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敦煌变文看中近古汉语词缀的新变化

从敦煌变文看中近古汉语词缀的新变化

日期: 2011-2-21 20:15:3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明娥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变文中的词缀作了全面透视,初步揭示了某些词缀的运动轨迹,并指明汉语词缀的发展是汉语双音化的一个内在推动力。
   [关 键 词]敦煌变文;词缀;中近古汉语
   [作者简介] 陈明娥,1974年生,山东安邱人,汉语言文字学2000级博士生。
   与印欧语相比,汉语的词缀不典型,附加造词(词根加词缀)也不是汉语造词法的主流;然而从先秦到现代,附加式复音词的总量却一直呈上升趋势,语言运用的现实本身就证明了词缀的存在价值。在汉语发展史上,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汉语双音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纵观附加式构词法的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词缀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词缀在这种历时变化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为敦煌变文正处在由中古向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且变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和口语化特征,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变文词缀的特点和历时演变情况,最大限度地展现中近古汉语词缀发展的新趋向。
   一、 敦煌变文词缀的共时分析
   敦煌变文的词缀非常丰富,词缀的个体数量多,构词能力也较强。据我们统计,敦煌变文共出现28个词缀,由它们构成了290个附加式复音词。其中前缀9个,总共构词78个;后缀19个,总共构词212个。下面我们对这些词缀的运用情况分类进行描写(见下表):
   词缀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副词 代词 连词 数词 量词
   前缀 后缀 前缀 后缀 前缀 后缀 后缀 前缀 后缀 后缀 前缀 后缀
   例子 阿老 子头 可相 然地 祗打 其当 然来 阿是 家生 然自 第 子
   词缀个数 3 6 3 9 4 6 10 2 4 4 1 1
   构词个数 21 82 14 52 26 25 34 11 10 8 6 1
   构词总数 103 66 51 34 21 8 6 1
   所占比例 35.52 22.76 17.59 11.72 7.24 2.76 2.07 0.34
   (注:其中"所占比例"指每类词缀的构词总数占变文全部附加式复音词的百分比)
   1、 名词性词缀
   首先,变文中的名词性词缀在总体数量上有所增加,共出现9个,包括3个前缀,6个后缀;其次,唐以前的名词性词缀大多只能附着在人名、地名等一些专有名词前后,而变文的附加式名词中,不仅有专有名词,还出现了许多普通名词、称谓名词、时间名词以及方位名词。在变文的各类词缀中,名词性词缀的能产性最高,由它们构成的附加式名词总计103个,约占总数的35.52%。
   1.1 名词性前缀
   变文中的名词性前缀有"阿"、"老"、"是"三个。
   以"阿"构成的附加式名词共有12个,其中9个是称谓名词,3个普通名词。如:
   (1)阿耶取一个继阿孃来,我子心里何似?(《舜子变》200)(2)
   (2)日晚且须归去,阿婆屋里干嗔。(《解座文汇抄》1171)
   (3)所有庄田不将货,弃背今辰事阿郎。(《董永变文》174)
   (4)阿过多时业不离,怨家恶业镇相随。(过错。《譬喻经变文》1077)
   前缀"老"是唐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名词前缀,变文中以它构成的附加式复音名词共有7个,其用法已经日趋成熟。如:
   (5)如此配当,终不道著老师闍梨。(《不知名变文》1131)
   (6)鸅鶝亦曾作老鼠,身上无毛生肉羽。(《百鸟名》1207)
   "是"是唐以后才出现的新词缀,它可以粘附在一些普通名词之前作词缀。如:
