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大学特色:忠实与超越选择中的困惑

大学特色:忠实与超越选择中的困惑

日期: 2010-8-2 12:04:04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大学的共性是求生存的基本条件,大学的特色是求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特色的选择是对大学进行的按照其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变革。大学特色的形成应遵循忠实并适度超越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发展的质的规定性,但是,大学特色的建设仍然存在在忠实与超越的选择上存在的偏颇其一或者混乱的无序状态。因此,构建符合大学发展要求的大学特色需要在大学特色建设的忠实性和超越性上作出合理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特色;忠实;超越;困惑
   任何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的理想构成了大学的内在逻辑。但是,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大学遵循着适应性选择的需要,进行自我重塑,大学的发展也因之而在时空转变中体现出诸如,英国式、德国式、美国式等多种多样的大学模式。不同的大学模式所展现出的大学特色构成了大学发展在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具体形式。大学特色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专有性或显著性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显著特征,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诚然,大学特色是传承、变革、适应的结晶,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学在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资本。但是,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按照遗传与环境的制约逻辑形成大学特色,相反,形成了诸如处于大学发展模式的趋同过程中的模仿或者丢掉校本状况的无根基的大学特色,失去了大学忠实和超越的质的规定性。
   一、大学特色的忠实与超越
   大学特色的忠实是大学特色遵循大学发展“遗传”的规定性,是具体化和抽象化的结合体。大学特色的形成,既得益于传统文化,又源于对大学内在逻辑与理性的遵循,有它自身的原则与限制。大学的发展在时空上的跨越,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英国大学的保守,美国大学的开放,美国大学中哈佛的开放、耶鲁的保守等整体性或者局部性特征,但它仍然在遵循着固有的轨道运行。大学特色因循大学发展逻辑,暗含着对理性、学术真知的追求,忠实于大学的发展逻辑。从其发展现实来看,大学特色是大学发展中的具体化与抽象化的结合。作为一种理念的追求,大学特色扮演着抽象化的角色,以忠实于大学理念和逻辑要求的概念模式规约大学的现实发展;作为一种实践的表现,大学特色扮演着具体化的角色,以忠实于大学的理想和内在的逻辑。大学特色的忠实是内在与外在统一,是大学发展的逻辑性要求作用于实际发展需要的中介。
   大学特色的超越是大学特色的彰显在坚守大学发展的逻辑要求基础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适度超前发展特色构建。它具有导引促进作用的特色建设理念,其中,超越的前提是忠实于大学特色的具体要求。从大学的发展形态来看,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组织形态以及精神形态,其中,精神形态是大学传承的内在规定性要求,而组织形态和物质形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新的环境中如果需要寻得发展,大学要构建迥异于旧环境中的模式,彰显特色,并引领大学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有序发展。诚然,大学特色之于大学的忠实与超越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忠实是发展的基本要求,超越是发展动力,应坚持忠实基础上的超越,超越是对忠实的巩固并提高忠实的在社会变化中的适应能力。
   二、大学特色:忠实与超越选择中的三种困惑
   大学特色忠实于大学的内在逻辑,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不断的体现其创新性彰显时代特色。这种存在状态使得大学特色的构建始终保持忠实与超越的适当张力,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任何一方发展上的偏颇都会对大学特色之于大学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诚然,大学是一个有目的的系统,大学的办学特色不可能自然形成,必须在办学思想与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治校者与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追求和长期积累而逐步完善。大学特色的完善在理念支撑和现实要求间寻求平衡。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多元化发展的取向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大学特色构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现实发展诉求中处于混沌状态。
   (一)大学特色应以忠实为主,超越为辅。
   大学特色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又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与时俱进的产物,但是在不同背景下的大学发展都是在自身特殊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的特色,体现在传统基础上的不同变式。大学特色以其忠实性立足于大学发展的脉络中,展现的是大学的内在逻辑性要求。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乃至之后的普及化发展阶段,大学的“象牙塔”的理想诉求并没有多大改变,但大学已经逐渐走出象牙塔,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但是,趋同发展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在高等院校逐渐倾向于涌现的共同模式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持续不断的变异。普通高校形成与之类似的特色化道路追求忽视了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而将自身的发展诉诸于模式趋同的潮流中。大学特色形成中的忠实主导了大学特色的构建过程,而超越的现实要求却因趋同发展的推动而与忠实间的关系混淆。
   (二)大学特色的超越为主、忠实为辅。
