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辅导员队伍“三化”的灵魂体征:生命性

辅导员队伍“三化”的灵魂体征:生命性

日期: 2012-6-11 23:37:4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希

摘  要:辅导员队伍要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必须克服辅导员工作中的职业倦怠现象,克服辅导员工作理念中出现的功利和现实取向,克服队伍建设中的非可持续现象,应以“生命性”作为灵魂体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三化”,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生命性,职业化,专业化,体征
        一、职业倦怠现象的概念及其推演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 首次提出并把“职业倦怠”(Beurnout)引入心理学;1981年,美国学者玛勒诗(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职业倦怠定义。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改革等大背景下,辅导员队伍中的职业倦怠现象正日益凸现。学海网(www.xuehai.net)特殊的职业要求,强烈的社会责任以及公众道德较高的期望,使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逐渐失去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倾向于选择运用权力的效应教育管理学生;对工作缺乏高标准要求,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主动或不自觉地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习惯于按部就班,被动应付工作,工作缺乏激情等。引起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评价、单位的工作氛围、自我的职业期望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造成这一现状的诱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形态,以及重塑职业价值所需要的生命性理念。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辅导员队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不同的是不同的辅导员面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压力,自身可能选择不同的应激式化解和应对压力。概括起来,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态。
        1、职业角色下的压力累积。高校辅导员年龄多为22岁至35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队伍。但对于这些刚大学毕业不久,又大多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辅导员来说,对生活的认识才进入实质,过于乐观和理想的状态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生存现状,生活中的消极刺激,都是滋生对理想和健康心理产生抑制的“温床”,这种来自职业背景下的压力不断累积,终于导致倦怠萌生。
        2、教育理想后的现实困惑。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熟知教育理论的都非常清楚,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成效,而许多人不能合理搭建理想教育与现实状况间的桥梁,导致对教育理想产生怀疑甚至叛变。辅导员在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育人的主载体不是课堂,所以,他们的学识涵养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课堂教学的师者对学生的影响。从效益角度看,辅导员的付出,更多要通过一届甚至很多届毕业生才能得以体现,这个周期相对较长,也容易使辅导员对教育理想产生困惑。
        3、职业空间提升的矛盾交织。现实不容乐观,大部分辅导员进入工作环境后,由于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复繁琐琐碎的日常事务,疏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时间一长,工作僵化、教条化,驾驭工作能力越来越差,工作中挫折体验增多,很容易产生智能枯竭感。其次,高校给辅导员提空的职业提升空间和资源还相当有限,辅导员晋升、转岗、评定更高一级职称还没有实现真正倾斜,容易导致辅导员失去规划职业人生的激情。
        4、重复繁琐工作催生精神惫倦。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延续性要求很多辅导员长时间从事这项工作,有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一职业。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有的辅导员会随时间的消磨产生以主动去个性化为特征的精神倦怠,表现为心灵的脆弱,对现实的避让和无条件服从,不愿意多接触学生,深入具体工作环境中,甘心做不出声的“工作机器”,把身心更多的喻化为物理特性,从而失去生活激情、工作动力和创新的源泉。
        5、意义缺失延伸出的信仰真空。马克思构建的“意义世界”,因为人的多样而精彩,因为人的理想而美丽,因为人的发展而丰满,人因为构建这个意义世界而找寻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完满的人格。有的辅导员由于思想局限,开放意识短促和探究精神缺乏,很难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找到前进的原动力。因此,意义世界的偏位、缺失和价值感的衰落一定会导致从心灵到躯体的倦怠,最终衍变为信仰出现真空,工作缺乏动力支持。 
        三、辅导员队伍三化应树立“生命性”理念
        辅导员队伍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应确立一个基调,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值得终生寄托的事业;应确定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要实现与学生及事业的共同成长;应塑立一个灵魂体征,那就是这支队伍的“生命性”。
        什么是“生命性”?汉语词典对“生命”大致有这样三种解释,一指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二指事物所具有的能够存在下去的性质,三指参加某种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而生命性则是将这三种特性固定成型在某一生命体身上后,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机能和特性,生命性包含了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基本内涵。可以这样说,生命性是一切有机生命体存在的基础和动力之源,没有生命性的生命体只能是生物体,缺乏与社会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将是不完整的。
        生命性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同一性。凡生命性的事业均是作为个体的生活和价值层面难以割舍的,凡生命性的理念兴趣或志向,都是需要付诸一生的精力去追寻、探求和挖掘、实现的,这样的事业与理念,会同个体产生高度的同一性,并表现出为了实现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二是内隐性。内隐性是内在力量的积聚与蕴涵,是语言行动的内在符号化,生命性事业是技能言说的,更能从内部激发能量和智慧的。三是具有排他性。生命性事业是具有价值等同一的,表现形式内隐化的,既有宏大的叙事特征,也有精微的情感体验,从这一事业的发展方向出发,一个人一旦做出选择,就会一直坚持、全身心投入,并且对其他事业表现出漠不关心,甚至排斥、反感的消极情绪,这是高度同一后产生的经验“狭隘式”体验,是一种指向非常明确的择取。 学海网(www.xuehai.net)       由上可见,辅导员队伍要实现“三化”,必须对照生命性的几个重要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锻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现。
