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求职者择业策略分析

求职者择业策略分析

日期: 2009-10-9 7:33:11 浏览: 12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在现今求职的人群中,有三类最主要的也是很有特色的群体。由于他们不同的背景和所面对的问题,其职业选择和相应的咨询指导也就有所不同。这三类群体分别是:
1、应届毕业生。这类择业者即将踏出校门,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社会充满好奇,却不十分了解如何涉足。
2、刚参加工作1-2年的年轻人。这类择业者离开学校不久,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对职业进行了初步探索后,产生了新的需求,激发起更换工作甚至更换职业的想法。
3、工作年限较长的从业人员。这类择业者已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在工作技能上也越来越不具备特殊的优势,产生了职业危机感,并开始厌倦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希望换工作,但是又患得患失。
以上三类群体的情形实际上反映了处于职业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心态。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认为,职业抉择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或满足了一种需要、产生某种体验时,都会激发起抉择。例如,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萨帕从终生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职业发展形态,把人整个一生的职业发展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创立期、保持期和脱离期。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体验和对职业的不断探索下,不断积累经验,产生不同的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如果现实工作情况与期望不符,就有可能转换工作甚至职业,直至达到协调,形成 “职业自我概念”,即个人对职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型。当职业自我概念定型的时候,个体的职业选择目标会更加清晰明确。
应届毕业生处于探索期的试行阶段(22-24岁),他们会进入基本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开始正式的职业生活,并试图将其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随后,人们进入创立期(25-44岁),这时人们已经进入了特定的工作领域,努力掌握该领域中职业发展的信息,力图开辟自己在职业中的发展道路,把基本上适应的职业确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适应和稳定两个阶段。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处于该时期的适应阶段(25-30)。这个阶段因人而异,有些人较长,有些人较短,有些人甚至几乎不经过这个阶段而直接进入职业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若个人一直不能适应,就有可能转换职业。如果一个人要转换职业,他的个人职业发展又会从探索期重新开始。
最后是保持期(45-59岁),人们已经在工作领域内取得了一定地位,一般不再寻求新的职业领域,而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在这个时期,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个体容易进入“职业发展高原期”,出现技术落后、发展停滞等现象,因而尤其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继续学习和提高。以上所说的第三类择业困惑者即属于此种类型。
关于求职
求职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双向过程。个体求职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需求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因此,求职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技巧来促进选择双方的相互了解与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掌握求职信息是这个双向过程的首要前提。现今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发达,网络、新闻媒体、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都是重要的信息源。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全职,还可以选择兼职、自由职业。还可以主动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寻求就业信息和机会。因此,学习运用信息时代的就业手段十分重要。
面对海量就业信息,还需要很好地选择加工,善于区分出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识别招聘骗局和欺诈或各种虚假信息。
就业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是将职业与自我进行匹配的过程,要看职业要求与自己的专业以及个人条件等是否相符合。例如,“专业对口”往往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共同标准。专业对口使个人更容易发挥专业特长,避免自己专业资源的浪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现在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半道出家”从事某项职业的,专业与个人的职业潜质并不等价。
此外,衡量职业要求与个人条件是否匹配时,还需要把握一个重要原则,即胜任和难度原则。求职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希望尝试更高的职位,如果不如愿以偿就怨天尤人。这种情况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更容易发生。实际上,如果选择了不能胜任的工作,干起来会力不从心,容易疲劳,产生挫折感和压抑感。相反,如果选择难度过低的职业,时间一长往往就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懈怠和丧失兴趣。因此,要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和工作,既要放眼长远发展,也要注重实际,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这样才能端正求职观。心理学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选择中等偏上难度的工作,既具挑战性,又具实现的可能性,更有利于个体的发挥,是成就动机高的一种表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