   (7)衾虎亦(一)见,当时便问:"是公甚人?"(《韩擒虎话本》304)
   (8)此言并是实,天下亦知闻。是君不信语,乞问读书人。(《燕子赋》413)
   1.2 名词性后缀
   变文中的名词性后缀有"子"、"头"、"家"、"儿"、"来"、"者"六个。
   "子"是变文中最主要的名词后缀,由它构成的附加式普通名词和称谓名词共有38个。如:
   (9)有一和尚,号曰旃檀;有一弟子,名曰惠远。(《庐山远公话》252)
   (10)道士把酒盏饮,帖在瓮子上,其瓮子便变作一个道士。(《叶净能诗》336)
   (11)老母妻子一时诛,旷古已来无此事。(《李陵变文》133)
   (12)高声唤言象儿:"与阿耶三条荆杖来,与打杀前家歌(哥)子!"(《舜子变》201)
   "头"是六朝以来才由实词渐渐虚化而成的新后缀,它在变文中的用法得到了很大发展,由它所构成的附加式名词共20个,大部分是普通名词,也有少数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和处所名词。如:
   (13)雀儿语燕子:"恩泽莫大言。高声定无理,不假嘴头喧。……"(《燕子赋》413)
   (14)夜头早去阿郎嗔,日午斋时娘子打。(《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682)
   (15)门司入报:"外头有一僧,善有妙术,口称医疗,不感(敢)不报。"(《韩擒虎话本》298)
   (16)洗面河头因担水,梳头坡下拾柴回。(《不知名变文》1134)
   另外,变文中的"头"还可以附着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后缀式复音名词。如:
   (17)虽自官家明有宣头,不得隐藏师僧,且在某乙衙府回避。(谕旨。《韩擒虎话本》298)
   (18)雀儿被额,更害气贲,把得问头,特地更闷。(问题。《燕子赋》378)
   "家"可以附着在普通名词之后作词缀,变文中由它构成的附加式名词有9个。如:
   (19)卢绾报哀已了,却共王陵到于汉界,门家奏言:"王陵救母却回。"(《汉将王陵变》71)
   (20)观家奴婢,往往潜看,不见庖厨,亦无餐啜之处。(道观。《叶净能诗》335)
   (21)茶为(谓)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猩猩鸟,为酒丧其身。"(《茶酒论•并序》424)
   六朝以来,"来"就可以广泛地粘着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构成一批附加式时间名词如"夜来"、"古来"、"近来"、"比来"、"小来"等,变文中也不乏其例:
   (22)比来丑陋前生种,今日端严遇释迦。(《金刚丑女因缘》1107)
   (23)夜来三更奉天符牒下,将军合作阴司之主。(《韩擒虎话本》304)
   "儿"和"者"都是唐以前就广泛使用的旧词缀,变文中由它们作后缀构成的附加式复音名词如"孩儿"、"女儿"、"婴儿"、"健儿"、"童儿"、"作者"、"长者"等几乎全是前代已出现过的旧词。
   2、 动词性词缀
   变文中的动词性词缀共有10个,包括4个前缀,6个后缀。这一数量与前代相比,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除"相"(前缀)、"当"(后缀)等个别词缀以外,其余的动词词缀绝大多数是中古以来才开始出现的,有些甚至是变文中独有的新词缀。因此,相对于名词性词缀来说,动词词缀的构词能力较弱,由它们所构成的附加式复音动词的数量也相对较少。
   2.1 动词性前缀
   变文中的动词性前缀有"相"、"祗"、"为"、"打"四个。
   "相"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旧词缀,由它构成的附加式复音动词如"相随"、"相逐"、"相看"、"相顾"、"相却"等共有8个。如:
   (24)乃唤言:"执钩乘船之仕(士)!暂屈就岸相看,勿辞之劳,幸愿存情相顾。"(《伍子胥变文》7)
   (25)太子不忿此事,乘马出城,躬亲自观。与须达相随,直至园所。(《降魔变文》556)
   "祗"的本来意义是"敬",它在变文中的构词能力很强,能广泛地与各种动词结合,词汇意义已完全虚化,是新词缀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一个。由它构成的附加式复音动词高达12个,如"祗候"、"祗应"、"祗备"、"祗敌"、"祗准"、"祗受"等。
   (26)白庄曰:"前头事须好好祗对,远公勿令厥错。"(《庐山远公话》258)
   (27)衾虎处分五道将军:"速去阴司点检鬼神,后弟三日祗候。"(《韩擒虎话本》304)
