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课程到课堂:教师教学力提升的若干思考——在区高中新课改第三次推进会上的讲话

从课程到课堂:教师教学力提升的若干思考——在区高中新课改第三次推进会上的讲话

日期: 2011-10-4 19:48:1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黄吉元

今天我们在朝阳中学再次召开我区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推进会。从开学到现在,我们以“主题推进、校际联动、特色聚焦、问题生成”的方式,连续在三所重点中学召开了一系列推进会,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狠抓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的态度。前两次我们分别从“课程内容与课堂执行”和“大力提升三力,有效突破课改瓶颈”两个方面,对我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度反思和实践,今天的主题是“回归课堂,大力提升教师教学力”,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家进一步抓住新课程改革的“牛鼻子”,让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真正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下面我代表区课改办,就“回归课堂,大力提升教师教学力”这一主题讲几点意见。
   一、抓认识提升,切实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本质
   建国以来,国家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八次。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改变,课标的修订,迫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随之而改变。从课程改革到课堂课改,这实际上是一个落实国家教育意志、转变教育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教育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志仍然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教学行为的定位不准,对课改的本质把握不明。
   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我们认为,课改的本质自然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改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与学的理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弄明白这个问题对于整体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认识非常重要。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对课堂教学改革持怀疑观望态度者大有人在。一些同志总是认为,多年的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得很好了,教学效果也不错,何必要改变呢?个别同志甚至认为,课堂改革是胡闹,谁改革,谁吃亏;个别同志不但不能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而且对热心课改的同志冷嘲热讽。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思想问题。对这些同志而言,观念不转变,课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旧教学方法的区别。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很难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主宰者,教与学的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周而复始,差生越来越多,教师越来越沉不住气。
   这样,我们就不能不研究一下教师的教书方式。这里有两种方式,试和大家讨论一下:
   一是因教施教。因教施教是指教师必须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能力特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因学施教。因学施教是指教师必须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的差异,灵活运用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使教学与学生的风格相匹配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因教施教和因学施教的结合,体现了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认识自身的特点,更要认识学生的特点,从而设计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教离不开学。我们常说,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差异,因学施教。
   新课程正是树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会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交往互动式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助合作;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意味着教师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从教学中的主宰者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引领者和促进者”。
   明白了这样的区别,有利于我们把握课改的本质。我们不但要转变观念,我们更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以求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抓流程再造、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这种结构和方式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有一定的可操作程序。
   我们要充分肯定模式在课改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等),重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破”比较容易,“立”有一定难度。“立”需要探索新路子,研究新方法。新路子、新方法还必须结合地域实际、学校实际。洋思的经验之所以被教育部认可,得益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强行推广;杜郎口的经验曾经被称作“杜郎口旋风”席卷全国,应该得益于“三三六”模式的强行推广。而且,他们的模式以“高效优质”为特点,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我觉得,离开了既定的模式,洋思、杜郎口都不会成为全国名校。
   今天,当我们面对课改,观念不清、方法不明、束手无策的时候,模式的规范与指导意义更为重大。结合我区课改实际,我建议试点学校必须首先选准自己的课改模式。因为,课堂教学改革就像是一个人进行书法训练,现在,只是处于“描红”阶段,只有按照一定的模式描画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逐步地“脱贴”,之后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选准自己的课改模式是搞好课改的关键一步,走妥这一步,才可以在今后的路程中走稳走好。
   课改初期,一定的模式可以“迫使”大家行动起来,这是教师从事课改的“被动时期”。依靠模式引导教师达到“自觉运用模式,从事高效课改”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措施。
   在课改起始阶段,模式的强迫性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战术意义。因为,课改的方法和策略来自于这样或那样的模式,备课、讲课等教学环节都是在既定模式下操作完成的。教师遵循一定的模式,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措施合理,方法得当,从而积累经验,日臻完善,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培养起自身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完成自身从传统型教师到课改型教师的嬗变。这就是战术,有了这样的战术,就有了颇有价值的战术意义。
   我们不但要认识模式在课改中的战术意义,更要认识模式在课改中的战略意义。这就是因“脱贴”而形成的自己的风格——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下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达到这样的境界,模式就成了铭记于心、灵活运用的东西了。
   因此,从被动运用模式,到灵活运用模式,这无疑是提高教师课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抓要素落实、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教师在教学中有三大作用,即“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是“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正确处理课改课堂中的“教与学”是我们必须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师的“教”是不容替代的。长期以来,在倡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课改课堂总有一种错误导向,似乎说到新课程、新课改,课堂教学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然后是廉价的表扬、肤浅的肯定与模糊的评价。这是对课改的误解,淡化或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新课程中的新课改并不是要教师淡出课程,而是要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条课改核心理念应该是始终如一的教学行为,但无论何时,教师在课堂上必要的讲解、分析、点拨、启发、评价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个三主方针同样适应于课改课堂。
   认真设计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们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同时要养成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设计问题的能力。结合我区课改实际,我有五点建议,希望大家采纳:
   第一、不要把所有问题全都交给学生自主讨论和交流;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彻;
   第三、充分备课,保证在课堂上正确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第四、结合学科实际,结合课时实际,创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第五、准确把握并使用教材。新课改的课堂,教师应该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学生的“学”是需要引导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追求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追求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既然是互动的,教与学就必须是相融而不能分离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学习要求,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指导”。
   我们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指导应该考虑这样三个要素:
   第一,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据教材,区分梯度;考虑学生,照顾多数;循序渐进,把握尺度。
   第二,应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力求多样化,避开单一化;力求灵活性,避开机械性;遵循一定模式,兼顾学科特点。
   第三,应重视课堂训练中的启发与拓展。让学生多做课时练习,在练习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启发引导学生自我纠错,自我总结;让学生多做发散性思维,在自由思维中寻找契机,诱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读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实际问题,实现高效拓展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我区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但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知道,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等虽然参观学习者多,但收到实效者少。这说明“打破旧模式,确立新方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结合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我们真诚希望,我们的教师在开始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先认真学习新课程、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精神,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新的理念,认清课改方向,探索课改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追求教学效益,为我区的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