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分析

浅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分析

日期: 2010-7-24 5:28:06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厌学 情绪 生态 环境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集中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关键是构成公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存在某些相互不协调,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充分培养和提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但是,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选择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存在厌学情绪,抱着“要我学”的被动消极学习态度,视公共政治理论课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负担,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学分”任务,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秩序仍要靠“考勤”和“考试”来维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用生态观点分析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厌学的原因
   “所谓生态观点,是指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方面的生态关系,而是指社会方面的大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中包括着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心理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等环境。”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表面看似乎是高校的任务,但实际上却连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运作状态,以及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影响。可以说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社会大生态中的一个动态有机体,其生态环境圈,可分为宏观生态环境,即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环境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观生态环境,即学校的校风、学风,公共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学生第二课堂、学生业余生活等之间的关系;微观生态环境,即构成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切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微观生态内部存在着平衡协调状况,并与宏观生态环境、中观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运作的生态环链,对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一)宏观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苏联东殴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冷战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致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我们所讲述的理论产生怀疑。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淡化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造成了大学生对两种社会形态认识上的模糊,但政治理论课不容这种淡化和模糊,这就在理论和现实中设置了一个“悖论”,给政治理论课解读这个“悖论”,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人脑、人心带来了难题。三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由原来的一元化迅速向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的同时,在思想理论上受腐蚀的机会也增加了。受西方腐朽思想意识的渗透,对我们所倡导的理论也失去了兴趣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一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强化了人们的物质观念,容易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人们考虑问题功利化。这些都冲击着我们的理论教育所提倡的艰苦奋斗、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二是青年学生耳濡目染着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如腐败、失业、下岗、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现象,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的理论教学未能及时作出总结和回应,使理论显得苍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致使一些学生认为“学非所用”。三是大学生就业方式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包分配变为现在自谋职业、双向选择,学生为提高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只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和自身各种技能的培养,而轻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四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为大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及新的学习方法的同时,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也使大学生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的直接辐射下,思想政治观念产生了动摇。
   (二)中观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学校教育纵向承续生态关系看。一是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内容体系不够严谨,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雷同,衔接性差,以至于大学生感到我们的理论教学经常在“炒冷饭”,进而产生厌倦心理。二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紧扣教材,反复讲知识点,不正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想通过政治课窗口了解社会、解除中疑难问题的需求给忽略了,使学生认为政治课教师只会讲大道理,而且讲的大道理在广播、电视、报刊上随时可见,听不听讲无所谓,养成了上课不听讲,考前背条条的习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枯燥、刻板、满堂灌和死记硬背已成为大学生不堪回首的往事,使学生在刚刚踏进大学校门,还未接触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时,就对政治理论课有一种逆反心理。
   从横向的生态关系看。一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影响之间相互不一致、不同步,甚至相互抵触。学生在教育影响不一致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选择困惑和接受障碍,使得学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正面影响力大大削减。二是大学教育中,一些高校存在着重专业课而轻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现象。对热门专业、应用性强和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格外青睐,政治理论课则只是在形式上重视有余,而实际则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对该课的资金投入普遍偏少,课堂规模过大,排课时间较差,上课时间经常受到其他活动的冲击等,无形中对学生认识政治理论课产生了误导。三是一些学校把公共政治理论课视为一门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纯理论课,公共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思想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业余生活、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相脱节。四是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是合班上大课,课堂规模过大,上课就像开大会,教学秩序成问题,教师难以施行因材施教,难以与学生沟通。这种课堂也给学生上课不听讲,看课外书,做其它课程的作业,玩手机,开小会,听音乐,睡大觉,甚至旷课等有悖于课堂纪律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微观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从受教育者看,当代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求职就业等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他们认为大学属于专业学习阶段,而政治理论课不属于专业课,与将来的就业发展关系不大,只有专业学习才与今后的求职就业及事业成败息息相关。因而,产生了重专业课、外语和各种技能的学习,轻视政治理论课的现象,对所学课程的投入有明显的选择性,把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课、外语等的学习和考取各种证书上,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
   第二,从教育者看,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评价比较低,个人的劳动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受尊重程度不如专业课教师。同时,政治理论课受到冷遇,处在被边缘化的教学环境下,使一些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安心于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总想寻找机会离开,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对待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再加上教学任务重,教学要求高,教学内容又经常处于变动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第三,从教学内容看,大部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按教育部98方案开设的,是按教育部颁发的各科教学基本要求,采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进行教学的。尽管教材不断更新,但更多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其实质的内容未有什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陈旧,仍然是僵化思维的产物,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通篇贯穿着一种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的定位上发生了偏差,重理论性而轻思想性、政治性,重智能技巧而轻道德人品,重理论而轻养成,重知而轻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内在需求。教师的职责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离现实很运、离自己很远,内容空泛,除了考研外,似乎与自己的学习、成才、就业及前途没有多大关系。’
   第四,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看,受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运用现代技术能力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仍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运用的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演讲,学生听讲。这种模式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提高,削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好生态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强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正面引导抵挡不住来自社会、家庭和一些报刊、影视、网络等的负面东西的消极影响。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我们党实现基业常青的根本保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这个高度上加以重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局面,方能抓出实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对一些报刊、影视、网络上的负面东西要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其消极影响。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为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家庭也应担负起塑造大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任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自觉遵纪守法,为孩子做出榜样。促进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教育要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是建设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主旋律,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围绕立志、爱国、成才开展理想、信念、“五爱”、“四有”、“三德”等教育,以博学、慎思、笃行为主线,以实施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育人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质,体现社会主义的特点为宗旨,实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和谐统一。二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同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其目标。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强,同时,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受过的挫折少,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倡导和坚持的思想原则、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除加强教育外,还需要从法规和制度上予以支持和保证。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第二课堂、公寓管理、社团管理等,使学生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在接受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同时,完成其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总之,学校各部门应在学校总体任务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思想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优势,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环境
   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以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属,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更应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在教学中,要把国家意志和学生意志结合起来,既要按照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唱好主旋律,突出其政治性,体现国家意志,又要关注学生所追求的理想、事业、人生等个人价值,实现学生意志。“学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通过德育活动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更多地倾向于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个性,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大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个人个体意识的培养、启迪和发展,并以此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能促使社会进步和发展,而且更多地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个体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个体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
   第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一是要处理好与中学政治课的关系。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使德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也就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纵向衔接,分层递进,避免重复,在内容的深度、理论的应用、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下工夫。二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际的关系。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对稳定与理论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这是公共政治理论课走出困境的关键。从本质上讲,学习是学生个人的活动,其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与方法,由于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牢固确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观念,努力探索贴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把教师权威转化为教师人格的威信、教师品质的魅力,从而使“话语霸权”形成的外在“强制力”转化为“情理交融”形成的内在说服力、感染力、震撼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