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产学合作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产学合作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日期: 2010-8-20 16:44:47 浏览: 2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也是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基本途径,这一体系的主体机构主要有三类,各自具有不同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方式,政企校三方合作是这一体系得以形成的保证。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与培训;产学合作;社会化
   0 引言
   我国要从一个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本研究调查了浙中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小企业职后教育与培训的现状,验证了职业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规律,即产学合作。职业教育的实施,必然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产学合作——产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1]。从产学合作的现状和本质内涵来看,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与产学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意味着将职业教育看作是全社会的教育行为,其责任不仅在于正规教育体系即学校,还在于社会组织和企业行业,方式上不局限于有目的的教学场所如课堂教学活动,变的更为多样,时间上贯穿着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出发,从理论上阐述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一“社会化”的概念不同于社会学中个人被吸纳进社会的一套理论,而是表示一种开放的合作的以社会为依托来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思路。
   1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机构
   1.1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分类 教育培训组织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公司。另外,还有政府机构或公益组织开展的培训,但是那些属于偶然性质,如维护弱势群体的某些技能培训,他们不以教育培训为主要职责。从历史源头看,职业教育的开展者最先是民间的行会或者作坊等生产经营场所。随着现代大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分工发展,学校担负了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培养职业人才主要是被看作学校的责任。可以说,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不同于学术教育,其历史发展的推动主体变动轨迹遵循了行业——学校——产学结合以学为主的路线。
   社会培训机构随着现代工业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兴起而兴盛,其功能主要是针对特殊技能开展培训,或是企业管理咨询类公司为企业开发培训课程,其特点是收费较高,目的性强,利用外部的智力为师资队伍,相当于培训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中介,他们的活动使得职业教育与培训产业化。三类机构发挥着不同功能,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不过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培训极少,且未接纳和认可另外两种机构的教育培训。
   1.2 高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不同的机制 三类机构就培训活动本身性质而言具有共同性,实质上都要开展教与学,不可避免具有基本的教育环节,但是他们所具有的资源和优势不同,目的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知识经济的概念,当前最重要的变化趋势不是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更多的知识,而是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速地变得陈旧[2]。所以这三类机构能够切实地为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做贡献,都能服务于在知识经济下人们对知识的紧迫需求。
   高校的教育机制与企业的培训机制有所不同。产学结合的培训主体机构一般是高等院校和企业的联合,这里不涉及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够具备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式的系统的可以转移的“高深”科技知识。
   企业内部培训与通过处理日常工作上出现的问题的非正式学习有密切关系。企业培训的动力是企业利益需要。浙中地区调查显示,除了一些中型以上的企业有些许教育培训之外,其余都缺乏培训,忽视企业员工的学习成长。原因很多,一是由企业生产力水平、技术含量、企业形态的发展阶段决定,二是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理念,这两者又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体的企业群体氛围。要打破这一氛围,有赖于外部机构的干预。中小企业培训最多是出自于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一般围绕在低技能领域开展培训。而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创新力提升主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上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一种有计划的学习活动的安排,改善和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能力,帮助生涯发展,改善个体工作能力,进行组织开发,最终促进企业发展。工作场所的教育培训问题是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其首先改变的就是企业培训观念。
   社会培训机构是一类专门的培训企业,包括管理咨询公司、教育咨询类公司(语言、计算机等技能培训学习班)、大型企业的培训机构(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淘宝大学)。他们开展的培训活动,针对性强,因为收费而使得培训机构非常注重课程效果。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通常对象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他教育培训公司也自有一套培训模式。他们大量引入高校的智力,尤其是师资,很多高校不开展的培训活动他们却能开展,关键在于其能明确利益分配问题。公立高校的运行机制与其非常不同,高校不急于推销自己的培训能力,而社会企业时刻要开发新的培训项目,激发培训需求,并且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来吸引客户。社会培训能够针对个人的需求,而学校教育总是集群化,这点不能体现个性要求。所以社会培训和教育、正规学校教育两者是互补的。
   从高等教育伦理看,早有学者提出教育和培训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教育与培训现在很难彻底分解开来。现在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要服务地方,产学合作,必须为企业的职后教育作出贡献,而提供这种终身教育大多数即参与着培训活动。
   实际上,教育与培训不必用学究的方式区分“哪部分是教育,哪部分又是培训”,只要做好教育与培训的营利和非营利的分析,理清高校办学的目的即可。高校的职业教育本身属于非营利范围,尤其在我国公立院校体制下,营利机构放在学校当中,会产生诸多矛盾。培养人的工作通常不能与利益挂钩,否则就失去了道德的意义和示范功能。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知识与经济利益的交易,那么就无所谓道德,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就会大行其道。但是教育必定含有责任、奉献,所以经济利益和教育道德的冲突最多的就在于高校开展培训。这是教育和培训的关键区别,也是高校职业教育与其他机构培训的关键区别。为解决这个本质冲突,产学结合的高校职业教育必须以公共利益之名获得教育费用补贴。
   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使得职业教育紧跟市场,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应该结合培养人和培养职业人的双重目的。
   2 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方式
   2.1 从学习者或被培训者角度论培训方式 企业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方式,往往从培训者或是组织形式而言,如企业员工的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这是从企业开展培训的角度而言;对学校而言,职业教育与培训按照场所划分为课堂教学、定岗实习、参观学习等,学校是专门教育机构,所以实质上培养的是潜在员工,或者是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培训机构是按照每次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而设定方式。
