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中日民族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民族文化的差异

日期: 2010-1-27 12:08:58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中日における民族文化に関する重要な相違点としては民族文化、民族習慣、民族風習などがあげられる。たとえば、日本の和服、中国のチャイナ-ドレス、茶道、物事に対する態度、新年の祝い方等諸方面にわたって異なっている。それらの相違点を総合し、さらに長所を取り入れ、短所を補って、両国をともに栄えさせよう。
   关键词:中日;民族;差异
   浅谈中日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并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韩人,即所谓“归化人”将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带到日本;另一方面,数以百计的“遣唐使”来到中国,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技术,也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政度,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中华民族众多而日本民族单一,中华历史悠久而日本历史短暂,使得中日两国人民在审美意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推崇宏伟博大,日本则痴迷于细微精致。中国人讲究整体注意对称性与圆满式--旗袍。日本则指不对称平衡与不圆满式--和服。通过打破平衡来取得一种视觉上的均衡。众所周知的,日本和服也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日本的传统服装是已唐为原形演变而成的。不难看出,日本的民族文化几乎都是从中国传入,向中国学习的。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家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的差异导致的对儒家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四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形势而迅速掘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相信一定可以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的复兴。
   中日两国在文化渊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两国的历史进程,文化模式不同,表现在两国大众化中的色彩亦不同。内容决定形式,通过观察比较两国社会活动中的行为习惯亦能窥视出其各自的道德观、是非观。
   热情的中国人习惯用请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友爱,总是爱争着付钱。而日本人却不同,他们习惯于“AA制”。
   中日教育的差异也体现出了文化的不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孩子比日本孩子团结且互相帮助,我开始不能理解,觉得日本人很冷漠,后来我才知道这与他们自小接受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日本人觉得自己管好自己,就是对集体对别人最好的贡献了。所以,日本人做事时大都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前提的,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日本孩子最突出的优点之一是独立性。日本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自己打工赚钱,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无法想象,但也就是在这样的磨炼中使他们越来越独立,早早就适应了社会。再看看我们确实十分的惭愧。日本孩子的体育锻炼非常多,体质也好于中国孩子。日本的学校从初中到高中都有强制性参加的课外活动,其中有众多体育项目的运动部,还有家政部、音乐部、英语部等等。参加运动部的学生,一天的运动量极大,而且假期里也有集训。就连小学生,假期里也要每天早起到学校做早操做运动。而我们呢?
   体育课一周两节,在运动的时候很少,上课大部分时间在闲聊,打闹或是干脆回班学习,课外的运动时间几乎为零,这就造就了中国孩子的体质不断落后于日本孩子。综合多方面,都说明了文化的差异也决定了下一代的思想。所以我们更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国家更加富强。
   日本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颇为讲究,而且在节日里更是规矩。在中国,新年是最热闹的几天。春节前的腊月,人们忙着买年货买新衣。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待着新年的来临。接着就从初一到十五互相串门,传达彼此新春的问候。日本也是如此。在新年的第一周,他们放风筝,参加假面舞会。松和竹一向被认为是忠诚和长寿的象征,放在门口成了看家护院的门神,有时户主在门前拉一条绳子,权当抵御妖魔鬼怪的最可靠的守护神。在12月31日夜,庙宇的钟要敲108下,宣告新年的到来,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人爱把新年的东西留下,当作吉祥之物,而日本却有为期7天的庆祝活动结束之时,大城市里要举行一种仪式,把活动用的各种装饰投进中央广场的篝火中烧掉,也许是为了快点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吧。要说中国人的新年是小家庭的聚会,那么日本人的新年则是整个民族的聚会,因为他们所参加的活动大都需要全体民众共同完成。
   日本人也讲“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支引”、“先胜”、“赤口”等。其中"大安"即为黄道吉日,日本人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多选此日。。"先胜"意为先到者胜,所以这一天,人们干什么都加快速度。非常的有趣。
   从民族性格上看,与长期安定于大陆的秀山丽水且养尊处优,吃惯了大锅饭,生活节奏缓慢,又得过且过,性格散漫,凡事差不多就行了的为人相比,身处汪洋大海的狭小孤岛又时常遭受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日本人,有着与身俱来得危机感和紧迫感,所以以养成了干任何事都很勤快而仔细,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似乎成为日本的一种习俗,无须谁创导,它自然而然地在日本人血液中流淌。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在乎是否称职与敬业。一个日本的清洁工,他心中只想着将手里的活做到最好,令走进来的客人心情舒畅,却从不考虑清洁工工作是否浪费青春,也从不羡慕他人工作的高薪。
   日本人的学习精神与学习劲头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善于经营,精于创造的头脑更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饮食与日本的饮食,同属于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就是其中之一。朴素、自然的味道与洗炼的文化的结合,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而中国料理中包含着哲学,这在全世界范围看是很稀有的,日本人把外国料理得水的部分积极的引进,根据自己的味觉重新改进,日本人对各种各样的味道的好奇心很强,只要觉得好吃,即便是外国的东西也积极地引进并加以改良,他们往往以精密的心思,精细的做工和于众不同的思维出奇制胜,这也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互相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的禅宗思想,当然也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这种文化内容。”所以要好好地加强这方面的理解。
   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国人感到难以解渴。中国茶道的民众性和日本茶道的典型性互相结合,会走的更远,更好。 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
   日本是个矿藏资源缺乏,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的国家,但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且其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同样可以做到,现在的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的辉煌。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也就造就了相当不同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为图自存,造成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但因为是岛国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团结关怀的精神。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有些偏激。但是集体主义对内,日本有一套看起来很礼貌的制度,从彬彬有礼到团结友善。日本也是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民族。但是日本人有强烈的自大心理,而他的自大又来自其自卑。因此他们万事喜欢逞强以显示自己是不容小视的,有时甚至会不切实际。但日本先天的不足,还是靠其日本人的奋斗努力得到了弥补。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也就造就了相当不同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为图自存,造成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但因为是岛国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团结关怀的精神。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有些偏激。但是集体主义对内,日本有一套看起来很礼貌的制度,从彬彬有礼到团结友善。日本也是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民族。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中国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改变。从汉到唐,从唐到清,在到现在,但也有许多的不足。中国人喜欢讲集体主义,但却是集体主义不足的民族,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小团体主义,而家族式的小团体主义必然面临着崩溃,即家族的基业逐渐被子孙瓜分,力量只会减小不会增大。但是中国人当面临外强时则会很快的团结起来维护整个集体,因此也有人说,当中国被外在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时,则会紧紧团结起来,打击外来侵略。
   结束语:
   “学”只是一种手段,“学”的目的是要做到为我所用,有利于己。社会主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力量,我们也应当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创造力,我们要用这个武器劈去陈旧的老套的“枯枝烂叶”,留下新颖有用的“主干”,并用它打造出世界罕有的“奇珍异宝”,再用它组装出令人炫目的“成品”,让世人为之惊叹,为之钦佩,为中国人喝彩!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学会改进,学会创新。
   正有一颗明珠在亚洲东方冉冉升起。
   中国,加油!
   参考文献:
   1.武星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季林根.《新编日语阅读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3.汪向荣.《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