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册教案,内容如下:
野草教案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创造宣言
安塞腰鼓
《乡愁》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咬文嚼字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唐诗二首——登高
诗经楚辞各一首
诗二首
人生的导师——孔子
路漫漫其修远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将进酒
胡同文化
过秦论
都江堰
当代诗四首
促织
窗
茶馆
创业宣言
野草题辞
写人散文二篇
项链
文艺随笔二篇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提醒幸福
唐诗二首
诗经二首
劝学
洛阳诗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荷花淀
安塞腰鼓
石钟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劝学
文言短文二篇
古代诗歌一组
我的空中楼阁
黄山记
琐忆
套袖
天山景物记
村
独上西楼
泥哨
作家谈学生时代怎样作文
灯
朱自清先生
风景谈
荷塘月色
读书人是幸福人
十首足矣
《〈野草〉题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本了解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2.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求索”和“抗战”的灵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求索”和“抗战”的灵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各种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引导法。多角度提供学生材料,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言志,文传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作品也是有感而发。 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捧读《野草》,总觉它过于沉重。单品这《野草》“野草”,便有着一种平实寂寞而又坚韧的感觉。《野草》的蕴涵,是深刻而真挚的。《野草》以它特有的面目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积蓄,展示了一位奋进者的一段精神历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野草·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所作的自序。
通过导语点明诗集《野草》的内涵,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介绍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1.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留下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本环节内容最好由学生课下搜集得到。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散文诗的源流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第一次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名词,和有意采用这种体裁的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在中国新文学里,散文诗是一个引进的文学品种。“五四”时期的刘半农、徐玉诺、许地山、焦菊隐、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诗发表。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等作家创作的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翔实的材料能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新出现的体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课件展示)
1.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有:
朽腐(xiǔ fǔ) 删刈(shān yì) 熔岩(róng yán)
2.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由学生陈述自己读课文的感受。(无所谓对错,只要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即可。)
本环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陈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目的的展开下面的教学步骤。
3.背景介绍(课件展示)
《野草》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又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其中某些篇的文字较隐晦,据作者后来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
其实,那个时候,“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北伐战争还未开始,革命正处于由低潮走向高潮的形式,革命中心从北方迁移到了南方。可是,鲁迅所在的北京,“五四”运动形成的群众斗争热潮已经消退,活跃分子纷纷离开,反动势力重新抬头,四处都笼罩着北洋军阀地狱般的统治。如果说那时南方因革命高潮即将来临已现春意的话,那么北方依然是肃杀的严冬。
随着革命转入低潮和革命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内部发生了分裂,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其中有一种人组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先锋战士,一种人回到了原先反对过的封建主义的怀抱,在“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和“五卅惨案”中,公然充当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政府的帮凶,成为历史继续前进的阻力;还有一种人则徘徊在十字路口,还没有做出走什么道路的最后抉择。
鲁迅基本上属于第三种情况。《野草》写到一半的时候,他表示过这种看法:“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活着,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华盖集·北京通信》)鲁迅年轻时满怀热情参加辛亥革命,后来由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软弱、封建军阀的混战,他对所谓文治武功失望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他看见新社会的曙光,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反宣传,因此又有些冷淡和怀疑,他早年相信生物进化论、国民性改造和个性解放,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逼使他对这些思想发生了动摇。旧社会的腐败,是他深恶痛绝的,但是新的社会是怎样的呢?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呢?思想上要信奉什么主义呢?此时此刻,这一切它正在苦苦求索之中,答案的果子还没有成熟。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三八期。本篇作于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环节依然可立足于学生的课下准备及其发言,但教师的补充作用应该更强一些,因为学生很难搜集到太多的准确的资料。
4.由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讨论。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适当发言。
学生应该能够悟到文中的“野草”并不是真正的野草,而是有着内在含义的,“地面”也绝非普通的地面,也应该是有着内在含义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点:
1927年的清党运动给鲁迅的精神带来极大的震荡。中国的所谓革命,原来不过是一场虚幻。“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且看不见戏的收场,到处是恐怖,恐怖,恐怖。前进而未探求到光明的道路,战斗而未寻找到新的战友,鲁迅对于反动派的迫害的反应是“我要反抗”,对于一时不明通向理想道路的态度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仅要用生命去战斗,去求索,而且还要用文字去记录在战斗和求索过程宗,自己内心的感触以及灵魂深处的波澜。
本文就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其中最强烈、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对自己“求索”和“抗战”灵魂的描写。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野草”比喻了作者的散文诗。
“地面”象征着黑暗的社会。
“地火”、“熔岩”则象征着对革命道路的求索、对黑暗社会的抗战。
为了战胜黑暗、寻求光明,野草千难不避,万死不辞,宁肯与黑暗同归于尽,让光明留待后人,决不苟活于不明不暗之间,决不屈服于黑暗和唁函。为了追求光明而“死亡”,为了对抗黑暗而“朽腐”。
本环节重点要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加深程度。
5.作者在这里一力推崇的是“野草”吗?(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
资料预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