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涡轮增压与发动机匹配的理论计算研究
第 1期
2OO4年 2月
内燃机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No.1
Feb.2004
囊离 簟簿酾麴蝴 棼囊
t
t ? i ?4t ; 。 t ; 一 s 一。 _ 2 . 。 t I ‘ 。 - 。 一-一 。
≥ ≥羞彝 翱氢璋 j 0 。 0^Il_u v 0
《 ;山 莉 Ill- _l — |_
摘 要 :根据废气涡轮增压 的工作原理 、结 构特性 ,对增压器和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和其他方面的匹配进行 了计算和理
论分析 ,提 出了发动机选 配增压器 的基本过程 和注意事项 ,以及 重新 为指定发 动机设计增压器 的基本步骤 。
关键词 :废气涡轮增压 ;发动机 ;匹配
中图分类号 :TK41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494(~o4)o]一0001—03
Study o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M atching of Turbocharger and Engine
W ANG Ying—hong。ZHENG Guo—zhang
(Tai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Taiyuan 030724。China)
Ah吐 :Based on operating principle of mdx~harger。structural features-air flow characteristic and other aspects of tudx~harger
and engine aIe calculated and田1a theoretically.Tne current process was raised for the matching of mdx~harger and e.gine
Accordingly the basic~ ul'e们s desi led for the designated engine
r words:turbocharger;engine;matching
O 前 言
采用增压技术是提 高车用发 动机动力性能、顺
态性能 以及排放性能的有效方式 。常规的车用发动
机增压方法有机械增压 、废气涡轮增压和气波增压。
涡轮增压时,发动机与增压器之间仅存在气动关系,
不象机械增压 时二者有 固定的速 比,且发动机是一
种往复式机械 ,而涡轮增压器则是 叶片机械 ,二者的
特性存在本质的差异 ,故匹配 比较复杂。总的来说 ,
发动机与增压器 的匹配有 三个方面 ,即发动机与压
气机的匹配 、发动机与涡轮 的匹配和压气机与涡轮
的匹配。这里我们 只对前两项进行研究 ,对 涡轮增
压器的性能提 出要求 ,具体增压器 的设计 以及压气
机与涡轮的匹配由增压器公司来定。
下面通过一台具体机型来说 明发动机与增压器
选配方法和步骤 。
1 增压 参数 的选定
为了保证发 动机 与增压器 的 良好 匹配,达到预
定 的增压发 动机各项性能指标 ,首先要确定增压参
数 ,它是设计或选择增压器的依据。
1.1 增压后发动机所需空气流量 G (即压气机流量)
作者简 介 :王应 红 (1974一),男 ,山西 吕梁 人 ,硕 士,主
要研 究方向 :汽油机增压技术 。
收稿 日期 :2003—09—12
= £。
式 中, 为发 动机所需的空气流量 ,kg/s; 为
发动机 功率 ,kW;a为过量 空气 系数 ; 为 扫气系
数 ; 为发动机 的燃油消耗率 ,g/(kW·h)。为 了满
足最 大功率和最 大扭矩的要求 ,应在发动机的外特
性工况下计算。
1.2 压气机的压比
: ( )-一 ;实际测量 中常用 : ’
pq ’ po— pd
式中,Pc为压 气机出 口的空气密度;』0。为发动
机所需的中冷后增压空气的密度 ; 为压气机多变
效率 ;Po为环境压力 ; 为压气机出 口压力;P 为压
气机进 口压力。
1.3 压气机效率
(273 t )( 一 一1)
—— _
为压 气 机进 口温度 ,oC;t 为压气 机 出 口温
度 ,℃。
2 发 动机 与压气机 的匹配
a.压气机不但要达到预定 的压 比,而且要具有
较高的效率 。压气机效 率越 高,在同一增压压 力时
空气温度越低 ,所得到的增压空气密度就越高 ,增压
效果也就越好。
b.经过实验测得压气机特性曲线和发动机在各
毫{ 瘤妇;:
矗 _u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 内燃机 2OO4年 2月
转速下的耗气特性曲线。如果发动机的特性线穿过
压气机的高效率 区,发动机的运行线与压气机 的高
效 率 圈平 行 ,这 时 匹 配最 好 ,见 图 1。如果 发 动机 的
运行线位于压气机特性线右侧 ,见图 2,表 明所选 的
压气机流量偏小 ,使联合工作时压气机处于低效率
区,要选较大型号的增压器或加大压气机流通部分
尺寸 ;相反 ,发动机运行线整个偏 于压气机特性左
侧 ,见图 3,发动机低转速时压气机效率降低 ,同时可
能 出现 喘 振 ,这 时 需 要选 较 小 型 号 的增 压 器 或减 小
压气机流通部分尺寸 。
c.发动机的耗气特性线应离开压气机喘振线一
定距离 ,否则再联合工作时可能 出现喘振。
2.
1.
