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试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日期: 2010-10-19 2:30:38 浏览: 8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于章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生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下,中职学生培养可分为五个阶段:体验职业阶段,认识工具阶段,使用工具阶段,制作产品阶段,预职业生涯阶段。为了做好五阶段的工作,一要关注社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二要多方寻求校企合作,扎实开展职业体验;三要认真探索课程改革,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四要促进培养模式创新,认真推行双证书制
  以“就业为导饲”是世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这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性质和功能的最新定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就业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目前中职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

学海网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特点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进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入学年龄较小,入学意愿不明确,总体素质水平不高;行为习惯差,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人们普遍具有这样的心态“职中、职中,二流子集中”,学生进入职中学习实属无奈之举,因而求知欲遭到严重的挫伤;缺乏吃苦精神,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有安逸的生活,在部分学生中随处可以找到好逸恶劳的影子;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学生就读时心智尚未成熟,对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涵不甚了解,所学专业不适合学生志趣取向等因素,致使很多学生易于产生怠惰心理。基于以上特点,采用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些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职业活动的学习,学生只有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从实践入手,在实践中渗透必要的理论学习,更切合教育对象的学习实际。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才能消除“差生”的心理阴影,克服厌学情绪,唤醒学生的多元智慧,使学习变得生动,技能得到提高。
  “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具有典型的职业针对性,就业教育应该强调“有限目标”,主要为劳动力市场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不能“包打天下”。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在办学思想上,重知识,轻技能;在办学模式上,重应试,轻就业,致使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中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被动性与盲从性;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适销、对路、管用”的中初级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积极构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1.“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从有关研究成果看,“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部分仍处在设想阶段,常见的模式有学科式、三段式、双元制、CBE、MES、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课程模式。这些基于舶来品而建构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模式框架模糊,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模式的运行条件基于理想状况,与中等职业教育现实相差甚远,如“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该模式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两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实现“宽基础”是很不现实的。
  2.“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在头脑中并不具备职业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的职业意识问题,让学生知道选择的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到什么地方干?与什么人一起干?用什么工具干?怎样干?在学生弄懂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在职业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基于以上观念,笔者认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进校到预就业可分为五个阶段:
  (1)体验职业阶段,时间1~2月。学生进校后,结合入学教育,德育课增加企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专业课以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生产为主,让学生体验工人师傅的劳动和业余生活,接受企业教育,强化劳动成就感,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学好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欲望。
  (2)认识工具阶段,时间4~5月。学生通过职业体验,有了自己的未来角色定位,对自己未来工作的特点、使用的劳动工具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一阶段,专业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学生未来的生产工具。通过老师、师傅的精心指导,学生能够对工具的构造原理、工作原理、使用特点以及工具的保养与维护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3)熟悉工具阶段,时间8~10月。学生通过了解工具的教育,将会形成使用工具的欲望。这一阶段,专业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用工具进行单项的加工训练。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反复实践,达到熟悉工具的使用性能和使用技巧的目的。

  (4)制作作品阶段,时间2~3月。这一阶段,专业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会使用工具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工具加工生产作品,使学生有成就感。成就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前奏,学生只有树立自信,才能爱职敬业,才能养成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才能形成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5)预职业生涯阶段,时间1年。预职业生涯阶段,称之为顶岗实习阶段,为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做准备。一般情况下,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就是学生就业的企业。
  “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
  “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达到“从学校到生涯”零距离。“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关注社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要在贴近市场办学方面有新突破。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针对性和职业能力。
  (1)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专业设置对培养人才类型与规格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能否得到满足,能否保持稳定的来源,关键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因此,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必须进行社会调查,弄清经济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当地产业政策,搞清有哪些主要产业、哪些是支柱产业、哪些是新兴产业;同时要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做好人才预测,弄清楚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情况。
  (2)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基础上,组织专业设置论证,即对所拟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和集中讨论,确保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满足就业岗位需要设置课程。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课程目标设计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4)课程内容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强调教学内容实用性,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职业资格标准引人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5)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2.多方寻求校企合作,扎实开展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学生不仅要体验企业生产,而且还要体验企业工人师傅的生活,接受企业的教育,感受企业的文化。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多方寻求与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寻求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寻求企业对学校的支持。要实现校企全方位的合作,学校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定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以企业生产的能力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发挥企一校联合、行业参与的作用,让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及时调整,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
学海网

  3.认真探索课程改革,积极实施“工学结合”
  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合理安排课程,自主选用和编写适用教材,注重更新教学手段,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围绕市场需求组织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知识更新、技术发展的状况,优化课程结构,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结构更加合理,比例更加协调,满足就业导向的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也不断地作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市场对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的提升;在课程开发上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以及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2)探索弹性学制。
  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增加选修实用课程,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可能。
  (3)加强产学合作。
  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研究制定企校双赢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共建实习基地,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实训设备为企业进行产品粗加工。
  4.促进培养模式创新,认真推行双证书制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既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在培养模式方面有新突破。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不断适应市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和源泉,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从事某项事业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制作作品阶段是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的极好时机,学生在设计制作作品时,需要进行必要的参观、考察,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创业的决心与信心。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最终目标是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走向社会、面向市场。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完成由“从学校到生涯”零距离的转变,提高其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能力,做到毕业即能就业,则必须强化就业教育,将就业、创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创业指导课列人学校的教学计划,做到定课程、定课时、定计划、定教材、定教师。通过请进来讲课、走出去调研、开展各种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使学生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3)积极推动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标准基本要求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相衔接,把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授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为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教!与实践教学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学校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总之,“就业导向”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处于探:泰中,如何增强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保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面向市场,深化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