   当今社会对高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仅靠单一类型与层次的大学是难以满足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涌现丰富了社会对大学多元化需求的选择范围,各级各类高校以其立校之本、构筑特色发展路径,并提出在特色基础上求生存、求发展。诚然,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内部,一所高校要能够立足首先要有立足的资本,而“特色”多成为首选,如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及特色培养模式等特色的具体形式展现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必定有适应时代发展、反映时代特点并体现自身价值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以特色建设为契机,将理念具体化为特色,将特色操作化为特色化的操作思路,构成了大学特色建设在时代发展中的超越性特质。当特色追求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大学求生存、促发展的改革诉求之时,特色的超前发展成为必然,大学为了在未来不确定的竞争中求的生存,标新立异,凸显特色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为求“立异”而“标新”的大学特色建设成为为特色而特色化的发展循环,大学特色成为大学发展中为求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选择,而对其根基往往不能兼顾。根源于传统继承与发扬的大学特色建设因为大学的特色化道路选择,忽视了其根基的逻辑要求,大学发展的文化传统,而将社会现实需求作为其特色建设的唯一根据,从而失去了大学的本真。
   (三)大学特色的忠实与超越的混沌状态。
   大学特色的形成在忠实与超越之间的游走无论偏向于那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会失去特色发展的本真追求,但是,在忠实与超越间的混沌状态的“特色”构筑促成了大学特色的无序状态。大学的根基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而大学现实存在的价值体现在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在本身发展逻辑的轨迹上展示大学的生命价值。大学特色形成于大学的逻辑,诉诸于大学的现实要求,而在二者之间徘徊的大学特色建设是对大学本真的脱离和现实发展对大学需求的迷茫。因此,大学特色的忠实与超越的混沌状态是一种无序状态,是大学特色建设的无根基的发展
   三、大学特色的忠实与超越的解惑
   当今社会,大学发展模式的趋同已经显现,但是从趋同发展的本质来看,趋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终点,后续发展的多元化路径选择成为发展的必然。随着大学模式的趋同、多元化发展阶段的展开,大学特色建设作为大学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也必然脱离其忠实与超越选择的困惑阶段,走向具有明确导向性的忠实与超越选择的解惑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变化彰显了,大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双重探索。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规约性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要求成为构建富有时代性特征的大学特色的基础。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其它国家也曾出现过的质量下滑问题,盼望提升教育质量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特色”决不是万能解药。大学特色不是大学的强势、大学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取代物,而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的特色是一个塑之于内,而行之于外,将外部需求与自身发展逻辑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的共性是大学特色形成的基础,而发展环境的多边形及大学之间在组织形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上的差异性是大学特色的条件。大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由“内生性”逐渐走向“外生性”、由“无意识”逐步走向“有意识”的漫长过程。从大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特色在忠实与超越间践行了大学的发展逻辑,将大学置于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但却仍能保持活力。这与大学的强势地位、竞争优势地位等要求之间存在差别,它是大学的应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组织不断更新、完善、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
   大学的共性是求生存的基本条件,大学的特色是求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多元类型的大学生存于大学生态系统之内,但大学之间发展由于发展定位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大学特色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大学生态平衡,建立合理的大学生态系统需要在忠实和超越间作出理性的选择。其一,继承传统,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其二,立足现实,科学评估大学的物质基础。大其三,清晰组织运行规律,在组织系统运行的合理范畴内构建特色。大学组织的运行与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的组织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大学特色在大学组织变革中应体现组织特色,大而全的特色路径选择已经难以适应大学适应组织变革的发展要求。因此,大学特色建设需要超越传统大学组织运行状态的要求样式,而适应时代发展中形成的新的组织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87.
   [2] 应跃兴 刘爱生.关于大学特色理论的几点质疑[J].江苏高教.2009(2):40.
   [3] 刘理.制度建设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关键[J].复旦教育论坛.2005(2):69.
   [4] 宋旭红.哈佛与耶鲁:大学特色生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J].71.
   [5] [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00.
   [6] 郭必裕.对合并后综合性大学特色化建设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5(1):48.
   [7] 姜澄宇.特色: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102.
   [8] 肖海涛 向春.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9.
   [9] 应跃兴 刘爱生.关于大学特色理论的几点质疑[J].江苏高教.2009(2):39.
   [10] 沈国丰 刘爱生.论大学特色的本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9(7):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