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

日期: 2012-6-10 22:58:2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智江

摘要:文章点明了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内容,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及健全管理评估制度等多种措施,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改革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做支撑, 研究生在教育体系中是最高学历层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科学生涯的重要一站, 他们的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正是出新思想、新成果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与国家重大创新计划、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做出直接贡献的过程。学海网(www.xuehai.net)在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仅关系到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他们整个科学生涯和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今天的研究生,未来大都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或领军人物,并将始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 要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更重要的是普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视和加大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2.研究生教育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无论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从研究生教育的实现过程来看,科研能力培养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知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自身的这种动力结构决定了它能为知识创新提供最主要的原动力。从本源上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源与流的关系,即知识创新是源,技术创新是流。没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没有知识创新就没有技术创新。研究生教育为知识创新提供了直接动力,而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之本源,所以研究生教育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间接的原动力。如从研究生参加科研的实际情况看,很多项目是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的技术改造、开发或应用研究,这在理工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非常普遍,这样研究生教育就间接地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所以, 研究生教育不但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直接提供知识创新的动力,而且它还是技术创新的间接提供者, 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之一。
        3.研究生教育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力数量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再十分重要,而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高质量劳动力已经日益成为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力的第一决定因素。在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是持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国际竞争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建设的要求。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而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和造就这样的群体。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孱弱。根源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诸多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或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匹配,都会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目的,甚至出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1.价值取向的障碍:重“才”超过重“人”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成人成才。成人意味着将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丰满人性的智慧之人;成才意味着研究生具有某种或某些使用价值,能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由于“才”是“人”的“才”,所以,在两者的关系上,“人”是本,“才”是末;“人”是体,“才”是用,有“人”方有“才”;只有“人”正常了,“才”方可得以充分释放,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方可实现。但是,在今日研究生教育中,重“才”远远超过重“人”。书本知识、智力、理智构成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几乎是第一要义,研究生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转换成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智力虽属研究生个人并且只有经过研究生本人的努力方可得以培养,但也仅有工具的价值;由于过度重视了“才”——人的使用价值,致使智力超群、其创作不服务于任何有用目的的“天才”或多或少地成为无用之人而被排除。同时,过度重视理智的培养,亦会使研究生教育走向误区。因为理智虽然强而有力,却只是服务性的;它对方法和工具有敏锐的眼光,对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由于研究生是具有多种发展潜质与多重需要的人,而以书本知识、智力、理智为内容的研究生教育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人的“知性”,即仅仅侧重人的智能——使用价值方面,而且还是局部的。
        2.知识观的障碍:重视确定性知识超过重视不确定性知识
        确定性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已有事物与解决曾经面对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它可以被认为某种规则,能够以概括化与抽象定律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被言说、被记录、被教授、被学习。因此,这种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确定性。学习确定性知识最便捷、可靠的途径就是书本,它是维持社会稳定与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知识。不确定性知识有两类:实践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人在从事实践活动或应用确定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应用知识的知识,它是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或服务社会的能力。批判性知识是人通过有意识的反思活动,在不断摆脱控制自己枷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反省知识,也是一种能力——反省的能力。实践性知识与反省知识的共同特点是不确定,不能被公式化、被记录、被传授、被学习;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的结果积淀为确定性知识,而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本身却是不确定性知识。不确定性知识才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过度重视确定性知识而忽视或排斥了不确定性知识,使得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之后,竟然没有一个值得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这不仅制约了研究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抑制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3.方法论的障碍:重视维持性学习超过重视创新性学习
        维持性学习是通过学习获得原已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应付已知或重复发生的情况的一种手段。它提高学生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目的在于维持现有体制或已经建立的生活方式。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是使个人和社会做好准备,以便在行动上与新情况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手段。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是在两种不同知识观支配下的教育理念选择的结果。维持性学习的基本路径是:适应现状→确定性知识→书本→理解、掌握→维持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路径是:能力提高及带来变化→不确定性知识→问题→探索、发现→创新性学习。仅靠确定性知识和维持性学习,不足以应对变动不定的世界。创新性学习就是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它以问题为中心,指向学习者能力的提升,目的在于解决当前面对或即将出现的问题,作用在于引领社会按照人们追求的方向发展。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换,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4.师资方面的障碍:导师缺乏创新能力
        “创”就是要打破常规,“新”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东西。无“创”便不会有“新”,无“新”就不会有发展。创新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就无所谓“创”;不“创”出“新”的、具有理论或现实意义的东西,就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或墨守成规的承袭。因此,没有“创”就不会有“新”。然而,“创”与确定性知识、维持性学习之间存在着冲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研究生导师具有这种能力。然而,研究生导师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在:部分研究生导师的问题意识淡薄——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质疑精神欠缺——缺乏质疑、辩难的精神品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低下——反思、反省能力不足。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使得整个中国大学呈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
        5.评价机制的滞后:研究生创新能力缺乏的总根源