50000 ~ ~ 、 、
5-0 1
_ 1 ’× J }
。 / / f I、’/l / \ l
/ 细 一 /^‘ l I l,。 入
/ ,、’ i t ‘、 / 、
4OOOO 1 } -7"/~ l ,
, f l/ }/f
, I, f , V
30000 ,/ f / 、
. /
k/ |/ { ,
20000 一 — —’,
.
// / ,// \
, , 、÷— 一 ,
0 0.1 0.2 0.3 0.4 0.5 0.6
,(m-S )
图 1 发动机耗气特性与压气机特性 的配合
质量 (kg-s-1) /
图 2 发动机与压气机 匹配不合适 的特性 图
(压气机 流量偏小 )
d.根据 WR36D柴油机的要求我们匹配了 J130A
增 压器 ;
在如下条件下我们做 了压气机性 能实验:润滑
油进 口油压 为 0.2 0.4 MPa;润 滑 油进 口油 温为 45
75℃;润滑油出口油温不大于 120℃;涡轮前进 口
温度不 大于 650 cI=。
测得 J130A增压器 的压气机特性 曲线如图 4所
示 。由图可见 ,压气机具有较大的高效率圈,最高效
率为 82%以上;流量范围宽广 ,而且 喘振线及流量范
围适 当左移 ,偏向小流量方向,增加了配机喘振裕度。
质 量流量/( ) /
图 3 发动机与压气机匹配不合适 的特性 图
(压气机 流量偏大 )
2·
2·
2·
1.
1·
1.
1.
1
} |、 | /、
/ / _/\
| / ㈠ | ㈡
| l| || || |
, - J J U ‘|t r || { t
I{ |/ / . ,
I I J
,
55( 00 ri mln
I t , J —、 1
|| || / lI ? |
,, I \
( | 姗oof, mn
口=;40000r/mit ’ t6o000
rl 田ln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Gb/(kg-s )
图 4 J130A前倾后 弯压气机性能 曲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1期 王应红等 :废气 涡轮增压 与发动机 匹配 的理论计算研究
3 发动机与涡轮 的匹配
要保证在发动机整个运行范围内涡轮具有较高
的效率及合适 的流通能力 ,以保证提供给压气机所
需的功率 ,发动机与涡轮的匹配是否 良好 主要是看
涡轮流通能力的选择是否合适 ;既要保证最大扭矩
点有足够 的增压压力 ,在标定点处增压器 又不能过
度超速。发动机与涡轮的匹配情况可借助涡轮特性
曲线 。我们做 了涡轮流通特性实验 :采用外气源供
给压缩空气,经燃烧室加热后驱动涡轮 ,进 口温度控
制在 650℃左 右 ,润 滑油进 口油 压 为 0.2~0.4 MPa,
润滑油进油温度控制在 50~75℃。大气温度 t :29
。c;大气压力 Pn=89.7 kPa;进行了 35000,40000,45
000,50 000,55 000,60 000 r/rain几个转速的实验 ,在
每一转速下 ,测点选在压气机最大流量附近(接近阻
塞流量),同时要求增压器公 司对增压器进行 了改进
设计 ,选用参数 d值为 44,42,4o crn2。
由图 5中曲线可以看出,J130A增压器涡轮 0—0
截面为 44 crn2时,流通 特性 比较平缓 ,阻塞出现较
晚 ,这样 的流 通能力 对 发动 机特 别 有利 ,可 以保证 发
动机低速时得到较高的增压压力 ,又可以降低发动
机额定点的增压器转速 。
4 发动机与增 压器的 匹配
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要求如下 :
a.发动机运行范围内正处于压气机高效率 区,
且离压气机喘振线有一定的裕度 ;
b.发动机运行范围内不出现过高的排气温度 ;
c.发动机 运行 范围 内增压 器转 速不超 过极 限
值 ,也不出现过高的增压压力和爆发压力 ;
d.发动机负荷特性上增压压力与背压的交点位
于低负荷区 ,且越低越好 ,增压压力与背压的交点越
是靠左边小负荷 ,说明发动机与增压器匹配良好 ;
e.增压发动机能达到预定 的功率 、经济性及烟
度等指标 ,特别是在万有特性上低油耗的区域应宽
广,在负荷特性上低负荷范围内不致出现太高的油耗。
在柴油进油温度为(4o±3)℃,冷却水进水温度
为(75±5)℃,涡轮前排气温度不大于 700℃ ,主油
道机 油压力 不 小 于 0.25 MPa,增 压器 机 油 压 力 不 小
于 0.2 MPa,最高燃烧压力不大于 10 MPa的实验条件
下做 了 J130A增 压 器 与 WR36D柴 油 机 的 匹 配 性 能
实验 ,测得数据如表 1。
根 据表 1我们 画 出 了 J130A增压 器与 WR36D柴
油机匹配的外特性曲线 ,见图 5。
- 7. 2403
至230q
;1/d
/ \ /
夕 \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一
6 .一一
lZ【’o l删 1600 l8【’o 2000 .
