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论实现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

浅论实现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

日期: 2010-8-22 8:26:51 浏览: 2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线形思维;非线形思维;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线形思维和非线形思维理论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学生、社会四大主体来统筹协调,就业指导工作关键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自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人,与1999年近90万人相比较,增长了近4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正处于由“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过渡的关键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一些高校提出了构建以“全过程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体系。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未因此而改变。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基于经验的线性思维是许多重大决策失误的认识论根源,而事物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发现往往是新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的基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并非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所以解决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也并非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能够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经验的线性思维到理性的非线性思维转变。运用系统思维,寻找解决我国高校就业形势困难的办法。
   一、线性思维:决策失误的根源
   线性思维,确切地应该称为线性系统思维。简单地说,线性思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空间性线性思维和时间性线性思维。所谓空间性线性思维,或称为功能性线性思维,是指根据局部信息推断整体情况时,将整体的性态和功能视为局部的比例放大。所谓时间性线性思维,是指根据阶段性信息推断全过程整体情况时,特别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断未来时,将未来视为近期变化趋势的自然延伸。
   空间性线性思维体现在管理体制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工作的错位、缺位、失位,也就是各项工作涉及到各个职能部门。然而,一些部门管了不该管的一些事情,管了一些自己没有能力管好的事情,而另一些部门却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情,却没有管好。比如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市场,政府管企业,本应由市场信息来发挥对企业和整个经济作用的地方,政府却把它包了下来。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有企业办社会也是空间性线性思维的体现。现在我国国有企业举步维艰,包袱过重,就是当时企业办社会的后遗症。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似乎也存在着空间性线性思维的问题。高校就业问题,应该是涉及到高校、学生、政府和社会四大主体,然而,当前就如何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似乎主要成为高校一个主体的事情,一些高校加大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纷纷提出了“全过程抓就业,全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的三全系列措施,政府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对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作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主体,高校义不容辞地必须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是涉及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仅仅依靠高校来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其有效性可以想像的。
   二、非线性思维:创新战略思维决策的始源
   线性思维是一种基于直观经验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定向思维和顺向思维,以片概全,迷位和盲从,甚至不由自主地陷入他人“循循善诱”精心布设的骗局,都可以从线性思维的定向和顺向特征进行解释。非线性思维的方向特征是发散思维,包括逆向思维、多视角思维、否定思维等等。由于事物的非线性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质变、突变、跃变,分叉等。非线性本身即意味着不确定性。因此,不可能开发出一种非线性思维的规范方式,能够容括所有可能性的非线性关系,但是即使如此,以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为原形开发的启发程序式对于摆脱线性思维的束缚,树立非线性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
   非线性思维的启发性程序:第一步,是什么,即事实确认方面。必须对基于直观和经验的判断,或是对他人告诉你的所谓事实的逆向思维等发散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新的判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会影响高校生存和发展,就认为这是高校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高校这一主体就能将这一问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到高校一个主体的教育问题。同时,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政府体制改革问题,涉及到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参与问题,市场和经济的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学生这一主体自身能力的培养。没有政府的政策的调整、政府体制的改革,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发育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同样,没有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自身观念的转变、自身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只能事倍功半。第二步,“为什么”,即分析事实确认方面存在的原因。非线性思维对现有的解释,不管是基于经验的还是有理论依据的。是自己初步做出的还是他人的见解,也不管这“他人”的权威性如何,都应进行质疑:是这种原因吗?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也要敢于质疑当前我国高校大张旗鼓、竭尽全力地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吗?唯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其解决办法。第三步,“如何办”,即问题解决的决策。熟知管理决策中的这些信条是有益的;如果看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这条路很可能是走不通的;没有不同意见不决策(没有不同意见说明许多人尚未充分开动脑子,决策研究不充分)。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可以这样说,政府改革和社会发展是涉及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长期工程。学生旧观念的彻底转变是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三、非线性系统思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视角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政府、高校、学生、社会四大主体,所以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涉及这四大主体的。做好这项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四大主体必须统筹协调,这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得到和谐地解决,孤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都无法解决问题。
   1.学生就业观点转变是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在“精英”岗上就业成为可能和必然。高校毕业生处于“精英就业”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2003年达到17%。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劳动力一样,不存在统包统配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太快,当年考上大学时的“精英”光环还没有褪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笔者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应具有这样的就业观念,即终身学习、终身就业的观念,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社会还不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优胜劣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当前大学生毕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必须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构建自己的职业战略规划,在职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就业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同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生存智慧。
   2.体制改革是涉及解决我国高校就业问题的一项长期工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国家政策要求已经是以市场配置为主要就业方式,但是,社会的用工机制还是计划与市场共存,改革没有到位,大量的用人单位没有自主用工权,不能自主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是形成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主要矛盾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域,改革更加滞后,甚至有的地方,凡是财政拨款单位都是由主管县市长批准进毕业生,主要有市场机制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一说,不仅与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矛盾,而且是对毕业生市场就业机制的相冲突。向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市场本身具有的一、二级市场的特性之外,还有由有关部门分别举办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现实中还有的“体制内正规就业”和“体制外打工就业”(有一批用人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为雇佣者按照国家规定上社会保险,使这批人成为“体制外”就业者)。分割的市场之间与体制内外之间就业流动受阻,劳动者角色转换的成本代价极高,高校毕业生资源就业配置存在着社会体制性的障碍。不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就业配置的社会体制性障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最终无法解决,然而体制改革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体制改革的这一特性也决定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3.抓好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是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相对于传统的毕业生思想教育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毕业生就业中期改革方案。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多数高校处于非自立的政策推力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政策事实,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快餐一学生毕业时对其进行信息服务、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再加学生喜欢的技巧指导。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又对学生就业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应急性安排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配备和发展相分离,只重就业课,而忽视发展之根,本末倒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极大的变化,许多高校对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实践,但仍然存在着缺乏对就业指导进行深层化的理性思考,仍然存在着就业技巧的准备,轻就业能力的培养,重就业市场的分析,与重就业观念的转变。抓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关键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