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及探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及探讨

日期: 2010-8-20 20:08:01 浏览: 2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现状,本文剖析其弱化的原因,弱化的严重后果,探讨了如何改变高职院校畸形的发展道路,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探讨
   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它满足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当今中职教育尴尬的境地找到了一条出路,使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它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衡就是其中之一,即片面注重发展技术教育,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原因探讨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逐步构建,为人们谋取经济利益创造了诸多机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经济领域,越来越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取,对政治的认识越来越被日益膨胀的经济层次所阻隔,在对政治关心和利益关心两者之间出现失衡,对政治的认识逐渐淡化。市场经济本身就内在地蕴涵着对人的欲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励,这是导致思想政治弱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改革开放才走过短短的二十多年,生产力水平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差距悬殊,人均产值和经济的技术含量较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综合国力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作为综合国力的全部内容,忽视思想道德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的原因之一。
   2.学生自身的排斥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汲取知识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仅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课本理论联系起来,他们思想领域内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课本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又给他们造成了新的困惑,学生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其次,与其它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教育培养非是研究型理论型人才。高职生对问题的分析相对来说缺乏彻底的理性思考,在思想领域内更容易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个人的狭隘认识来判断事物认识社会,在无形之中也就排斥了对政治认识的需要,排斥了学习政治要求。社会的一切问题在缺乏有益的政治认识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偏激认识。
   再次,在目前高校发展中,一些高职院校不是积极的调整自身专业设置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是盲目地扩展学校规模,使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无特色,与社会需求开始脱节。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程度产生不满,而社会对于技术熟练程度的需要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忽视思想政治学习,轻视思想改造。
   3.学校体制缺乏独立性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高职院校区别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没有处理好的关节点。片面的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大规模的压缩政治课时数,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任务,把高职院校仅仅作为一个短期培训机构来看待。这反映了高职院校体制缺乏相对独立性,原因在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错误引导。各企业在招聘中往往只看动手能力的强弱,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将是否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意识领域内的改造状况程度作为一个必备的硬性考核指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能随着它的指挥棒而畸形发展。
   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危害
   1.不利于职业精神的培养
   只注重技术教育,只会把人培养成机器的替代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中”,“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首先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灵魂和情感的人,这是职业精神的前提。所以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它教给人如何树立价值信念,如何在本职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没有职业精神武装的大学生对个人的社会价值比较模糊。
   科技的发展进步会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技术能力不断受到挑战,需要他们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要求他们以自身的不断发展来适应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不断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去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于一个党,一个民族来说,培养一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尤为重要”这种乐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
   不利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
   2.不利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无可否认具有阶级性。教育为社会服务,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摆在我国教育事业面前第一位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为了学生眼前利益和扩大自己规模的需要,在弱化对“德”的因素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有损教育的阶级性的行为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虽足了社会暂时的需要,提供给学生暂时的谋生手段,它不会使学生树立起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供给学生真正的生存之道。这种急功近利的冒险行为不仅会使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无法在下一代得到传播和弘扬,人为地割裂了学生与社会历史的联系,而且也会使自己的存在受到社会的质疑,走上发展的末路。因此,“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3.不利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破坏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让学生树立起共同的信仰,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的优势”。经济全球化,资本的全球流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频繁的交流。但是西方社会不会放弃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的阴谋。他们通过影视,杂志,网络等多条途径宣传西方社会的金钱观,个人主义世界观,企图弱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流意识。所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是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明显表现。
   三、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探讨
   1.学校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育事业的阶级性,需要学校要调整教学规划,使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下培养出来的思想健全,技术过硬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优秀的毕业生是学校创立品牌的基础,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但是技术教育也应该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不能再走重理论轻实践老路。学校应该投资于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实践基地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让他们在短期内掌握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又丰富了他们对理论的认识。效率提高了,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缩短了,为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综合才能的拓展创造了条件。
   2.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仔细研究学生的特点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
   首先,史论结合。高职院校的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初中、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普通高中教育,政史知识相当缺乏。不了解历史也就无疑给自己的思想关上了一道大门。他们无法寻求历史经验,作为自我借鉴,无法找到在理解本民族历史之后产生的历史认同感,从而使他们的民族精神缺乏,爱国主义思想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必须从历史出发,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同学共同讨论。讨论中各种不同的观念在碰撞中也会促进正确思想形成和传播。在讨论结果上可能会出现这学生讨论结论与教师的标准大相径庭,这时教师对此要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分析其错误原因,对于一些高职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接受有困难理论可以用中心明确的事实来举例论证,通过感性的材料激发理性的思考。同时教师的这种温和的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感化学生。
   再次,考试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高职生接受意识形态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人民追求科学的思想认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成败就在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内容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因此课堂引导是最主要的,考试是次要的。考试形式不应过于僵化,考试内容要能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可能会有两极端出现。一种是观点太过偏激,一种是观点太僵化,前者说明我们的引导力度不够,没有能让学生形成全面看问题的观念,后者说明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没有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是必要的,它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深化。所以考试的时间可以放在课程结束前的几周,便于教师在考试结束后有充足的时间去纠正这些错误观点。
   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顺速,只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它的社会作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周立平等.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国家教育委员会.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上海师大教育系.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国家教育委员会.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