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综述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综述

日期: 2011-9-28 21:20:0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论文论述了太阳能利用技术,重点讨论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综合介绍了三种聚光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比较。在阐述各种发电技术的理论与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前景做了探讨。
   关键字:太阳能热发电,塔式热发电,碟式热发电,槽式热发电
   一、概况
   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制约社会的发展。各国竞相开展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太阳能的应用研究最为广泛。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太阳能热发电不仅可以发出电力,还可以同时实现供热、制冷,构成热、电、冷联产。
   太阳能发电种类很多,目前,较为成熟的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热发电系统由集热系统、热传输系统、蓄热贮能系统、热机、发电机等组成。集热系统聚集太阳能后,经过热传输系统将聚集的太阳热能,传给热机,由热机产生动力,带动发电机来发电,整个系统的热源来自于太阳能,所以称之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按聚光形式不同,太阳能热发电可分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
   能源的相对短缺及其在能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低效率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正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就全国而言,急需发展低成本的、方便的新来利用新能源,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太阳能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己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我国更应该大力推行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以便节约化石燃料,节约电力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北纬阳光充沛的亚热带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量都比较大,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a)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准煤,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日照在5×106kJ/(m2a)以上。在有些地区(如西北地区、西藏地区)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如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对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太阳能热发电介绍
   2.1、塔式热发电系统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是利用定日镜跟踪太阳,并将太阳光聚焦在中心接收塔的接收器上,在接收器上将聚焦的辐射能转变为热能,加热工质,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定日镜由微机控制跟踪太阳,实现最佳聚焦。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聚光比可达300-1500,运行温度可达1500℃。经定日镜反射的太阳能聚集到塔顶的吸热器上,加热吸热器中的传热工质;蒸汽产生装置所产生的过热蒸汽进入动力子系统后实现热功转换,完成电能输出。该系统主要由聚光集热子系统、蓄热子系统和动力子系统3部分组成,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的设计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提出的。世界上第一座并网运行的塔式太阳能热电站是在1981年由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意大利联合建造的。该系统安装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采用了182个聚光镜,镜场总面积为620m2,采用了由硝酸盐组成的蓄热器。其额定功率为1MW,蒸汽温度为512℃,热功率为4.8MW。第一个10MW的塔式太阳能热电站于198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建成,该装置称为太阳1号,它总共占地291000 m2,中央接收器位于90.8m高的塔顶,产生518℃的高温蒸汽。每块定日镜都安装在台梁上,通过小功率电动机和齿轮箱可改变定日镜的方位,进行双轴跟踪,电动机接收来自中央控制计算机的信号,使定日镜随时跟踪太阳,并将阳光反射聚集到塔顶的接收器上。
   太阳1号的最大峰值输出为11700kW,年平均效率低于6%,未达到8.2%的原设计要求。效率低的原因是:电站自身用电量太大;电站的装机容量小,不可能采用更有效的再热式蒸汽轮机,原设计过高地估计了实际的有效日照量,也没有考虑到镜面清洁问题。太阳1号后来被改造为太阳2号电站。太阳2号电站的参数如下:192块定日镜,熔盐蓄热系统,300英尺的中央吸热器,耗资4000万美元,并网试验运行到1998年。熔盐由60%硝酸钠和40%的硝酸钾组成,700℃时熔融,接近1000℃时成为液态。目前太阳2号正在改进为太阳3号,增加了定日镜数和熔盐接收器,目的是能够实现24h连续运行。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日镜。定日镜是塔式系统中投资最大的部件.它不仅数量多,占地面积也很大。美国太阳2号电站的定日镜建造费用占整个电站的造价的50%以上。因此降低定日镜的造价对整个电站工程投资至关重要。现在国际上在其光学性能,结构和造价方面投入重要力量研究。美国先进的定日镜单块面积已达到150m2;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的定日镜为170m2;德国Steimuller的定日镜150m2。中国科技大学陈天应教授发明了“陈式曲面镜”,其表面是高次曲面,能有效地消除太阳光斑的像差,比传统几何镜面的聚光倍数大幅提高,但其加工技术和成本较高,大型化难度较大。此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皇明太阳能公司等单位合作,通过采用复合蜂窝技术,研制出了超轻型结构的反射面,解决了使用平面玻璃制作曲面镜的问题。
