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机电类课程积极课堂的探究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机电类课程积极课堂的探究

日期: 2020/7/1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王诗菊

摘要:积极课堂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师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本文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积极课堂的现状、探究的原因以及探究的意义。
   关键词:积极课堂 现状 原因 意义
  
   1、现状综述
   在西方许多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积极课堂气氛的研究。他们认为课堂的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情感、心理和氛围。课堂气氛是影响师生课堂行为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积极的课堂,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师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中职学校相应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质量提升改革。行为导向、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使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
   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也已经开展,江苏省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组织了各种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大赛、微课大赛、实训教学大赛。但是,大赛是一方面,回归到实际课堂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我们机电类专业课课堂上的“低头一族”仍不在少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乐此不彼,有些学校费尽心思予以防范,可是情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课堂的参与、互动的状况也不乐观,部分学生学习状态被动消极,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都不高,教诊改的要求推动难,教学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课堂没有能让学生动起来,兴趣起来,其中就是未能将“信息化”和“课堂管理”有机高效结合起来。
   2、探究原因
   2.1课程的特点与要求需要探究信息化环境下的积极课堂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机电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它都是集实验性、专业性、抽象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和数学、物理紧密联系,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涉及知识面广、公式与定理多”等特点,课程难懂与枯燥。对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以及教诊改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去改变课堂质态。
   2.2学生的现状需要探究信息化环境下的积极课堂
   2.2.1学习基础分析
   随着江苏高中的扩招,中职招生中的生源数量与质量的下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此类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他们玩心重、慎独能力差、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够,缺乏学习动力。他们普遍数学、物理、英语成绩比较差,有的甚至连简单的数学运算和物理量都不知道。据对我校机电专业学生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64.5%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82.6%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初中三年级应有的水平,其中47.6%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41.4%的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严重不够,学不会、学不懂、不理解等学习中的问题普遍存在,由此也引起学习动力不足,不够积极主动,这说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材处理和课堂设计,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意识,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
   2.2.2学习状况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状况不理想,据对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调查发现,12%的学生对于机电类课程没有学习兴趣,30%的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内容,12%的学生对于学好课程没有信心,同时还有46%的学生表示课程难学,不想学、混学思想比较严重。这说明,想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3学习特点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们不善于抽象思维,喜欢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虽然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表示了大部分的认同,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对现有的授课形式应该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中,38%的学生接受目前的授课形式,但是57%的学生希望有所改进,其中75%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他们期待丰富的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与老师交流学习,也有的学生倾向于使用QQ或者微信交流。在最后的考核上,学生希望老师注重平时上课任务完成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结合自我评价和组员评价。
   2.3教师的教学模式需要探究信息化环境下的积极课堂
   当前中职学校中许多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已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授课方式还是较传统的教师课程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实训室演示,学生进行模仿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参与,并且学习活力不足,这样势必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热情降低,满足于单方面讲授知识,甚至出现一套教案、一套PPT使用多年不变的情况,教学的内容跟不上企业的实际要求,导致学生学不致用。
   另外,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课前教师不能及时提醒学生预习,对于预习的情况更是无法知晓。在课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思维僵化,只知道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不能在课堂上的每个任务中找到自己的特长,获得成就感,教师也不能时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课后,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者扩展的知识内容,如果有疑问不能及时获得解答,同学之间也不能相互讨论参考,分享学习心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专业应用需要探究信息化环境下的积极课堂
   当下,信息化的社会、自动化的生产也需要信息化的人才。目前,企业的生产管理正在进行信息化的革命,工作任务下达、工作要求、产品的技术指标、设备维护、耗材申领、工作进度报告等所有生产流程管理都采用信息化模式,学生毕业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工人,那必须要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下参与学习和工作,学会协作,养成习惯,相信这将是未来企业用人的一个标准。因此,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积极课堂的打造,对学生未来更快地适应企业生产管理,进一步得到发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育人举措。
   3、探究意义
   3.1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指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者趋近的倾向,是一种积极愉悦的心理倾向。如果一个人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会更加自觉与专注,会让艰苦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学习带来比较好的效果。在机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动画演示、模拟仿真手段,使知识点更加立体生动,直观易懂,也可以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一些闯关游戏等,将抽象的课程知识转化成学生喜欢的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增强学习信心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不会积极发言,学生的结论是“老师讲的太多,根本不给我们思考、讨论和展示的机会,而且我也怕回答错了。”看来学生上课不积极、不活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导致了学生上课不积极、自信心不足。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师设置网上讨论、自学展示、课中任务完成、课后作业、适时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获得奖励,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3提高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多种媒介为载体,将理论知识碎片化、复杂的问题简单易懂化,学生可以线上线下、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课堂知识。教师也可以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调整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在答疑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组织、协调、监督和总结的作用。
   3.4提升专业应用
   将信息化运用到课堂中,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最关键的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会更快适应,更好的得到发展。
   针对中职机电专业的学生和专业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善于引导,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切入点,构建积极的课堂,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涛.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