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维

“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维

日期: 2012-6-14 0:08:4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白华

摘要:“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是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微观层面的探索,即在高校最基础的单位---班级,通过从校内选拔一些具有丰富教育理论知识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优”教师作为“内置”导师,在校外选聘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外引导师;以内置导师为经,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市场识别能力,以外引导师为纬,开展创业实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内外导师的“双壁合力”,从而有效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本文从创业教育微观层面入手,通过解析其内涵、透视其特质,梳理其运行模式、阐述其可行性,以弥学术界在创业教育具体实施方面研究的不足,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开辟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外引内置;班导师;创业教育;新思维
 
  近年来,学术界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研究,对建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新观点新看法,形成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成果。本文从培养模式具体方式入手,着眼于高校最基础单位---班级,提出创业教育的新思维---外引内置的双导师制,通过对其内涵、运行模式、可行性等要件的梳理分析,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的内涵和特质
 (一)“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海网(www.xuehai.net)”[1];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则在高校本科教育中,以班为单位,在社会上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并在校内选拔具有丰富理论知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个别辅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班导师”制,它利用“学者+企业家”的导师,改变原有师生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双方互为主体,彰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与市场接轨,全面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二)双“班导师”的聘任、工作职责
 “班导师”的聘任,分为外引和内聘,“外引”是指从社会上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工作者等,作为班级的“客座导师”, 开设创业讲座,参与学生创业设计,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外引”导师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外部引力;“内聘”是从校内选拔那些具有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创新观念、创新能力的教师作为班级导师,是“全职导师”,传授学生创业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双导师的内部动力。
 “内聘”导师是班级创业教育的“内驱”力,则重于对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主动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力” [5]作为班级的“全职导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明确成才目标,促进其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内聘”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潜质、特长、志趣等因素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创业人才,为学生制订切实有效的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创业;再次,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原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志趣结合起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外聘导师则是“外驱力”,作为班级的“客座”导师,在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当实战“教练”,他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媒介。一方面,利用自己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的优势,与学生进行经验的交流,同时邀请外部知名企业家开展系列讲座,对一些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商机,组建自己的创业公司,进行创业实战模拟训练。
 (三)“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的特质
 特质之一----速效性。随着毕业生的日渐增多,面对庞大的就业队伍,国家和社会承受的压力很大,急需学生从“被就业”到“主动就业”,以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创业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创业教育又需要一支具有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造型”教师队伍,这种师资在高校却极度匮乏,短时间内培养一批“创造型”教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创业教育又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如何快速地组建起自己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高校之一“急”。
 特质之二----渗透性。在“外引内置” 双“班导师”制的运转模式中,导师面对的学生数量不多,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纵深交流,他们在生活中是朋友,学生“亲其师”,便可“信其道”;在学习中师生互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和实践中,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导师通过其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业经验,把创业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高教学境界。
 特质之三---实践性。实践性是“外引内置” 双“班导师”制最基本的特质。“空谈”主义在创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学生能力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需要到市场这个大海洋中去经历风浪。“外引内置” 双“班导师”制通过“金字塔”式的教学方式,由初级到高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理论知识传播,同时,又经过“外引”导师这个媒介,把学生由校内引到校外,使学生进入到市场这个大熔炉中,在实践中经受磨练,积累经验,由创业的“门外汉”变成积累了丰富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创业者”。
 二、“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一)春风化雨:“内置”导师建立起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基本构架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以及“创业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的差异性[3],内置导师所肩负的任务也有所区别:
 在“创业意识教育”即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开设一些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公司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扫盲,目的是培养他们商业基本技能,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他们的创业精神。
 在“创业通识教育”即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强化课程,通过这些强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一个创业者,怎样才能创业,学会用“企业家”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企业家应具有的不惧失败百折不挠的特性。
 在“创业职业教育”即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对那些选拔出来的有较强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深化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让他们掌握如何筹集资金、选创自己的公司,建立公司,帮助其成为创业的成功者。
 (二)走向社会:“外引”导师建立起学生与外部沟通的平台
 “外引”导师作为学生的创业实战“教练”,建立外界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讲座,把自己创业经验教训传给学生,以便学生趋利避害,建立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同时把社会上有影响的企业家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以利学生把自己在创业上所遇到的困难向专家请教,及时得到他们的指点;另一方面,他利用本身的优势,把学生引入市场,拓宽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渠道,协作学生完成创业的孵化。外引导师通过这种“输入”和“输出”的两种实践方式,完成学生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在创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4]