   (2)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使得定日镜实现不同时刻的太阳直接辐射全部反射到同一个位置。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开环”方式,从太阳1号到2005年的PS10均采用了这种控制方式。而以程序控制为主的,采用传感器的瞬时测量值作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近年来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春辉公司研制的定日镜采用程序定位与传感器校正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无积累误差的准确定位,并在我国首座70k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达到比较好的定位效果。另外,近年来Abraham Kribus等人提出了采用图像方法处理来实现定日镜跟踪定位的方。
   (3) 接收器.接收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工作流体的热能。其设计主要取决于流体的工作温度和压力范围、辐射通量。目前接收器主要有外露式和空腔式两种.空腔式接收器的工作原理是众多捧管束围成具有一定开口尺寸的空腔,阳光从空腔开口入射到空腔内部管壁上,在空腔内部进行换热。这种空腔型接收器的热损失可以降至最小,适合于采用现代高参数的汽轮机发电循环。外部受光型接收器的工作原理是众多排管束围成一定直径的圆筒,受热表面直接暴露在外,阳光入射到外表面上进行换热。和空腔型进行比较,其热损失要大些。但这种结构形式的接收器可以更容易接收镜边缘上定日镜的反射辐射,因此它更适合于大型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早期的高压接受器样机的功率为10kw,直径130m,运行温度最高可达到1000℃。最新设计的高压接受器直径达到320m,试验运行温度最低可达700℃.西班牙的PSA公司从2003年开始试验总功率为400kw的高压接受器。德国西班牙合作项目Phoebus采用的是空腔式接收器.其中的吸热材料为金属丝网、泡沫陶瓷等.以色列魏兹曼科研所的研究人员研究成功发明的一种空腔式陶瓷压力接受器,它让会聚的阳光穿过石英窗照射到周围有空气流动的陶瓷针上,陶瓷针阵列吸收阳光并把热量传给空气。由于陶瓷针表面积很大,因此它向周围空气传热的效率也很高。装有内反射镜的漏斗型装置把阳光会聚导入,使得能量密度达到10MW/m2,陶瓷针吸收阳光后温度能达到1800℃。
   (4) 蓄热材料: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采用熔盐作为传热介质和显热蓄热材料,这是由于塔式系统的管网绝大多数是竖直布置,管内的传热介质容易捧出,且其工作温度比槽式系统高,解决防冻问题不大,几乎是塔式系统的唯一选择。Sandia国家实验室的James等人设计了一种液一固联合蓄热系统,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结果和经济性都很令人振奋。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相比,其集热温度更高,易生产高参数蒸汽,因此,热动装置的效率相应提高。目前,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主要障碍是当定日镜场的集热功率增大时,即单塔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大型化后,定日镜场的集热效率随之降低。目前,Solar One是较为成功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容量为10 MW,定日镜场的年均集热效率为58.1%。针对上述问题,国外学者提出多塔的定日镜场形式,我国的金红光研究员提出了槽塔结合的双级蓄热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这些研究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新方向。
   2.2 碟式热发电系统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太阳能热发电中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它借助于双轴跟踪,抛物型碟式镜面将接收的太阳能集中在其焦点的接收器上。接收器吸收这部分辐射能并将其转换成热能。在接收器上安装热电转换装置,比如斯特林发动机或朗肯循环热机等,从而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前苏联)等国对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其部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聚光镜及跟踪控制系统。碟式聚光镜可分为玻璃片式、整体抛物茄式和张角膜式3类。美国的SAIC/STM25kw的聚光镜面由16块直径3m张膜圆盘组成:玻璃片式最早由JPL、Advanco corp.等单位开发:张膜式结构由SBP、Solar Kinetic,Inc.开发。反光材料有铝膜、银膜及薄银玻璃等。目前,美国Sunlab、DOE、SAIC等正在开发一种极具前景的超薄银玻璃反光镜,这种镜面能最大限度地反射阳光,提高镜面的反射效率。中国科技大学陈天应教授发明了“陈式曲面镜”由于聚光效果好,聚光倍数高,很适合碟式聚光镜。跟踪控制系统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开式”系统.而闭式系统由于系统累计误差的原因,目前还处于研制阶段;但闭式系统是跟踪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2)接收器。碟式系统接收器是碟式系统的核心。由于碟式太阳能热发电聚光比很高,一般在500~6000之间,因而到达单位面积接收器上的能量很高。另外由于接收器内冷热流体分布不均匀,易产生“热点”损坏接收器,因此一般碟式系统采用熟管腔式混合接收器。美国SNL正在开发一种热管式集热器,它能将集热效率提高10%以上。DLR正在发展高频等离子体喷射吸液芯结构的技术,由于提高热管的传热效率。现在已经成功研制了用于10kw系统的热管集热器。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建立了一个“Big Dish”单元,目的是进行高温集热器、燃气轮机试验。
   (3)热机。礤式热电系统中的热机可以是斯特林发动机、低沸点工质汽轮机或燃气轮机。目前用得最多,研究最热的是斯特林发动机。碟式斯特林技术的研究向着提高寿命和提高系统可靠性方向发展。重点在于发展10~50kw的斯特林热机。美国的科学应用国际公司已经制成了25kw的斯特林系统的样机,用于作进一步测试.2004年,美国SES公司在Sandia实验室建造出5套25kW碟式斯特林系统;由德国研发的6套9~10kw斯特林系统在西班牙PSA获得示范,累计运行达到3万多小时。
