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我见

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我见

日期: 2009-11-21 1:22:02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威远县职业技术学校 曹旭清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如何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和落实,训练和检测呢?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方法,注重实效,常抓不懈。
   关键词 加强 规范教育 原则 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促进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坚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这个《规范》对中学生所要遵循的基本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包括五大项四十条:(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内容涉及到对学生的品德、仪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学校学习、家庭生活及公共场所的行为要求各个方面,它是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蓝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具体体现。
   如何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和落实,训练和检测呢?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方法,注重实效,常抓不懈。
   一、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提高认识,指导行为的原则。
   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始终应当坚持向学生讲明道理、提高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规范》的每一条都有精辟独到之处,都是科学合理的要求 ,都是中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应当遵守和必须做到的。认识到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建立正常教育秩序、社会秩序的基础,是学校开展工作的保障,也是形成优良班风、校风的基本条件;它对个人成才、对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搞强制灌输,否则,学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律道德,只会造成师生情绪对立,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能达到规范教育的目的。
   (二)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原则。
   中学生具有模仿性、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应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规范》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老师一定不能违反,这样,把教书育人与言传身教结合起来,用老师规范的行为、优良的作风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耳濡目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坚持齐抓共管、紧密配合的原则。
   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学校要把《规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中去,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要充分利用家长座谈会和教师走访家长、家长走访老师的机会,尽量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积极因素,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军营、革命旧址,听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宣传活动等,这样,学生在多种场合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自觉接受《规范》的要求,保证《规范》教育更有成效。
   (四)坚持全面要求、常抓不懈的原则。
   在德育教育中,要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文明工程建设来抓,坚持全面要求,从点滴做起,分布实施,严格训练 ,常抓不懈。在教育方法上,既要有共同要求,又要有具体目标,还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人施教。要时时抓、处处抓,使之成为班级、学校的 一项长期的一贯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形成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使《规范》教育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
   (五)坚持重视检测,加强评比的原则。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知晓,因此要把《规范》的内容和中学的政治课联系起来,在思想品德的考核中加入《规范》的内容,这样,既把《规范》引入课堂,渗透到教学中,又检测了学生落实《规范》的效果,同时,学校还要运用检查、督促、评比、表彰等手段,加强对《规范》教育工作的评价,保证《规范》的落实。
   二、开展《规范》教育,既要遵循道德教育的原则,又要符号学生的身心特点,更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在开展规范教育活动中,从道理上阐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含义、意义、要求,消除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克服道德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可以采取对《规范》中有关内容的讲座、讲解、报告、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这种方法是实现由知到行、由被动到主动的重要前提。
   (二)、行为训练法。
   通过引导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经常的行为践诺,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行为规范化。在实施这种教育方法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信任学生,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坚持需要、动机和行为效果的统一。
   (三)、专项训练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学生行为举止逐一进行专门训练,如穿戴、举止、说话以及公共场所的行为等进行专项训练,从而使其规范化、自动化、习惯化,还可以通过日常行为专题训练、良好行为演示会、日常行为表演赛、张贴正确行为模式图片、观看有关日常行为规范影视片等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
   (四)、渗透教育法。
   在不以行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贯穿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使学生逐步内化行为规范。通常用课堂教学、班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校实践活动进行“遵规守法,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公益活动中进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的教育训练;通过演讲会、故事会、舞台表演、观看影视等形式进行“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的教育。
   (五)、环境陶冶法。
   在进行规范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感化,包括校园环境的美化、集体氛围的优化等。让学生在整洁、美观、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在班集体浓厚的学风、优良的班风中,身临其境,逐渐形成爱护美、欣赏美、创造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使全校上下形成人 人讲文明、守规范的良好风气。
   (六)、品行评价法。
   根据《规范》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品德行为、习惯等,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这是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规范》归纳为几大项,突出评价标准,分为基础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评价,坚持严格按标准评分,进行量化考核,把评价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和撰写学生评语的依据之一,从而保证规范教育的长期化、制度化。
   除了以上六种方法,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其余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自我教育法、行为评比法、活动教育法、社会监督法、奖励惩罚法等,也可以灵活选择,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重担也落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上,因而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这是一项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文明素质的复杂“工程”,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途径。只要掌握规范教育的方法,遵循规范教育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注重实效;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程,祖国的明天将更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德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中国职业教育》(2008年第4期)
   3、《教育导报》(2008年第8期)
   4、《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2008年第3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