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浅谈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日期: 2010-8-1 4:17:53 浏览: 4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新的就业形势和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深入讨论了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新要求,提出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全方位
   就业服务工作作为一个体现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就业服务工作是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的大事。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如何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这是高校就业服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面对当前和今后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业指导应如何开展才能对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El益成为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按照以往常规的办法,需要认真分析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因而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探索在目前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以下是关于具体开展工作的思考。
   一、当前就业形势的透视与分析
   1.一个不宽松的就业市场
   第一,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较大。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9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比去年底增加了0、2个百分点。从就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看,就业问题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矛盾。中国社科院《2002—2003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2001至2005年,中国年均将新增劳动力800多万人,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500万人。
   第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就业市场,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
   第三,高校连续三年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2003年毕业生人数为212万,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毕业生人数的逐渐上升无疑加大了就业的竞争。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入学率增加的同时,我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加赶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增加,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扩大,客观上引发了就业难题。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和东部、南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难以吸纳高校毕业生。同时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供需比相差很大,专业之间相差也很大,有些专业供不应求,部分专业供过于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要的毕业生的情况。
   3、毕业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体现在学历层次上,对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体现在综合素质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语、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也有一定的要求。一些毕业生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明显薄弱,自我评价不客观,期望值不切实际,“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还比较突出。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已从重视学历转向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始从全方位考察毕业生,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发现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用人单位的招聘会更加严格,要求越来越高;而毕业生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在素质和能力上的欠缺,不仅需要毕业生自身加强提高,而且更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为他们指引方向,使他们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了解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使毕业生在了解要求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们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但在成才的具体目标、定位和途径方面却很迷茫。这些方面的迷茫在近年来学生考研、考证热中反映出来,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看别人考,自己也考,随波逐流,或者是为了在就业时多一些通行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学生表现出一种迷茫躁动的心态,缺乏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精神与气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最容易产生的思想误区:一是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的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二是盲目攀比,缺乏主见,好像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理想化,往往自我评价过高,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现实往往令其大失所望。
   2.心理素质问题
   主要指毕业生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坚忍不拔的执着精神和乐观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态度与品质。在就业中能够从容应对,保持健康、积极心态的学生是不多的,很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紧张,以致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不少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
   3.就业技巧问题
   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常识和技巧,在应聘过程中存在羞怯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资料收集、应试准备和心理准备皆不够充分,导致应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对策——开展大学生全方位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客观上需要就业指导工作加以解决,这使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变得非常必要。另外,从就业市场发展的大环境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人才就业市场越来越完善,它们要求学校提供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需要开展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了解自己,还要使他们了解形势、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把学生输送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合适的岗位上去。
   世界上许多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视,就业指导的对象不仅仅限于毕业生群体,而是从低年级就开始面向所有学生,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和指导方法相对简单和被动。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需要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深化工作内容,提高实效性,加强对外联系,增加院、系协作,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就业部门开展的工作和提供的各项服务,通过宣传达到建立平台的目的,使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反馈意见,通过各种渠道使三者进行沟通,渠道包括就业网、就业指导报、公告栏、学生社团、招聘会、培训、就业指导课、座谈会等。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仍然不少。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仍十分看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留恋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这种观念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才相对饱和甚至过剩,因而竞争更激烈,毕业生难以进入这一就业市场,即使进了也会由于发展空问的相对狭小而不利于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发达地区,由于人才相对缺乏,有更大的发展空问,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通过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单位去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又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创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生动、扎实、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使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相结合,充分发挥潜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实现美好人生。
   2.深化工作内容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化就业指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科学化的指导。通过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择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岗位、用人单位之间实现人——职——组织匹配。
   第一,加强信息收集。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收集来自社会劳动力市场、企业、毕业生、学校、专家等的信息,这是提高工作水平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学生加强政策教育,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与就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了解社会趋势和社会大环境,了解本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形势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第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深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强调内在素质的塑造,强调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找工作上,它的意义更在于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自身潜能,进一步社会化,增强社会适应性。根据职业生涯的理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用人才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等,使他们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了解职业特点及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从而缩小自身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尽快地适应职业角色的要求。
   第三,扩大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由只侧重毕业生转向面向所有的在校生和未就业的学生。就业指导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应从毕业生向低年级学生辐射,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对各年级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课,运用职业生涯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提高自身素质,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工作。就业指导不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能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
   第四,引入就业指导的需求分析。为使就业指导工作有的放矢,需要进行就业指导需求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就业市场中的供给方——毕业生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就业指导需求分析;另一方面是分析需求方——用人单位的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看中的能力和素质。最后综合两方面的要求,确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第五,多样化形式。只有多样化形式的就业指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主要形式包括网络、就业指导课、团队咨询、个别咨询、讲座、培训、座谈会、报纸等。
   第六,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创业指导的新路子。从目前来看,创业指导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3.增强实效性
   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工作内容、程序和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择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大效果,它将在就业率、就业层次等方面得到反映。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的就业指导,都需要进行评估、反馈,考察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就业指导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任何形式的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满意感、学生就业满意感等,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4.加强对外联系
   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同时,还需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需要经常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毕业生开展工作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给学生上培训课,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用人单位的情况;开创一些集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和就业为一体的就业基地,为学生 顺利和高质量的就业做好超前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5.增进学校就业部门与院、系的协作
   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项I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因而在工作中应充分调动院、系教师的积极性。加强与院、系教师的联系,在工作中共同协作,使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更好,完善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院、系积极配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