   唐代初期,"为"可以附着在"看"、"言"、"报"、"问"等动词的前面,词汇意义虚化,成为一个只参与语法构词的新词缀。如:
   (28)为报北军不用趁,今夜须知汉将名。传语江东项羽道:我是王陵及灌婴。(《汉将王陵变》68)
   (29)(其母)唤言秋胡:"我念子不以(已),为言作隔生,何其(期)面叙!"(《秋胡变文》235)
   唐代以来,"打"的构词能力日益增强,搭配范围逐渐扩大,从而出现了一大批由它构成的复音词。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打"的具体意义变得越来越概括,越来越模糊,以致于完全消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动词前缀。在变文中,"打"的这种词缀化倾向已经初露端倪。
   (30)雀儿打硬,犹自[落]谎漫语:"男儿丈夫,事有错误。……"(《燕子赋》378)
   (31)虽然打强且祗敌,终竟悬知自须倒。(《降魔变文》566)
   2.2 动词性后缀
   变文中的动词性后缀有"当"、"其"、"地"、"自"、"似"、"乎"六个。
   "当"是魏晋以来就有的旧词缀,变文中的使用比较活跃,由它构成的附加式动词有"般当"、"排当"、"配当"、"问当"、"勾当"、"记当"等9个。
   (32)善庆闻之,切须记当。(《庐山远公话》265)
   (33)维摩卧疾于方丈,佛敕文殊专问当。(《维摩诘经讲经文(七)》916)
   "其"是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动词词缀,它一般附着动词之后,词汇意义已完全消失。如:
   (34)灌婴谓王陵曰:"请大夫说其此计。"(《汉将王陵变》68)
   (35)魔王有其三女,忽见父王不乐,遂即向前启白大王。(《破魔变》534)
   "地"也是唐代以来才由实词渐渐演变而来的新词缀,它主要附着在动词之后,是一种静止态的形式标志,如"卧地"、"立地"、"树地"、"座地"等。
   (36)瞽叟入到宅门,直到自家房[ ]。[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201)
   (37)二将勒在帐西角头立地。(《汉将王陵变》67)
   "自"(取自)、"似"(逞似)、"乎"(及乎)是变文中才出现的动词后缀,构词能力很弱,但在整个汉语发展史上,它们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共时平面上看,"自"是典型的副词词缀,"乎"可用作形容词词缀;从历时平面上看,唐以后的文献中仍能发现它们用作后缀的例子。
   3、 形容词性词缀
   变文中的形容词性前缀有"可"、"相"、"祗"3个,后缀有"然"、"子"、"地"、"生"、"当"、"尔"、"乎"、"个"、"头"9个。相对来说,变文中的形容词性词缀已不象先秦那样繁多而活跃了,除了前缀"可",后缀"然"之外,其余形容词词缀的构词能力都不强。12个词缀总共构成了66个附加式形容词,而其中以"然"、"可"作词缀构成的形容词就有51个,几乎占了总数的80%。
   "可"是汉代就已出现的形容词前缀,它大多附着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前构成附加式形容词,如"可悲"、"可怜"、"可畏"、"可憎"、"可爱"等:
   (38)太子闻死转愁眉,再三怨恨实可悲。(《八相变》512)
   (39)六师忿怒在王前,化出水牛甚可怜。直入场中惊四众,磨角掘地喊连天。(《破魔变文》564)
   "然"是自先秦以来就一直普遍使用的、生命力旺盛的形容词后缀,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变文中大约有25%的后缀式复音词是由它构成的,其中仅形容词就有42个。"然"大多附着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一种状态,如"纷然"、"飒然"、"赫然"、"坦然"、"显然"、"炳然"、"肃然"等。
   (40)朱解当时心大怪,愕然直得失精神。(《捉季布传文》96)
   (41)行至寺东门外,见一僧人于禅庵之内,安然而坐。(《庐山远公话》255)
   其余的形容词词缀,能产性都不高:如前缀"相"可构成"相同"、"相亚"、"相当"3个形容词;"祗"可构成"祗恭"、"祗敬"2个附加词。值得注意的是,形容词后缀除"尔"(卓尔)、"乎"(急乎)、"当"(深当)外,其余的都是变文中新出现的。如"子"本是一个典型的名词后缀,而变文中它也可以附着在表示少量的形容词"小"、"少"的后面,参与语法构词;"头"最初也是名词词缀,变文中却也用作形容词后缀;再如"地"、"生"、"个"等都是新兴的形容词后缀。
