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日期: 2012-3-22 19:37:4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薛硕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了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运而生。它是以管理学、信息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各类信息、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培养所需人才的专业。当前各个高等院校都按照国家相关部门专业目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1 探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逐步融合与进步,我国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步扩大。学海网(www.xuehai.net)但是,从当前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效果来看,现有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要解决当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短缺的局面,就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教育和培训力度。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类所需人才的重任,所以很有必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
2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2.1 目标不明确
根据国家相关主管单位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将信息学、管理学等多个学校相交融的多科性学科,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基于种种原因,盲目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因此,各个高校对此专业学科范围、内容理解上五花八门,无法确保一致性。同时,各个高校又要兼顾国家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要求,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将各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学科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这种“拼盘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导致该专业学生在求职或工作中处于尴尬地位,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方面他们无法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媲美,在管理学方面又与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深度上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将各类学科简单相加,未必能取得1+1>2的效果。
2.2 课程体系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最终导致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基础、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等几门所谓的核心课程,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实际需求开设一些社会急需发展的课程。正因为给各个高校的空间太大,导致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将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有机结合,最终导致育人质量大打折扣。
2.3 师资队伍不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持续发展、育人质量的稳步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强弱。从各个高校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来看,很多教师来自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他们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功底较深,但是在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很多教师甚至连基本的管理学术语都无法理解,在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无法将管理学与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另外,有一部分教师来自管理专业,他们的计算机知识较为贫乏,有的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熟悉,所以也很难将管理理念运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
2.4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当前,受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及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各个高校未能明确实践训练目标,从而无法完善实践培训体系,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部分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未能确保各个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此外,各个高校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无法发挥实践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2.5 投入机制不健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建设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各个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高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往往将大部分财力、物力投放在一些重点专业建设上。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前期很难凸显专业建设效果,所以高校在前期也不会投入太多的财力和物力。同时,由于该专业是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没有高校在公关和经费上的支持,也很难与企业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很难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 完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
我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主要有信息资源导向型、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等几大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起步较晚、各个高校及教师对其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各个高校在专业定位方面,在确保与国家相关部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性前提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学校定位及社会实际需求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力争培养出拥有较为深厚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信息化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3.2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促进学科有效融合
课程体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方向,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等几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设置目的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既能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立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能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所以,各个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在满足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及社会建设需求,认真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意见,对课程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力争做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相统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体系应以管理学为基础、以信息学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手段来构建。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将管理难题转化为电脑能够识别和处理的各类信息流程。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各个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当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3 强化专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各个高校应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第一,在课程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如尝试开发各类小型的ERP系统软件等。第二,在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要将各类课程实践相结合,确保实践的连续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第三,在专业实习方面,让学生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或参加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实战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壮大师资队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个多科性的专业,它包涵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特性也决定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教师不但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各个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结合实际引进一大批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确保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要大胆创新、大胆用人,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管理人员兼职或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同时进一步推动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结合。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通过外部培训、企业挂职等途径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3.5 加强产、学、研合作
人才的培养在学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迅猛、实用性强,只有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才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所以,高校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前沿。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能得到锤炼,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共赢。
3.6 培育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 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的过程,所以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学校定位及社会实际需求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甘肃高师学报,2004(2)
2 梁俊杰.新时期高校信息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3 魏笑笑.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1)
4 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5 罗龙艳,杜茂康.邮电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
6 邓尚华,周清平.欠发达地区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7(5)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