   企业内部培训所能提供的学习机会有限,而创新性的企业要求更多的工作处置权,只有具被高技能和灵活应变的大量知识的人方能用好工作自由处置权。根据职业教育理论,灵活性是未来的一个趋势[2]。灵活性一个是体现在教育制度的灵活,还有一个是教育效果,就是能力的灵活性适应未来的工作不确定性。高校有较长的学制,应该分成几段,之间插进实践工作。而教育培训的方式要能够使得学习内容扩大,使个人能够拓展时空以获得知识。
   从现实情况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可归为显性培训和隐性培训两种,这是按照学习者学习情境分类的。在企业中,显性培训是指将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学习为主(或者脱离工作),为了更好地达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企业行为。隐性培训就是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得员工自动为自己的工作进步而加压,收集各种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向熟练工能手和高技能专家学习。形成学习型企业,要将两种方式结合,这是值得企业努力的培训模式。
   2.2 潜在员工的培训方式 培养潜在员工的特殊好处,在于企业与院校的双赢。作为中小企业,通常没有具备招揽潜在员工的远见,但是部分意识到人才重要性的中小企业愿意在地方院校中提早开始物色人员,甚至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培训的方式,事先使潜在员工变为正式员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占得优势。其培训内容与学校职业教育内容相得益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通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其理论性强,而企业则是通过工作岗位为针对性和实践性做了保证。
   目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接纳潜在员工的能力很有限,院校班级体制下,学生只能分散于各个企业实习,教师的指导会有一定难度。这使得企业内部培训方式重要性大大提高,企业的传帮带、师傅带徒弟仍然最为常见并有效。从这些方式出发,企业培训潜在员工的内容主要是工作场所技能。
   院校确立高教下企业的战略非常重要。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形成的是社会化的教育网络。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化的教育体系意味着社会的各个机构部门都认可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整合力量,而不是条块分割、拒绝合作。其中产学合作就是社会化教育体系的基石。
   3 社会化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的合作
   建立学习型企业不仅是要依靠企业本身的作为,也是政府引导的结果,还要发挥地方智力中心(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政府机构一般不直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但是在这个体系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企业的创新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包括创新主导体系(企业)、创新协同体系(院所、园区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社会中介、金融服务等)[3]。中小企业所能利用的这些创新系统其实很少,或者根本不能意识到创新系统的存在价值。以地方高等院校发挥核心作用的创新支持系统对中小企业是具有价值并具有高度可操作性。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对中小企业的智力、人力提升还没有发挥到该有的作用。尤其是地方院校,也许还存在一些信任危机。
   要激发企业利用创新系统的意识,政府要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分开已经是一个基本准则,政府的导向作用不是强制性指令和计划,而是通过经济杠杆和财政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支持其创新力的提升。目前三方合作表现与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多种:
   3.1 政府举办院校,在院校发展战略上受政府领导,企业也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无论公立或私立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受到市场和政府的两者制衡。政府也会组织短期培训,会偏向某个产业,如创意、动漫等教育培训;诸如学习型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用人要求典型体现为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定单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定向培养,或是将员工委托给学校培训(时间上为短期或是间断式)。
   3.2 政府搭桥,将院校科技知识推广到企业,产学合作。政府主导的院所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模式下,这些院所目前较多的是名牌大学。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无法从这样的模式受益,较大规模的企业才能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以及与知名大学开展创新合作。地方院校其实在中小企业的教育与培训中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他们与地方紧密接触,对地方问题掌握,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且节约成本,效果迅速而显著。我国的地方高校如何才能充满活力,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高度隔离的问题,缩小这个差距能够获得高校投入的正面回报,关键是将地方高校的才智真正的运用起来。
   3.3 企业入驻学校,大学的科技园区或者创业园区承担了隐形的教育与培训职能。而这些科技园区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企业入住学校能获得经济优惠。
   3.4 政府倡导学习型企业,从评奖、设立某些标准等政策鼓励隐形学习,是政府指导下的教育与培训。现状调查中发现,政府组织学习型企业的选拔活动、开展学习活动效果评比等,反映出明显的地方特色。但这些活动仅限于较大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并不受到政府的关注。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远远还没有形成自主需求。
   3.5 企业外请专家开展的内部培训教育活动。企业内训的内容包括法律、某个技术等的短期培训,商会或行业协会有可能推进此类培训,也可能受政府引导。规模较大企业可以单独请专家开设讲座,尽管讲座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属于非普遍行为。这些专家是零散的,一般也是来自院所、社会咨询机构、同行权威。这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效果因专家而异,差异较大。地方院校可以在这类针对企业某一问题而开展的教育培训发挥最主要作用,前提是提高地方院校企业问题的研究能力和解决能力。
   3.6 三方合作解决学生实习培训问题。潜在员工培训投入较多的是院校,而院校中投入最多的又是教师个人的资源。所以,要打破这种非常规、偶然的实习机制,院校需要与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如果产学合作开展良好的院校,学生能获得较多实习机会。首先,院校自身要提高信誉和学生素质。其次,政府需要某些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同时应该鼓励学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期待实习后即就业。目前这个理想化状态还没有达成。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系列的高级阶段,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于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是试图尽快摆脱落后局面的经济辅助手段,而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亦和解决、提升就业状况、巩固留校率有极大关系。职业教育的未来,在于其能够有效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能够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需求。要达到这一目标,产学合作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必需的,从职业教育现状看,该体系首要明确主体机构、主体行为方式机理。产学合作不仅是企业与学校的两者的问题,还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策略,实质是三方合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81-187.
   [2]Bengt-ke Lundvall.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Z]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World Bank’s Region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ijing, January 16-17,2007.
   [3]陈荣,陈一新主编.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5:374-3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