   (42)傥若欺谩小子事,当时迍厄便施行。(一点儿。《维摩诘经讲经文》831)
   (43)远道冥冥断寂寥,儿家不惯长头别。(长,长久。《伍子胥变文》6)
   (44)和尚猥地夸谈,千般伎术;人前对验,一事无能。(暗地。《降魔变文》566)
   (45)整肃威仪,指挥徒众,毗耶城里人皆见,尽道神通大煞生。(极大。《维摩诘经讲经文》917)
   (46)"早个缘甚不应?""恐畏狱主更将别处受苦,所以不敢应狱主。"(早先。《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1033)
   4、 代词性词缀
   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很难发现用作代词词缀的例子。而变文中却出现了前缀"阿"、"是",后缀"生"、"子"、"家"、"等"6个代词性词缀,这首先在数量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且,这些代词词缀的搭配范围较广,能分别附着在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前后,构成了一批新的附加式代词。
   "阿"是变文中最典型的代词词缀,它主要附着在疑问代词"那"(哪)、"没"(什么)、"那里"(哪里)、"那个"(哪个)、"谁"等的前面,也可附着在人称代词"你"、"奴"(自称)之前作词缀,意义虚化。如:
   (47)五千步卒逢狂虏,此苦从来阿那经?(《李陵变文》133)
   (48)更被枷禁不休,于身有阿没好处?(《燕子赋》378)
   (49)茶为(谓)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茶酒论》424)
   "是"主要附于人称代词之前参与语法构词,如"是我"、"是你"、"是他"。
   (50)问远公曰:"是你寺中有甚钱帛衣物,速须般运出来!"(《庐山远公话》255)
   (51)相公曰:"是他道安是国内高僧,汝须子细思量。"(《庐山远公话》263)
   变文中的"家"除了附着在名词之后作词缀外,还可以附着在"我"、"他"、"儿"、"奴""自"这些人称代词之后构成附加式代词,词汇意义虚化。如:
   (52)"莫将诸女献陈,我家当知不受。"(《维摩诘经讲经文》888)
   (53)父王作罪父王当,太子他家不受殃。阿娘作罪阿娘受,女且无因替阿娘。自身作罪自知非,莫怨他家妻与儿。自作业时应自受,他家不肯与你入阿鼻。(《太子成道经》439)
   唐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后缀"生"在变文中的用法得到了发展,它可以附着在表示"什么"的疑问代词"甚"、"何似"、"若为"之后构成附加式代词;后缀"子"在变文中也产生了新用法,它可以粘附在指示代词"惹"(偌,这么)之后构成全新的附加复音代词;变文中甚至还出现了表示复数的代词后缀"等"。
   (54)甚生队仗:白月才沉,红日初生,仪仗才行,天下晏静。(什么。《太子成道经》435)
   (55)不知道安是何似生,敢(感)得[听]众如云,施利若雨。(《庐山远公话》256)
   (56)雀公身寸惹子大,却谦(嫌)老鸱没毛衣。(这点儿。《百鸟名》1207)
   (57)魂灵答应杞梁妻:"我等并是名家子。被秦差充筑城卒,辛苦不禁俱役死。"(《孟姜女变文》61)
   5、 副词性词缀
   变文的副词性词缀有"然"、"当"、"来"、"可"、"其"、"尔"、"自"、"而"、"地"、"生"10个,全是后缀。就词缀的总体数量来说,显然是很大的发展;然而,就构词能力而言,除了后缀"然"稍强外,其余的副词性后缀都不太活跃,能产性也很低。变文中由它们构成的附加式副词总共有34个,仅占附加复音词总数的11.72%。
   "然"不仅是非常活跃的形容词词缀,也是一个典型的副词词缀。它大多附着在情态或方式副词之后,有的也可附着在时间副词或语气副词之后,构成同类的附加式复音副词,如"公然"、"忽然"、"徒然"、"辄然"、"俄然"、"必然"、"果然"等共9个。
   (58)岂谓将军失利,将士徒然负特壮心,乖为(违)本愿。(《李陵变文》130)
   (59)如此心中无退倦,俄然已度一千年。(《妙法莲花经讲经文》708)
   由旧词缀"当"构成的附加式复音副词有7个,它多附着在某些程度副词"甚"、"至"、"的"或肯定性副词"必"、"会"等之后,用法已比较成熟:
   (60)"你父平王,至当无道。与子娶妇,自纳为妃。"(《伍子胥变文》12)
   (61)屋无强梁,必当颓毁;墙无好土,不久即崩。(《伍子胥变文》16)
