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构建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构建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日期: 2012-6-13 23:54:4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董鸿安

 摘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能否办出成效、特色的关键,也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了该模式的行动方案,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这一模式,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赢驱动机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职业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海网(www.xuehai.net)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了连续5年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实施该模式的构建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做一探讨和思考。
         一、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考,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特征
         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在组织教学内容上,以行业、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模块,通过“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的分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任务的职业能力。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职业环境”或“岗位情境”, 让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教师所开发、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学与做的全过程。教与学、学与做通常围绕行业、企业的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 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第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项目”作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最后,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企业的运行状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从2005年起进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开展了系列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社会效果。本文结合学院5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阐述构建与实施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做法。
         1、以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主线,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群分类(见图1),分解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要求(见图2),编制旅游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见表1),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图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分类
        
         图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结构
         表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
        
         2、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要求为标准,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在以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 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和综合实训任务。以《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单元“中餐服务”为例, 说明以职业能力设计项目模块(见图3) , 每一模块都以特定的技能训练为重点, 以职业岗位实际操作过程为线索, 以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作用,而且实现了“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双重目标。 
                             
        图3  宴会服务教学模块
         3、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做到课堂模块教学与企业各类、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和校企联动就业共担
 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各校企合作专业人员介绍企业情况及其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之后的3个学期每学期安排4周到合企业进行专业专项实习。第三学年主要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的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并以实习单位的岗位为选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校企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每年有60%左右的学生通过该种方式找到合适工作。在企业里,由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指导;由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现场技能培训,实习结束后, 再经实习单位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成绩。
         4、以打造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组成结构
         能否真正建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为了使专业教学团队能胜任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管理专业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1)加强“双师”素质培养。每年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安排现有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加强校内现有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和考核,学院制定了“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的认证标准与培训考核办法(条例) ,以规范“双师”素质培训的目标、内容、场所、方式、时间、考核办法、证书发放等一系列内容,以确保“双师”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目前,学院已建立了《教师聘任办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工下企业进修实施意见》、《教职工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制度,为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发挥。  
         (2)优化专职师资结构。学院有计划地从普通高校、社会和企业逐年招聘和引进部分教师,注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力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和优化专职师资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3)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及技能标兵(服务明星)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二元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学院已出台了每学期各专业总课时数的30%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聘用条件及程序、教学规范管理及考核、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文件,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传授的机制,以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4)提出并正在努力尝试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和共同考核评价以及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的“二元课程建设主体模式”,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学海网(www.xuehai.net)       5、以行业准入制度、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参照系,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三证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
         通过研究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标准, 把饭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员(中级)、调酒师、导游员职业等资格证书考试等考证课程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努力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在考核“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时, 不但有理论知识的考核, 还要把通过饭店餐饮服务员证(中级)的成绩按理论与实践以1:1的比例算入该门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中。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三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通过校企共同考核并完成实习答辩, 由校企对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即“工作经历证书”。
         6、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绩效
         学院着眼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努力创新办学体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为手段”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互惠双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连续5年进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学工交替”、 “订单式”、“推荐式”、“代培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取得了毕业生就业率在100%、签约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的较好效果,甚至出现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13名学生在大二时就与浙江省首家五星级饭店宁波南苑饭店签订了协议,成为“南苑管理班”的学员,毕业后直接在南苑饭店就业的好现象。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内涵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之路。
         三、实施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长期实施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1、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这一模式的突破口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一年级组建素质拓展营,文化基础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刻苦的品质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二年级开展技能训练营,实践教学课堂与理论教学课堂结合,讲练结合、学练结合,重在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三年级实施顶岗实习,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与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规范管理,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2、建设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支撑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投资300多万元,设计并建成集旅游、餐饮、酒店、节事策划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规模性的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学苑宾馆(三星级酒店标准)和大港&凤凰山旅行社(国内社),开展校内外业务,以分红或分股等形式进行运作。与地方政府主管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旅游项目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节事活动策划及人力支持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项目。此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校内实训室因缺少真实营业环境而与校外企业完全分割、脱节,学生提不起深入训练技能兴趣的不良局面。还将校外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引入校内实训基地, 使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在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的前提下, 把教育、技术、就业有机结合, 形成旅游人才培养产业链。这既是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
         3、打造“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这一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一方面要鼓励专职教师参加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选派他们参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实践和项目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里手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能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提供旅游企业一线的典型案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选择稳定、优良的紧密型合作伙伴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可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诸多困难,而且还可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实现多边共赢。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这既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能力,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学工结合、顶岗实习、选派优质兼职教师等服务。这是实施与深入推进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2-133.
         [2]汪焰,董鸿安.餐饮服务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88。
         [3]刘春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再思考—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18-119.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学海网(www.xuehai.net)转贴于学海网(www.xuehai.net) https://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