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

浅析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

日期: 2010-9-5 9:01:54 浏览: 3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我国的网球运动经过职业化之路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职业化进程当中,道路依旧曲折而艰巨。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网球的职业化道路,并指出了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带来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改革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网球 职业化 进程
   1 引言
   近几年国家有目的地集中投入女子网球项目,使部分女子队员走上职业化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女子网球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女子网球水平和国际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男子网球水平相差更远。中国网球要想提高水平一定要和国际接轨,必须走职业化道路,中国网球的职业化之路存在哪些不足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网球的职业化后续之路又该如何走下去呢?本文将就诸如之类的问题进行探讨。
   2 中国网球职业化道路回顾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国家。在2002年釜山亚运动会上中国网球的失利,可以看到中国网球水平与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水平开始拉大,经过仔细分析总结,在2002年岁末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小宁表示中国网球要培养出高水平选手,必须认真探索职业化道路,训练和竞争也必须逐步与国际接轨,今后中国网球将在各方面多与国际网球职业化进行亲密接触,多方面培养队员走职业化道路逐步展开。中国网球要实现奥运会的突破,首要条件是要挤进奥运会比赛的门槛,也就是在ATP、WTA排名上达到一定的名次,所以队员必须频繁参赛,争取多一些积分。通过多年多的努力与实践,取得很多突破,如首次获得奥运会女双冠军;首次获得四大公开赛之澳网公开赛女双冠军;首次进入法网公开赛女单16强等,这些都是走职业化道路以来实现的突破。
   3 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带来的优势
   3.1“举国体制”的优势
   中国网球的职业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很大程度上是指“举国体制”。中国与西方的网球训练模式不一样,西方是以个人家庭投入为起点,通过获得商业赞助和比赛奖金为出路。而中国则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国家出资培养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选手,既不用为衣食住行操心,也不用为聘请教练的费用发愁,而且身后有众多科研人员和后勤人员的鼎力相助。郑洁/晏紫便是以此达到了取得两个大满贯赛冠军的运动高峰,以致很多外国运动员都羡慕中国选手,可以说没有举国体制优势的保证,中国网球不可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3.2全国网球俱乐部联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网球俱乐部联赛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团体赛事,设立这一联赛根本目的是改变中国网球的落后面貌、培养人才和培育网球市场。网球运动是民间的,运动员是以个人名义参赛,俱乐部联赛在国际网坛绝无仅有。联赛,绝对的中国特色,但中国网球的现状决定了它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国网球俱乐部联赛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效果不甚理想,最终于2005 年后被迫夭折。虽然全国网球俱乐部联赛在最后不了了之,但却是当前我国推进网球运动职业化、市场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一种大胆的尝试,为今后我国网球走职业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3中国女子竞技网球水平迅速提高
   自职业化改革以来,中国女子网球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从2.5 万美元的“入门赛”到打WTA 最高级别的巡回赛;从2004 年李婷/孙甜甜双打组合在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双打冠军到2006 年郑洁/晏紫历史性地获得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两项大满贯赛事的冠军。女单的进步也很明显,李娜、郑洁先后夺取了个人的第一个WTA 巡回赛冠军,不到20岁的年轻选手彭帅也多次击败排名世界前十的高手,她们都逐渐逼近了中国选手WTA 历史最高排名。中国女子网球用短短几年的时间一路凯歌,创造了一个世界女子网坛的中国神话,这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关注和参与网球的热情。
   4 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职业化的本质认识不够
   我国部分体育部门领导和部分运动员对网球职业化的本质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成立职业网球俱乐部,并且组织一些俱乐部之间的联赛就可以很好的发展职业网球了,这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目前职业运动员的收入是按照俱乐部的实力予以发放,与市场相脱节;各职业俱乐部尽管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但自身造血功能差;职业联赛的运作不成熟,缺乏权威的职业联盟予以引导。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网球职业化实质上是一种供给式的职业化,与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化相比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完整的职业化。
   4.2网球后备人才不足
   中国网球一直以专业性为主,网球人口少,群众基础薄弱。作为网球运动大国的美国,经常参加网球竞技比赛的运动员有160 万之多,德国、意大利和瑞典,其网球运动员都在5~10 万之间,我国目前网球运动员仅有0.37 万人,后备人才的总量实在太少。与当前的俄罗斯等强国相比,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竞争态势,后备人才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面对职业化、市场化的挑战“后备人才严重缺乏”这一现状已是制约中国网球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难题。目前我国的后备选手在能力和水平方面还不能对一线优秀选手形成冲击,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链,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中国网球的职业化进程。