   单个碟式斯特林发电装置的容量范围在5-50kW之间。用氦气或氢气作工质,工作温度达800℃,斯特林发动机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碟式系统可以是单独的装置,也可以是由碟群构成以输出大容量电力。最早建造碟式太阳热发电实验装置的是美国Advanco公司和McDonnell Douglas公司。由于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聚光比可达到3 000以上,一方面使得接收器的吸热面积可以很小,从而达到较小的能量损失,另一方面可使接收器的接收温度达800℃以上。因此,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的效率非常高,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9.4%。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单机容量较小,一般在5~25 kW之间。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具有寿命长、效率高、灵活性强等特点,可以单台供电,也可以多套并联使用,非常适合边远山区发电。整个系统包括:聚光集热子系统、发电子系统、蓄热子系统。
   国际上,有关采用温差半导体、热离子、热光伏以及用碱金属热电直接转换器(AMTEC)构成碟式或槽式太阳热直接发电的设想和原理实验报告在发表,但最终未实用化,都处于研究阶段。
   2.3、槽式热发电系统
   槽式太阳能发电装置是一种借助槽形抛物面反射镜将太阳光聚焦反射到集热管上,然后通过管内热载体将热量带走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的清洁能源利用装置。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John Ericsson采用槽形抛物面太阳能集热装置驱动了一台热风机;1907,德国人Wlhelm Meier和Adolf Remshardt申报了一项用槽式抛物面太阳能集热装置生产蒸汽的专利;1912年Shumann和Boys在该专利基础上设计了一台用槽形抛物面太阳能集热装置生产的蒸汽驱动45kW的蒸汽马达泵;槽式集热器的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停止了研究,但是1977年的石油危机,重新燃起了人们对槽式集热器的热情。美国能源部和联邦德国研究和技术部都在资助着槽式抛物面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建成了一台37KW千瓦的抛物柱面聚焦的太阳能热动力水泵[4]。国际能源机构(IEA)的9个成员国共同参与了一项总功率为500kW示范试验,该示范项目于1981年投入运营;Acurex公司的10000m2系统也于1977—1982年间在美国的一台示范装置上装机使用。由于成本投资过于高昂的原因,这些试验都未最终商业化运行。
   直到1985年,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组成的LUZ国际公司在美国南加州建造了第一座商业化槽式太阳能电站,槽式太阳能发电技术才真正进入了商业运营阶段,之后至1991年一共建造了9个柱形抛物槽镜分散聚光系统的太阳能热发电电站,总的装机容量为353.8MW,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效最高的太阳能发电工程。其中8号电站的循环效率为38.4%,年平均太阳能热电转换效率为14%,电站初始投资2650美元/kW,发电成本8美分/kWh[5]。1991年LUZ公司宣告破产,使得槽式太阳能发电技术在一段时间内被冷落。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新一轮的能源危机的到来,槽式太阳能技术又重新受到了重视,以色列、德国、美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公司纷纷提出自己的计划,美国计划在内华达州建造两座80MW槽式太阳能热电站,两座100MW太阳能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电站。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分别建造135MW和18MW太阳能热发电站各一座[6]。
   目前欧洲正在通过其DISS项目大力发展一种成本更低的新的太阳能槽式热发电技术DSG(直接蒸汽产生技术),该技术主要就是通过槽式集热器直接加热集热管内的水为蒸汽,通过一个气液分离器将蒸汽直接通到蒸汽轮机用于发电。该技术由于省略了传统技术中的换热器,所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产生蒸汽不够稳定,太阳辐照的变化直接影响蒸汽的参数,对于匹配的发电机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DSG技术在集热管中直接产生蒸汽,使得集热管内有一段区域处于汽液两相流区,流型的变化将会导致集热管沿周向温度分布不均,可能会引起集热管的变形,继而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7]。直接产生蒸汽相对与传统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相比,会造成管路中压力较大,对系统的管路提出了要求。
   对于槽式太阳能技术我国开始的较早,但是发展缓慢。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方面,曾做过单元性实验研究。2006年国家863计划设立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项目,由中科院电工所承担,建立在北京延庆,同时建立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系统和实验平台。河海大学新材料新能源研究开发院正着手开展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K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试验装置,已成功发电。华电工程公司目前也正在着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W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已经于2009年底建成太阳能蒸气发生系统[8,9]。准备开始建设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有:中德合资内蒙古施德普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准备投资16亿元人民币开发槽式太阳能项目;北京康拓科技开发公司依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研制开发新型太阳能集热产品,应用于发电及供暖领域,其中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列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重点项目,并且获得了国家“863”和国防科工委研发经费支持。该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10亿元,将在内蒙达旗展旦召苏木境内建设,装机总容量550兆瓦,建设周期5年;上海工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开发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在杭州建设槽式太阳能发电示范电站。可以看出,我国槽式太阳能技术的发展都是在最近5年才开始蓬勃发展,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把新能源放到了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目前新能源已经被确立为新兴战略性行业。
