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

日期: 2012-6-8 23:09:2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星山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开放型、探究型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节教材安排了两个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周围导体与绝缘体。(2)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知道电阻的物理意义,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学海网(www.xuehai.net)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区分导体和绝缘体。(2)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的条件。(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sp;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2)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
        1. 电阻的概念。2. 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四、教学难点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五、学法设想
        利用实验、生活感受、课件等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以学生探索知识、科学发展为主线逐步完成学习。
        六、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分析归纳—提出问题—合作设计—开展探究—交流反馈—学习应用—实验延伸
        七、教学媒体
        学生电源,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导线几根,废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
        八、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
        1.复习提问: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 播放课件:生活中用电的意外。 
        板书课题: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海网(www.xuehai.net)        1. 引导学生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 展示图片:①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②导体的原子结构图;③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表。
        (二)实验探究
        1. 通过图片和课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和假设。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3. 交流评估探究方案,归纳得出结论。
        (三)电阻
        1. 演示实验:将导线AB代替灯泡连入书中所示电路。2. 提出问题: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同样的电源,也就是说电压相同,那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呢?3.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电阻的概念并介绍电阻的单位。4. 展示几种常用的电阻器。
        学生活动设计
        1. 回答老师提问并完成探究实验。2. 观看视频,结合实际提出相关问题。3. 结合实验,讨论并描述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按照本节教材上的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一)导体和绝缘体
        1. 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2. 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3. 了解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际应用。4. 通过看图弄清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
        (二)实验探究
        1. 实验探究: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芯,按课本图连接好。2.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三)电阻
        1. 仔细观察比较实验结果。2. 积极思考,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观察实验,得出电阻的概念。4. 电阻单位的换算。画电阻器
        课堂小结:1. 导体和绝缘体;2.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
        设计作业(信息反馈)1. 课本58页交流讨论;课本59页观察与思考;课本61页练习题;
        2. 阅读课本61页阅读材料,拓展自已的知识面。
        课外延展
        1. 结合日常生活,介绍半导体的相关知识。2. 播放课件:半导体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自主获得新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形成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 学海网(www.xuehai.net)转贴于学海网(www.xuehai.net) https://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