   后缀"来"不仅可以粘着在时间副词之后,构成"前来"(刚才)、"原来"、"适来"(刚才)等附加式副词;也可用作表示总括性的范围副词"都"、"尚(上)"的词缀。如:
   (62)老人又问:"适来闻和尚妙响,是何之声?"(《庐山远公话》253)
   (63)便与将丝分付了,都来只要两间房。(《董永变文》174)
   后缀"自"、"地"、"生"、"尔"、"而"主要附着在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之后;"其"能附着在程度副词"极"之后作词缀;"可"作为后缀,可附着在语气副词"岂"、情态副词"乍"(宁可,情愿)等之后。如:
   (64)是时大王排比鸾驾,亲自便往天祀神边。(《悉达太子修道因缘》469)
   (65)雀儿被额,更害气喷(贲)。把得问头,特地更闷。(《燕子赋》378)
   (66)好生供养观音,还要虔诚礼拜。(《妙法莲花经讲经文》733)
   (67)"这贼争敢辄尔猖狂,恣行凶害!"(随便,恣意。《张议潮变文》181)
   (68)皇帝曰:"他有何罪愆,忽而斩之?"(《叶净能诗》337)
   (69)乍可决命一回,不能虚生两度。(《降魔变文》559)
   6、 其它词缀
   变文继续沿用了前代的数词前缀"第",还出现了"然"、"自"、"尔"、"其"4个连词后缀,甚至产生了新的量词后缀"子"。这些词缀的使用都反映了中近古汉语词缀的新变化。
   (70)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第三须夜魔天;第四兜率陀天;第五乐变化天;第六他化自在天。(《八相变》507)
   (71)纵然弟子当辜,和尚岂安忍见。(《降魔变文》562)
   (72)"但某乙虽自年幼,也览亡父兵书,若逢引龙出水阵,须排五虎拟山阵。"(《韩擒虎话本》302)
   (73)"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尔天道开通,为父仇冤杀楚。"(假如,倘若。《伍子胥变文》2)
   (74)你亦未能断事,到头没多词句。必其倚有高才,请乞立题诗赋。(如果。《燕子赋》379)
   (75)我把些子兵士,似一片之肉,入在虎牙。(少许,一点儿。《韩擒虎话本》302)
   二、敦煌变文词缀的历时探索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变文词缀的静态特征和动态规律,深入把握词缀个体的发展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历史考察,并对变文中单个词缀的全部构词分别作了历时地统计分析,然后再以变文(唐代)为界,将它们切分成了附加式旧词和附加式新词两大类。根据检索结果,我们把变文(包括与变文同期的唐代文献)中才开始出现的附加词称作新词;而把唐以前就有的附加词称作旧词。(3)(见下表)
   词缀数量 前缀式附加词 78
   阿 相 祗 可 老 第 是 为 打
   旧词 31 11 8 0 4 1 6 0 1 0
   新词 47 9 3 14 5 6 0 5 3 2
   合计 78 20 11 14 9 7 6 5 4 2
   词缀数量 后缀式附加词 212
   然 子 头 当 家 其 来 儿 地 尔 生 自 可 乎 者 而 似 个 等
   旧词 88 37 22 2 4 5 1 3 8 0 2 0 1 0 0 2 1 0 0 0
   新词 124 17 20 19 13 9 10 7 1 7 4 5 4 3 2 0 0 1 1 1
   合计 212 54 42 21 17 14 11 10 9 7 6 5 5 3 2 2 1 1 1 1
   (注:以上表中数字分别指词缀构成的附加式复音词的数量)
   结合上表,我们认为变文词缀的历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缀集团及其成员的更新发展
   首先,汉语词缀集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消长变化,而在变文中,这种历时变化变得更加突出了。如先秦一些常用的词缀"有"、"于"、"斯"、"言"、"焉"、"乎"等在变文中却找不到影子;有些词缀如"若"、"如"、"尔"等虽然保留下来,却仅有寥寥可数的几个用例;即使象"然"这样一直很活跃的词缀,在变文中的变化也不大。另一方面,汉魏六朝以来口语中常用的一些词缀如"阿"、"老"、"第"、"子"、"家"、"头"等在变文中却异常活跃,有了很大发展。变文中还出现了"祗"、"是"、"打"、"地"、"生"、"似"、"等"、"个"等许多新词缀。变文词缀的运用情况不仅从侧面反映了变文语言的口语化特征,而且也揭示了中近古时期汉语词缀集团呈现出的变动。
