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研究—以广西来宾市为例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研究—以广西来宾市为例

日期: 2013-5-18 0:32:1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白春秋,陈光辉

【摘要】新一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主战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域复杂,情况特殊,扶贫攻坚难度大。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扶贫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本文选择了该区域内具有典型石漠化特征的广西来宾产业扶贫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新一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主要走好的四条路子,为抓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事业,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实践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扶贫工作 产业扶贫 石漠化治理
  
 新一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部署了14个扶贫主战场,其中就有滇桂黔石漠化区,这主要是基于该片区相似的自然地貌、相近的自然条件和贫困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性特征来考虑集中连片开发攻坚,从而加快解决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6年我国贫困总人口两亿两千万,到2010年底,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为全球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按照2000年865元人民币的农村扶贫标准到2010年的1274元,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了2010年底的2688万人。但按照最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即接近每天一美元的国际扶贫标准线,到2011年底对应的扶贫对象约有1.28亿人,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如何着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产业扶贫始终是一条根本而长效的路子。因此本文以广西来宾在扶贫开发实践中走出的产业扶贫之路为例,共同探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径。
   一、国家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区、市),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交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新时期扶贫开发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推进片区扶贫工作,国家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也提出了新要求,即:要着力把握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特殊性,切实增强搞好片区扶贫攻坚的紧迫感;要着力抓好规划引导和项目落地,科学编制各地的实施规划;要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提升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让贫困群体受益;要坚持以治水为核心,按照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的方针,把加强水利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总之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片区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配合,发挥片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片区自强不息的内在活力,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广西来宾产业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2年新成立的地级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是广西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岩溶地貌极为发育,石山分布面积较大,石漠化程度高,生态脆弱。全市石山面积27.17万公顷,其中不可造林石山24.36万公顷,可造林石山2.81万公顷。建市之初常住人口240万人,下辖6个县(市、区)中有4个贫困县,贫困县比例达66.67%;全市724个行政村中,有自治区确定的贫困村24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一(33.4%)以上;全市有革命老区乡镇5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7.3%,革命老区村574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9%;全市贫困人口约47.5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9.8%。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建市9年多来,来宾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等历史机遇,围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始终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贫困地区桑蚕、甘蔗、药材、茶叶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已形成有龙头企业带动的规模化生产,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5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339元增加到2011年3678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以水、电、路、房、校、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新农合全面覆盖了贫困县、贫困村。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一)坚持规划先行,对规划好的扶贫产业项目坚持一抓到底
   2004年以来,按照广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该市6个县(市、区)制定了新阶段扶贫产业开发规划(2004—2010年),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宜桑则桑,宜蔗则蔗,宜花则花,坚持不懈地抓好规划的实施,做到换领导不换镜头,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经过多年努力,该市适合桂中旱片特点的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已初具规模。
 (二)在产业布局中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发展甘蔗产业。蔗糖产业是该市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长,在全区、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也是该市贫困村产业开发的重点。在贫困村产业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信贷扶贫资金、产业资金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高产高糖甘蔗。二是发展桑蚕、茶叶、药材等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十一五”以来,共投入资金5.53亿元,扶持种植业18.52万亩。其中优质桑1.5万亩,茶叶1.42万亩,药材作物6.7万亩。扶贫部门实施的贫困村重点产业项目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贫困村重点产业开发项目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48万元,扶贫产业新种面积9.42万亩,实施农作物低产改造11.7万亩。产业化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抓住龙头企业带动这个“牛鼻子”,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因此利用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成功的把握性更大。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贫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该市优先考虑产品销售问题,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全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重点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甘蔗、桑蚕、药材等农业产业,较好地实现了农民致富、企业盈利、财政增收的目的,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扶贫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产业扶贫工作呈现出多方投入、多方受益、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如该市忻城县充分发挥广西区扶贫龙头企业——忻城县瑞龙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作用,桑蚕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0.9万亩,蚕茧产量达39.2万担,总产值达6.2亿元。