   表1 三种热发电系统比较
   项别 槽式系统 碟式系统 塔式系统
   规模 30 MW~320 MW 5kW~25kW 10 MW~20 MW
   运行温度/℃ 390/734 750/1382 565/1049
   年容量因子 23%~50% 25% 20%~77%
   峰值效率 20% 24% 23%
   年净效率 11%~16% 12%~25% 7%~20%
   商业化情况 可商业化 试验模型 示范
   技术开发风险 低 高 中
   可否储能 有限制 蓄电池 可以
   互补系统设计 是 是 是
   成本:美元/m2 630~275 3100~320 475~200
   美元/W 4.0~2.7 12.6~1.3 4.4~2.5
   美元/峰瓦 4.0~1.3 12.6一1.1 2.4~0.9
   表1是对三种热发电系统进行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塔式效率高,槽式成本低,碟式单机可标准化生产。3种方式各自优势明显.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塔式一次性投入大,槽式相对塔式和碟式效率较低,碟式单机规模很难做大。目前来说,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示范阶段;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处于准商业化阶段;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最成熟的商业化技术。
   三、太阳能热发电发展障碍与展望
   太阳能热发电在商业上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根本原因是目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电成本高,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2~3倍。造成太阳能热发电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太阳能能流密度低,需要大面积的光学反射装置和昂贵的接收装置,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热能这一过程的投资成本占整个电站投资的一半以上,目前这些转换装置还没有大规模生产,制造和安装成本较高,增加了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和经济风险;第二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低,年太阳能净发电效率不超过15%,在相同的装机容量下,较低的发电效率需要更多的聚光集热装置,增加了投资成本,并且目前还缺乏这类电站的运行经验,整个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成本高;第三由于太阳能供应不连续、不稳定,需要在系统中增加蓄热装置,大容量的电站需要庞大的蓄热装置和管路系统,造成整个电站系统结构复杂,增加了成本。就目前而言,太阳能复合循环电站投资成本为1000~3000美元/kW,太阳能热发电电站(SEGS)平均投资成本3500美元/kw,而天然气电站投资成本却为500美元/kW,由此可见,太阳能热发电投资成本是天然气电站投资成本的7倍。只有在燃料价格和常规电站投资成本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条件下,太阳能热发电才能具有一定的经济优越性[12]。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系统中关键部件的性能,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热发电的投资成本,快速进入商业化;其次,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对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实现高效的热功转化,仅要实现太阳能热的梯级利用,而且要集成新型的太阳能热化学系统,突破常规系统中太阳能发电效率低的限制。第三,将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和化石燃料互补,借助太阳能的利用来减少化石燃料热力发电系统中的燃料消耗量,同时也可以省略了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储热装置,从而降低太阳能热发电的一次投资成本和发电成本。
   总之,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方向应为低成本、高效的系统发展,不断提高系统中关键部件的性能,将太阳能与常规的能源系统进行合理的互补,实现系统的有机集成,通过热化学反应过程实现太阳能向燃料的化学能转化,然后通过高效的热功转化装置发电,实现太阳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进而加快太阳能热发电的商业化发展。
   四、结束语
   在此非常感谢国海老师,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了解了新能源的发展及利用技术,我国的各种新能源利用率还非常低,所以为了能远远不断地利用能源创建更美好的社会,我们电气专业的学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在能源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全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J】.地球科学发展.2000.15
   [2] 宿建峰,李和平.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J].华电技术,2009.4
   [3].钱峰.太阳能热发电的研究[M].东南大学.2007.6
   [4].王军,张文进,刘晓辉.聚光类太阳能热发电概述[J].太阳能,2006.第一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