 (三)内外沟通:双导师合作建立创业教育新机制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承的,“外引”导师和“内置”导师亦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内外导师要作到信息沟通渠道的顺畅,共同关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关注他们创业教育上的困惑,相互协商,制定出面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培养方式。“双导师制”的实施,是要根本上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授课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人才,所以,导师之间的协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成为顺利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内置”导师通过创业知识的传授,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外引”导师的实务教学,增加了专业教育的实效,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在创业领域的发展空间。
 “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为学生创造了让学生充分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其学习成果也不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 [5]。
 三、“外引内置”的“班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追本溯源: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在中国高校实行“外引内置”的“班导师”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导师制首发于14世纪的牛津、剑桥两所名校。以牛津大学为例,它强调对学生的各异性辅导。20世纪8O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而到9O年代中期,一名导师负责约2O名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是以以互信为基础,导师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教学,学生每周提交一篇论文,导师和学生在教学的互动中进行交流,其制度核心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从导师那里学来的是方法,融入自己的是分析、思考的意识,培养的是有着创新思维的能力。牛津大学以它的“导师制”培养了 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以“兼容并收”为办学宗旨的蔡元培在北大率先实现学生选择自由选择导师的制度,浙江大学在1949年前也实行过导师制,效果也不错,同时中国现代部分大学实行的双导师制可供借鉴,上海交大与宝山钢铁有限公司签约,实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 学海网(www.xuehai.net)(二)内需外求:学生和社会的双需要
 中国的创业教育在学生的小学、初高中阶段很少启蒙,升学的指挥棒引着学生在题海里旋转,步入大学之后,减少了升学的压力,取代的却是就业恐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而优”文化传统使得大批学生报考公务员,或者想进入政府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期进入仕途光宗耀祖或取得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日益增多,事业单位的指标却显得僧多粥少,只有少数“幸运儿”能进入这个序列,很多学生被关在门外,他们害怕彷徨,从内心上渴望老师指点迷津,为他们打开另一扇“明灯”,引导他们走出“被就业”的“沼泽地”, “外引内置”的班导师制正是顺应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导师通过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心态;通过创业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具有创业理论基础;通过创业实践的开展,让他们掌握创业的技巧;内外导师的“双壁合力”,让他们从“被就业”到“主动创业”,这对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是一个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是需要创新型人才,“国内早期零星分散、技术含量低的创业活动,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迫切需要一种鼓励高素质人才创业的环境与氛围,需要更多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投身于创业事业。”[7]   
 (三)“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的建立
 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建立,是“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创业教育,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它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力量的配合,高校创业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三者有效配合,才能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政府层面,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先后出台,2002年,教育部把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定为创业教育的试点学校,意图一点带面,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人社部《2010》25号文件中要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做出包括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的资金、人员准入、经营场所以及税收等具体的优惠政策,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在社会层面,它先期为高校培养一批具有学者和实业家双重身份的优秀师资,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需要强有力资金保障,除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投资外,社会溶资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如由光华科技基金会、诺基亚(中国) 公司联合发起的“青年创业教育计划”,设有专项“青年创业教育基金”670余万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经济上为大学生创业建立保障平台。
 在高校层面,从2002年起,教育部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这种探索为实施““外引内置”的“班导师”制”提供了现实借鉴,取其长弃之短,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同时,KAB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高校的系统实施,为“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培训创业教育师资”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行的选择”。
 质言之,政府-社会-高校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将在政策指导、资金保障、师资培养等诸多方面,为外引内置”的“班导师”制”提供了保证。
 四、结语
 “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是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微观层面的探索,通过理论和实践双向导师深入到高校的基础单位---班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磨砺他们的创业心理品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它的实施,仍需要高校突破资金的短缺、师资的匮乏及其具有中国特色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等瓶颈的制约,且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授之于创业技能,更重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这些决定了创业教育绝不是急风暴雨的“速成”教育,据教育部统计表明,2005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 ,2006年北京17.5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不到毕业生总数的0.1% ,与我国全员创业的16.2%有较大的距离。[7]这些数据表明,短期内改变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式打破常规,在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的不拘一格,在具体培养过程的细致入微,才能为国家塑造具有开创性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41.
 [2]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3]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4]李家华,刘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6]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DB]. edu.cn/2OO2O3O1/3O2146O.shtm1.
 [7]戴梅红.试论高校大学生创业[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5,279页学海网(www.xuehai.net)转贴于学海网(www.xuehai.net) https://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