   4.3职业化培养模式与举国体制有冲突
   我国网球推行职业化发展道路,是与国际接轨,是中国网球融入国际职业网球大环境的必然途径。但是,现行运动员培养组织与管理结构的行政垄断,却是影响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进程,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名为实体的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已经具有了类似企业、民间协会和政府派出机构等功能,成了集政府、社会、企业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特殊产物。网球的职业化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为,这对于刚刚迈步走上市场经济轨道,与国际职业网球接轨的中国网球来说,首先面临的这种来自内部的约束和控制,显然不利于职业网球的正常发展。
   5 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改革的对策
   5.1构建现代职业网球理念
   网球运动职业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至少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职业化的网球俱乐部、职业化的网球运动员和职业赛事。职业俱乐部从属性上看必须是一个商业性企业,具有个人物品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谓职业运动员就是运动员要以网球运动训练与竞赛为谋生手段,运动员是商品,是有价值的,其高低依其表现出的运动成绩高低或运动潜能大小而定。有了职业运动员和职业俱乐部,还必须有职业赛事,它是运动员展现自身运动技战术水平、实现社会和经济价值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有了职业赛事,观众才会多,票房价值才会大,也才会具备较大的电视转播和广告价值,各俱乐部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职业赛事可谓是职业运动员和职业网球俱乐部的经济命脉之根本。
   5.2发展后备力量,促进竞技水平稳定提高
   一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加国际交流。所谓竞技水平就是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发挥。因此,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运动员将竞技能力转化为竞技水平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把我国具有天赋的运动员送到网球发达
   国家进行训练和比赛,同时要向足球那样,大胆的尝试引进外籍教练或邀请外籍教练来讲学。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网球训练理念和方法,还可借助外籍教练的影响与关系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二是制定和启动我国培养网球后备力量的多年规划,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三是中小学生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倘若失去,即使日后发觉很有运动天赋,也已错过了锻炼的黄金时期,因此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人才梯队培训网络,成立国家、省、地、县各级协会,以链扣形式环环相扣,充分发挥项目竞赛的杠杆作用,使小学、中学、大学各级竞赛互为联系和促进,扩大基础训练人数,夯实基础,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5.3进行竞赛体制改革,促进网球运动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向社会提供体育竞赛与表演,依靠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对抗、高超的运动技能吸引观众,是职业体育俱乐部立足社会和生存的手段。因此我国职业网球俱乐部间的竞赛应借鉴足球、篮球等项目的成功经验,实行主客场制,充分调动观众的热情,把观众吸引到球场上来。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网球产业,促进网球运动的产业化发展,要活跃网球市场。为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的产业化发展,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过去那种单一的社会效益观念,正确理解网球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内涵,职业网球运动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要为本质目的,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权衡和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转变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体育行政部门作为行业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管理和调控,我国的体育行政部门可以参照国外的有关做法,对职业体育的组织形式——职业体育俱乐部开展的项目、地域、等级等制定调控标准,通过立法对俱乐部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其有序竞争。同时要加大市场引导力度,努力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自身最大的市场价值,拓宽体育事业发展筹集基金的渠道。
   5.4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体育人才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网球专门人才的智力投资,对开发网球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其对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直接经济投资无法替代的。人才资源作为一种能动的特殊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拉动体育市场的主要无形资源。因此应尽快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内容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操纵两个方面进行全盘构建,在充分学习各方面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倾斜,尽快实现我国网球专门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与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刘青.论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及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1(5).
   [2]王小朋.我国体育职业化研究综述[J].体育文史,2001,(3).
   [3]海光.中国网球探索职业化[J].网球天地,2003,(2).
   [4]钱伯镛.中国网协向实体化迈进——杨伯镛谈全国网球管理中心[J].网球天地,199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