        1、须淡化现实中的功利化价值取向。这是辅导员队伍存在所具备的根本性质。功利化与教育是背道而驰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事业,这项事业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可靠接班人,培养可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即是教育的现实目的,更是教育的至高追求。如果辅导员队伍存在当前经济大潮下的一些世俗思想、拜金主义、功利化价值,那么将直接影响这支队伍的性质和形象,影响他们的工作效果。当然,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否定辅导员追求与劳动付出同等的报酬,而是反对那些一切工作都以经济成本来衡量,都要与回报挂钩的世俗动机和价值取向。我们倡导高校为辅导员队伍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创造更多的职业提升空间,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要实现辅导员队伍、学生成才与职业三者共同生长的目标,在和谐语境下,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说,还是应该提倡一种奉献精神、铺路石精神,应该发扬甘为人梯、俯首愿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而不是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上花费大量心思和精力,对利益寸步不让、寸土必争,要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三化,就必须淡化现实中弥漫的功利化氛围,引导辅导员队伍成为一支基础过硬、内涵深厚、精神高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战斗队伍。
        2、须克服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倦怠。这是辅导员队伍“活在当下,仰望星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面临着一些困境,师生比的变相不足,经费投入的不足,政策待遇落实的不够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许多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大超额,辅导员与学生间难以建立起有效和深厚的关系,辅导员难以从复杂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难以真正从事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等内涵性工作。长此以往,辅导员队伍也很容易自然形成一种按部就班、尽力而为、不求创新、不追求卓越精神和突出业绩的思维惯性,以及知识够用就好、工作完成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事情越多犯错误越多机会越少等的工作惰性。而这是辅导员队伍“三化”最致命和最根本的缺点。试想,一支平均年龄仅有33岁左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正是充满朝气、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时期,却变成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被消极思想左右的队伍,逃不脱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倦怠,他们将如何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证明职业的价值和尊严?只有克服了职业倦怠带来的意志和精神消解,才能真正发挥出智慧,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发扬敢干敢想,强化“心灵工程师”的职业审美需求,才能真正促进辅导员队伍一步一步迈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征程。
        3、须树立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这是辅导员队伍获得持续从事这项事业的资格和能力的关键。辅导员队伍“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投入和加强建设,这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式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从年龄方面看,必须老中青三代结合,才能实现职业技能的传帮带和比赶超,逐步走向职业化。从学历学位方面看,应不同学历层次的按比例搭配,同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辅导员的学历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向专业化。从职称和学科结构看,应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审真正倾斜,科学确定工作成效和学术成果的达标比例,鼓励支持辅导员评聘高级职称;应侧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学科的人员进入这支队伍,并重点选择懂教育、有思想、心理康健、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辅导员队伍走向“三化”的关键和必然路径。辅导员队伍的“三化”着重取决于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蕴含了素质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越、职业理想的信念、价值追求的坚定等丰富的内涵和力量,因此而显得格外的重要,这也是这支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必然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可以托付终身的事业,更是一项内涵深厚、生命性强大的事业。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辅导员队伍的辛勤工作和倾力付出。在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注入生命性的饱满内涵,那么这支队伍将失去生命力和战斗力,也根本不可能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只有保持清醒的意识,既夯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更不忘其生命性的根本,才能让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三化”,成为一支党和人民可以为之信赖、为之骄傲的队伍。 

参考文献:
[1]刘艳,卫斌.成功学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年1期
[2]陈学明.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J].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
[3]谢琦.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12期
[4]申小蓉,张泽宝.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期
[5]任海涛,魏巍.试论如何引导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期学海网(www.xuehai.net)转贴于学海网(www.xuehai.net) https://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