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法探讨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法探讨

日期: 2011-2-22 20:44:3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范绍昌

摘 要 :本文针对职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和“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案例驱动 问题驱动 兴趣驱动 自主性学习
  
   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是:
   第一,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专业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此外,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职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从初中升入职中,习惯了初中的灌输式教育,对职中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
   第二,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系统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
   《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教学体系进行拓展,增开设了实用性、专业性更强,具有较宽应用领域的第二层次课程,包括“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简单数据库及Access 2003”、“网页制作与FrontPage 2003”等三门子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或就业意向自主选修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而不采用配套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很难适应该课程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学时少的特点,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选用经典教材,对课程中各部分内容逐一详细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都逐条命令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或习惯初中教学方法的学生,能使他们学会单一软件的使用,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太罗嗦、吃不饱,甚至因此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将本课程的计算机导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都是本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突出计算机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我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确保教学效果。
   我始终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上已有的、学生自学即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而对书上没有的、又非常实用的知识或技巧则通过实例演示说明。
   (一)、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讲授新的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
   1、“汉字处理及Word”教学
   Word 2000是一个最常用、也似乎是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如目录的制作、样式和模板的制作及使用等操作,“分页符”和“分节符”的使用等。甚至“回车符”也有很多人不能正确使用,而导致操作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我首先用一篇学生的作业为例。
   在此作业中,为了能使“摘要”后的“目录”另起一页,学生使用了多个“回车符”,这是很多人都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问题,我强调“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特别强调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也是“字符”,而不是用来另页的。此问题若与“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中的ASCII码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大家易出现的问题,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若再由“样式”又讲到“模板”,进一步扩展后,还可联系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概念。
   此文章中的“目录”不是一个会随论文内容的修改而改变的“目录域”,而是很费时费力地制作出的“常量”目录,教学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用插入目录命令插入“目录域”,并讲到“域”的概念,还可联系到程序设计中的“程序”及“函数”的概念等等。
   2、“电子表格及Excel”教学
   同样,我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
   把Excel 2000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 2000中的“表格”进行比较,强调“单元格”与程序设计语言中“变量”的相似点,并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
   通过“结论”列的填写“=IF(G2﹤60,“不及格”,IF(G2﹥85,“优秀”,“及格”))”,让学生了解函数及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条件分支结构及嵌套概念。
   通过“名次”列的填写,引出“排序”概念,并指出“排序”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引出了Excel 2000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还可进一步简单介绍 “关系即二维表”及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并说明Excel 2000虽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再进一步引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 2000。同一个“名次”列,又可用函数的方法填充“=RANK(G2,$G$2:$G$5)”,从而自然地引出学生不易理解的单元格地址引用中的“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及“混合引用”的概念。
   实践证明: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感到这门课程讲授了许多他们过去不了解或没有正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因为案例教学的优势,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
   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
   另一种形式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 2000”后,我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如:
   “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机器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呢?”,“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等等。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
   对第二层次课程的考核,我采取大作业的方式取代了统一考试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受传统考试的束缚。学生通过完成大作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到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还要应用到课堂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效果表明,对第二层次课程采取“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学生所交的大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充分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创意,通过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例如,“网页制作与FrontPage 2000”的大作业结合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综合了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在Intertnet中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上传/下载文件等知识。许多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所设计和制作的网站别具一格,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见,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和“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较好地兼顾到不同起点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使本课程的计算机导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何文生、吴清萍、李崇泰.计算机应用基础[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
   [2] 杨振山,龚沛曾.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2000 + Office 2000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