仅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和质量,还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江西抚州富祥工艺厂在接收学生实习时,第一个月亏损了3万元,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总经理发现学生其实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功底。只是不熟悉工艺、不适应环境,于是力排众议又坚持了一个月,结果结算赢利4万元。如今厂里一致欢迎学生前来实习。建议这类企业成立教育中心,一方面与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合作培养员工.一方面组织、培训和接收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还有——类企业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相对来说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兴趣不高,对这类企业除了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外,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和开发,在服务中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我国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相对来说离散度较大,这不利于企业的产业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在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要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以便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层面:环境因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十—五”期间,中央财政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主要用于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我国历史上首次为高职教育划拨专项资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职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利于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推动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按照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全党全民全社会要进——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参与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部门或组织、教育研究机构、职业院校等,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职业院校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与行(企)业的紧密联系,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功能和多重价值,在加强服务和提高质量中赢得社会的欢迎和支持;社会传统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正确的政策法规引导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观念的转变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真正的、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基础。只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理清管理体制,建立共同参与机制,形成共同促进合力,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局面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查吉德.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2]郑卫东.立足互惠双赢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刘  琴.半工半读,好事怎样才能办得更好.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3日第2版.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