n/(r.min一 )
图 5 J130增压器与 WR36D柴油机外 特性 曲线
由曲线 可以看 出 J130A增 压器与 WR36D柴油
机匹配的增压压力与爆 发压力 的交 点位 于低 负荷
区 ,说 明匹配 良好 。
表 1 .I130A增压器与 WR36D柴油机匹配性 能实验数 据表
(下转第 6页)
一目.zv~
珊舢舢 ∞跖{;}巧∞垢m ∞ 1 l 1 1 11 l 1 11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6 · 内燃机 2004年 2月
加速度,[ 一]为设计许用凸轮最小曲率半径。
分析优化数学模 型,可知是一个约束非线性最
小化问题 。根据数学模型 的特点 ,应用 MATLAB的
Optimization Toolbox中的优化 函数 ,选择合适的算法 ,
设置合适的选项 ,编写 GUI界面,开发出配气凸轮优
化设计 的程序。
3 MATLAB实 现
主 要 应 用 MATLAB Op timization Toolbox 中 的
fmincon函数 ],编写 GUI界面和 m代码 ,实现上述
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 。
本程序在给定的、合理的输入参数条件下 ,能够
计算出幂指数 P,q,r,s,t,相应 的系数 c。,Ca,Cr,
C ,C ,动力学修正参数 P, ,优化后的丰满系数 毒,
气门最大正负加速度 和凸轮最小曲率半径 ;并且将
最优条件下 的气门和凸轮 的升程曲线 、速度及加速
度曲线图形化显示出来。下面是应用本程序的一个
优化算例。
有关设计参数为:Y0=8.89 toni,u0=0.2 m/s,
【Ⅱ ., ]=5 600 m/ ,【a llli ]=一1 600 m/ , 0=62~,
= 15 708 rad/s,R6= 21 toni,【 ]:7.5 mln,i=
1.5,kl = 50420 N/m,k0 = 3 361 300 N/m,m = 0.224 8
kg,Y =0.22 mm。气门和凸轮的升程 曲线 、速度及
加速度 曲线如图 1所示 。
8
= 4
2
耄0
-^
暑
≮
乓
l
之
_二
一
气门和凸轮升程曲线
凸轮轴转 角/(。)
气门 、凸轮速度和加速曲线
凸轮轴转角/(。1
E
—
督
(
,
:
图 1 优化实例结果 曲线图
中的高次多项式动力凸轮被普遍采用 ;但用一般设
计方法设计函数凸轮 ,得到的丰满系数较小 ,而采用
优化设计 ,且将丰满系数作为 目标 函数 ,则可得到理
想的设计结果。c.应用 MATLAB的优化函数提供的
强大计算 功能 ,能显著提高配气 凸轮优化设计 的速
度 和精度 。
4 结束语
a.几何 凸轮已不能满足现代高速内燃机配气机 ,、
构在振动 、噪声和可靠性方面的高要求 ,为了得到缓
和的加速度 ,一般现代内燃机 的配气机构设计 中都 ?
采用函数凸轮。
b.为了改善配气机构 的动力学特性 ,将配气机 f5]
构的弹性在凸轮型线的设计 中给予考虑 ,函数凸轮
[参 考 文 献]
刘 帷信 .机械 最 优设 计 【M].北 京 :清 华 大学 出版 社 ,
1994.
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汽车工程 手册 [MJ.北 京 :人
民交通出版社 ,2001.
David A.Stoddaa.Polydyne Ca//l design(I,Ⅱ,m)[J].Ma—
chine Design ,1953.
石英 ,等 .配气凸轮优化设计 的惩罚函数法和增广拉格朗 日
乘子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6):365—368.
The Mathworks Co.MATLAB Release 13 Help Document Sys.
tem[M~.
(上接第 3页)
5 结束语
车用发动机选配增压器应根据发动机 的增压要
求 ,确定设计点及其参数(转速 n,功率 ,燃油消耗
率 ,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 a),选定扫气 系数 。
通过计算确定增压器参数流量 和压 比 ,选定增
压器。通过增压器台架实验和配机实验进行发动机
与压气机 、发动机与涡轮的匹配。J130增压器与发
动机的匹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
[1] 蒋德明 .内燃 机原理(修 订本 )(M].北京 :机械 工业 出
版社 ,1988.
(2] 朱大鑫 .涡轮增 压与涡 轮增压器 [M].大同 :兵器工业
第七 。研究所 。1997.
[3] 顾宏中 .涡轮增压 柴油机性 能研究 [M].上海 :上海交
通大学 出版社 ,1998.
[4] 倪计民 ,孟 铭 ,等 .涡轮增 压 器与 发动机 匹配 的理 论计
算研究[J].汽车技术 ,2002,(10):15一l8.
.
锄 枷 栅o 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废气涡轮增压与发动机匹配的理论计算研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