        评,是评判;价,是价值。 评价的基本含义是评定价值之高低,基本过程是评判、比较、审定。评价不仅对研究生本人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对研究生教育带有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如今,无论是考试还是量化考核,都是针对“数量”而非针对“价值”,是“评量”而非“评价”。因此,今日的评价机制不仅不支持而且成为抑制研究生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正是由于考试、量化考核导致了今日研究生教育中对“才”的重视超过对“人”的重视,对确定性知识的重视超过对不确定性知识的重视,对维持性学习的重视超过对创新性学习的重视,致使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受到抑制进而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由此,出现评价机制与整个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冲突。
        三、适合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式
        (1)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导师指导形式的多元化可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发展, 现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大多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和主、副导师制以及导师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体制。实行学分制, 并且对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以及讲课的内容进行了统一规定, 避免和本科教学内容重复和其他课程重复, 并新开了很多课程。课程设置不仅着重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而且考虑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使得教学的目标得到更明确,做到人才培养从重“才”过渡到重“人”。
        (2)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方法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育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课程要有利于人们形成宽广的知识结构。因此,对研究生教育来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不合适的。强调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思想应当成为教学思想发展的主流。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广泛、灵活的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与讲座等教学形式。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海网(www.xuehai.net)       2.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
        创新性人才需要有创新型的导师来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
        (1)严格执行导师遴选、聘任制度,确保导师水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导师遴选制度,认真审核导师的研究能力、学生能力和道德修养,改革传统和变相的导师“终身”制度,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岗位,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通过对新增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创造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知识和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单一的导师负责制过渡到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互相渗透、不断分化综合并以综合为主流的发展趋势中,很多创新性成果都产生于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点上。因此,采用导师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更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及晋升制度中往往过多强调教师的科研成绩,这使得许多导师都忙于各种科研课题的申报和评奖,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指导。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及晋升制度,将导师的教学质量、研究生指导情况等标准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以此评选优秀研究生导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是氛围的魅力所在。高校独特而优秀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为硕士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加强“硬环境”建设———改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环境。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创新培养必须具有完备的物质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图书资料、实验或教学设备、研究经费等。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地拓宽研究生培养经费来源,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有计划地更新硬件设备,可以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研究生科研网络、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重组,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2)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环境。高校应通过深入开展校风、学风、教风、管风建设,弘扬崇尚学术、大胆探索、敢于冒险、追求个性的创新精神来培育和提升具有创新理念的现代大学精神。在校园内倡导“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术文化氛围,体现大学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精神风貌,使广大师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文化熏陶和创新启迪,使大学真正成为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殿堂。
        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学术沙龙、讨论课和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要努力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学术融会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院系研究所之间、校际之间交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甚至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交流,使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不同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从而拓展视野,了解学术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4.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评估管理,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创新能力的形成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管理对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发展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央集权管理体系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单一的以政府行政评估为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且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1)加强高校内部对于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评估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评价作为一个经常性活动,各高校应定期进行自我评价。虽然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估机制,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生的质量管理包括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高校应切实做到在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管理制度,明确考核标准,加快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价体系的建设。
        (2)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开展的研究所教育评估工作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评价,评价活动有很多的行政功能,无法达到质量评估应有的社会效应。因此,有必要在内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反映社会多样需求的外部评估机构、中介机构。在评估的主体上,应从单一的政府一元主体向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3)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和评估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要使这项活动具有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既要有符合我国国情的质量保障实践为源泉,又要有相应的理论作基础。另外,评价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是提高评价专业化、使评价获得权威性和社会认可的重要保障,也是在评价工作中避免偏差,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有效保障。
        四、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将理论细化、量化、标准化,让研究生创新理论不在是空话、套话,而是形成一套可以操作,可以实施的具体方案,并将不断完善的理论应用到研究生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章晓莉.导师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2006, 26(5):74- 76.
[2]王志玲, 勾凌燕, 刘景东.导师在研究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4) : 262- 263.
[3]刘燕清, 陈德.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6) : 75- 76.
[4]罗英姿, 李占华. 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导师素质[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1) : 92- 93.
[5]王庆东, 韩立新, 王殿元. 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的几方面修养[J]. 辽宁教育研究, 2004, (3) : 54- 55.
[6]丁红瑞. 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探析及建议[J] . 职业空间, 2009, 5(2) : 83- 85
[7]李焕江. 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浅析[ J]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4(2) : 48- 50.
[8]石倩.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 山东师范大学,2009:39-42.学海网(www.xuehai.net)转贴于学海网(www.xuehai.net) https://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