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状况分析与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状况分析与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日期: 2010-7-11 23:43:45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论文对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的矛盾,旅游产业素质低与高等教育人才期望高的矛盾,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人才结构的矛盾,人才需求应用型、多层次与旅游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化、同一化的矛盾是造成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着重探讨了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教育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旅游 人才流失 教育 方向
   1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状况
   过去三十年,人才始终是支撑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是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人才教育的开端。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院校810所,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65所,在校生40.46万人,在校生合计84.46万人[1]。而1990年我国仅有215 所院校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在校生共49022人,20年间在校生人数翻了17.2倍。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包括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旅游专业人才约20万人。但这一规模与我国旅游业每年70万的专业人才需求还相差甚远。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十分严峻。
   尽管如此,旅游人才流失问题却一直是困扰旅游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且这一难题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壮大而日趋严重。学生从选择专业到初次就业不断流失,在初次就业中就有不少学生转行,在再就业过程中流失更多。
   1.1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业率情况堪忧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旅游管理毕业生规模较大,但就业区间属于“B-”,211院校就业率区间“C+”[3],仅优于在管理学门类下19本科个专业中的审计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四个专业;旅游管理专科(高职)的学生就业率未能达到85%。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存在,并没有因为旅游产业壮大而改善,而这些未能初次就业的学生大多将流向其他行业。
   1.2 从初次就业离职率看,旅游管理相关的职业居于前列
   据2010年2月15日人民网-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报告》对近5877份调研问卷的分析结果,在2009届大学毕业上离职比例最高的十大职业中,旅游领域的“餐饮/娱乐”居离职行业之首,高于”、“销售”、“生产/运营”、“房地产经营”等职业。“酒店/旅游/会展”居第八位,也进入十大离职最高职业的行列。调查表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是旅游专业人才离职的两个主要原因。这项调查是2009年12月份到2010年2月之间开展的,2009届毕业生此时才就业了半年,离职的风潮之高让人难以置信。
   1.3 从长期就业情况看,旅游管理类学生较少留在本行业内
   据北京日报报道[2],一般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在5-10%,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据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从事旅游业的大专生只有80%,本科只有50%,研究生更少。还有统计数据指出,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在旅游业工作的只占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并没有将旅游类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奋斗领域,而流向了其他行业。
   从上述情况看,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已经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有很多人才需要缺口,而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却不理想,流失率很高。如果再不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改革旅游教育体系,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限制。
   2 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2.1 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的矛盾
   过去三十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下,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向前,并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1993-2009年期间,国内旅游人次年均增速超过1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7%,远远超过中国经济9.8%的平均增速。相较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人才培养则受人才培养周期的限制滞后于产业发展。从1979年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至今30余年,我国旅游学科发展没有像旅游产业体系发展那样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形成具有旅游学科自身特点的学科研究范式。旅游研究的方法论或者研究工具基本上都是从其他学科舶来。第二,没有形成较具权威的学术成果体系。旅游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旅游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第三,学科建设载体薄弱。旅游管理目前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依托的平台低,学科地位弱,师资素质低,与大产业发展格局不匹配。第四,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的众多教师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而旅游教育的基础建设不足,使旅游教育的发展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2.2 旅游产业素质低与高等教育人才期望高的矛盾
   我国旅游产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数量型增长模式,旅游产业的素质低。从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看,未能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组织结构;市场竞争秩序差,“零团费”现象严重等现象严重。从产业技术水平看,产业的技术及装备相对落后;劳动者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有限。据2003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旅游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3]。旅游产业创新不足,产业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2.3 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人才结构的矛盾
   旅游教育没有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搭建合理的人才结构,以适顺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人才需求。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看,旅游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要支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员提供基础性服务产品,也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级人才引领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领域。据《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统计,我国各类旅行社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共50650人当中,持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26.9%,全国性的旅行社经理人员队伍中只有26.4%以前所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从旅游教育供给上看,与产业发展需要错位。一是在旅游人才总量上供给不足。二是在供给的人才结构上不合理。在当前旅游教育所构建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研究教育、在职教育的体系中,本科教育人数超过中专职业教育人数,而高级创新型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匮乏。这样的结果是职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没有实践经验的本科人才供给过程,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匮乏,形成结构性失衡。
   2.4 人才需求应用型、多层次与旅游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化、同一化的矛盾
   旅游业是服务业,旅游消费是终端消费,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当前的旅游教育体系未能根据旅游产业这一特征来建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同一化、培养方式理论化,脱离了产业的实际需要。正如旅游学者保继刚、朱峰(2008)指出的“旅游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本科教育人才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行业对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要求与本科教育中实习缺乏之间的矛盾”[4]。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根据产业特征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合理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结构,重塑旅游教育过于理论化并脱离产业实践的培养模式,并解决好学科地位和师资力量的问题。
   3 对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方向的探讨
   没有低技术的产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改变旅游人才流失状况的根本途径。
   3.1 建立与旅游产业特征相符合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旅游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旅游业是服务型产业的特征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培养旅游业应用性、创新型人才为总目标,构建不同阶段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要能根据世界经验及我国的特点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制定科学、客观的旅游教育发展战略来指导旅游教育的发展。
   3.2 构建与产业素质相匹配的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是旅游教育的指导方针。要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于构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融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经理人继续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人才结构体系。将旅游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对各不同层次的人才更加产业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再进行专业化细分,与产业发展形成动态适应。如当前可以多培养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信息化、旅游会展、旅游地产、国际旅游人才等等。
   3.3 建立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相融合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旅游教育要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是要为产业和社会服务的。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终端消费品,所需要的人才以应用性和创新型为主体。这两种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深深扎根于旅游产业实践。因此,无论是哪种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都不能离开产业实践。要通过制度设计,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经历产业实践的规制;要通过资金支持,建设旅游专业实践必要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氛围;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形成与旅游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4 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对于旅游产业这样的消费型服务业而言,创新是产业立足之本。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提供方式;要通过市场创新,开拓更多的市场群体;要通过产品创新,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调整教学方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改革教学内容,搭建创新型人才的理论体系;要改变教学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可以设立创新基金和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中心”,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加快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最终还是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357.
   [1] 刘昊.本市旅游行业人才缺口30万[N].北京日报,2006年11月13日.
   [1] 黄万华.关于湖南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2).
   [1] 韦力,王薇.我国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总体评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2):20.
   [1]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 年 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Vol.23.2008(5):13-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