   其次,从先秦到现在,整个汉语词缀集团的成员有增有减,词缀个体也处在不断地新旧变换的过程中。以名词、代词词缀为例:先秦的名词前缀主要有"有"、"于"、"子"三个;到了汉代,其构词能力便逐渐衰弱;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基本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却是"阿"、"老"两个新词缀;唐代"阿"的频繁运用又使其由名词前缀扩大到了代词前缀;宋元时期"老"缀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出现新的代词前缀"兀"排挤"阿"的局面;明以后"兀"逐渐消失,名词、代词前缀"阿"又恢复了它的霸主地位。名词、代词后缀则基本上是从少到多发展的。从先秦到魏晋,名词后缀仅限于"子"、"者"两个,代词后缀尚处在酝酿阶段;唐五代时才进入"子"、"头"、"家"、"儿"、"者"的高度活跃与繁荣期;宋元时又出现了新的代词后缀"行"和表复数的"们"。至此,现代汉语名词、代词词缀的基本格局已经确立。(4)
   二、词缀构词能力的历时变化
   由上表可以看出,同一词缀构成的附加式复音词中,旧词与新词的数量不同:相(8/3)、老(1/6)、第(6/0)、祗(0/14)、然(37/17)、头(2/19)、当(4/13)、其(1/10)、地(0/7),构词数量上呈现出的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词缀本身构词能力的历时变化。在汉语发展史上,词缀集团内部成员的活跃程度也存在着动态的差异,在变文的附加式旧词中,不同词缀的构词能力相差较大,31个前缀式附加词中,90%多都是由"阿"、"相"、"第"、"可"构成的;88个后缀式附加词中,仅"然"、"子"、"儿"三者构成的词就占了总数的75%。而附加式新词的词缀分布则比较分散,47个前缀式复音词分别是由"祗"、"阿"、"老"、"可"、"是"、"相"等9个词缀构成的;124个后缀式附加词分别是由"子"、"然"、"头"、"当"、"家"、"其"、"地"等17个后缀构成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汉语词缀构词的动态运动特征。
   词缀构词能力的历时变化不仅表现为构词数量上的差异,还表现为词缀搭配范围的发展演变。变文中从前代继承下来的那些旧词缀,其搭配范围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构词能力也大大增强,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如唐以前的词缀"阿"大多只能附着在称谓名词或人名之前,搭配范围较窄,能产性也不高,而到了变文中,它却可以广泛地附着在称谓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及普通名词之前,由它构成的附加式复音词竟高达20个;再如唐以前的后缀"子"一般只附着在名词后面构成附加式名词,而在变文中它也可以粘附在表示"少量"的形容词(小)、量词(些)以及指示代词(惹)之后构成附加式复音词;唐以前词缀"头"的发展十分缓慢,变文中由它构成的旧词仅有2个,且全是普通名词;而由它构成的附加式复音新词总共19个,并且"头"除了附着在普通名词之后参与语法构词外,还可构成附加式时间名词(前头)、方位名词(外头)以及处所名词(河头)等,甚至可以附着在动词之后(问头)、形容词之后(长头)构成附加式复音名词;后缀"家"的构词能力也有了增强:唐以前它所构成的复音旧词几乎全是"普通名词+家"型,而变文中它却可用作"他"、"儿"、"自"、"我"、"奴"等人称代词的后缀。另外,前缀"老"、"为"、"可";后缀"当"、"其"、"来"、"自"等也日趋活跃,由它们构成的附加式新词的数量明显增多。词缀构词的广泛化便进一步加速了词缀语法化的步伐。
   三、词缀语法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如果我们对附加式复音词的词性构成作一历时地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唐以前文献词缀的分布多呈块状,而变文词缀的分布基本呈网状,词缀所附着词根的词性越来越泛化,附加复音词的词性构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不平衡渐趋平衡。如《诗经》中的词缀多粘附于形容词前后,能附于名词或动词前后的词缀极少;《论衡》中也很难发现用作名词、动词或代词词缀的例子;《三国志》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形容词后缀"然"、"尔"、"若"等,名词前缀仅发现"阿"、"有"两个,代词词缀尚未出现;《世说新语》中虽出现了少量名词、动词和代词词缀,却缺乏丰富的形容词词缀。而变文中各类词缀都很丰富:名词前缀有3个,后缀有6个;动词前缀有4个,后缀有6个;形容词前缀有3个,后缀有9个;代词前缀有2个,后缀有4个;副词后缀有10个;甚至还出现了4个连词后缀和1个量词后缀。而且,唐以前,被附着词根的词性与所构成的附加式复音词的词性大都保持一致:词缀+名词→名词;动词+词缀→动词;形容词+词缀→形容词等。而变文中不一致的情况很多,如"可"+动词→形容词,"打"+形容词→动词,动词+"然"→形容词,动词+"头"→名词,形容词+"儿"→名词等。如果以词缀的聚合为基点看,则表现为词缀运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如前缀"阿"既可附着在名词前,又可附着在代词前;"然"可分别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之后;"子"可用在名词、形容词之后;"地"也可分别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之后等。变文词缀呈现出的这些特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词缀本身语法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总之,词缀的新发展适应了汉语双音化的需求和汉语实际的需要。我们知道,复音词大量产生是中近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而汉语的双音化必然会促进构词方式的多样化,因此,为了适应汉语双音化的需求,附加式构词法得到了极大发展,附加双音词的总量也一直呈上涨趋势。变文中共有附加式复音词290个,其中新产生的词就高达171个,占了总数的一半多,与前代相比,这显然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当然,汉语双音化的需求也必然会导致附加式构词法的主要元素--词缀的大量涌现。这不仅表现为旧词缀的使用频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使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同时也使一些语素的构词能力增强,变得十分活跃,并逐渐由词汇构词成分向语法构词成分转化,从而为新词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反过来,词缀的新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而词缀的广泛运用就成为中古汉语复音词数量急剧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1)张安生先生为本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2)本文例子皆选自《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3)新词和旧词的判断依据主要是《汉语大词典》、《唐五代语言词典》、《全唐诗大辞典》《佛学大辞典》、《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近代汉语词典》、《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世说新语词典》及先秦至唐有关古籍的词语索引。
   (4)今山西、浙江方言中仍使用代词"行"。
   参考文献:
   [1]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2]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 程湘清:《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5] 程湘清:《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6] 王云路:《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载《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