桑蚕生产已遍及全县12个乡(缜),桑蚕生产正逐步形成了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县养蚕户67800多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0%,养蚕户(包括贫困户)户均养蚕收入达9144元,人均养蚕收入2280元。该公司年产白厂丝268.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408万元,销售收入7564万元,利润118万元,上缴各项税金总额271万元。桑蚕业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县财政的增收。总体上看,来宾市的桑蚕产业从种桑、养蚕、缫丝到织布、印染、服装,桑杆综合利用加工(利用桑杆培植食用菌等),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蔗糖业也已形成了甘蔗制糖、造纸、生物工程的蔗糖产业链。产业开发实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科技扶贫工作,提高扶贫产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围绕产业开发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围绕桑蚕、甘蔗、药材、茶叶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办培训课程,共培训农民25万人次。二是做好示范工作,利用科技扶贫示范项目等资金,认真做好桑蚕等优良品种及配套高产技术的示范工作,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提高扶贫产业的单产和质量。三是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生产过程的技术难题。
 (五)千方百计加大投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市整合产业开发专项财政补助资金0.3645亿元,扶贫项目贷款2.545亿元,到户贷款2.12亿元,龙头企业自筹投入资金0.5亿元,产业扶贫累计投入5.53亿元。通过加大投入,解决资金投入瓶颈问题,进一步做强做大了扶贫产业。
 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农村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广西来宾产业扶贫开发的实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按照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部署,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开发要走好以下几条路子。
 (一)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规划好新一轮的产业扶贫布局之路
 新一轮产业扶贫布局一定要实事求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分阶段、分区域因地制宜安排好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扶贫开发。要坚持“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工作思路,谋划好滇桂黔片区的产业发展。首先,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要有一盘棋的理念,加强沟通,共同协商,做好整体扶贫开发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相邻的自然、地域和现有产业发展的优势,必要时可以打破行政区域,关键是考虑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安排和布局,以实现规模连片开发的最大效益。其次,片区内各省区要根据自己的经济、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计好产业的布局和安排,充分考虑现有产业与新增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指导好更有利于扶贫开发的产业选择。第三,要做好各省区县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规划,而且要更加具体细致,更具有实践操作性,直接一步到位指导好县域扶贫产业的发展,并指导好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此才能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合力攻坚,培育出新的区域性经济增长点,发挥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建立起促进扶贫对象增收和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新机制。
  (二)走名特优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依靠发展产业来支撑。新一轮的产业扶贫开发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大,坚持以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开发为着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打造好滇桂黔区域内的名特优新特色产业,通过发挥产业扶贫开发的杠杆作用,带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如广西来宾市根据各县(市、区)自然资源优势,以广西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项目为标杆,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有分别、有重点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建成桑蚕、甘蔗、茶叶、药材、油茶、八角林低改等6片以上产业化扶贫基地,使之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再如云南省也紧紧抓住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机遇,把扶贫开发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形成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化扶贫的格局;按该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烤烟、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林果、畜牧、马铃薯、花卉等优势产业,对有特色、有效益、有市场、符合贷款条件的产业,特别是对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及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使每个乡(镇)、村重点抓好1-2个能促进农民发展致富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开发格局。
 (三)走抓好龙头企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之路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的载体和纽带,对于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化进程,指导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贫困地区农户有序进入市场,有效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培育、引进、扶持与扶贫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业化扶贫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要优先重点扶持国家和省(区)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各地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要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比如在扶贫贴息贷款的管理使用中,对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优先扶持。要确立企业与农民共同发展的理念,做好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对接。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要通过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制定保护价和提供相关服务等方式,维护好贫困农户的利益,努力做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要支持、鼓励龙头企业运用科技成果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提高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服务。要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开发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以扶持龙头企业为纽带,扶大传统产业,扶强特色名牌产品,在贫困地区建立原料基地,培育支柱产业,把农业变成工业的加工车间,带动贫困户在产业化发展中增加收入,找到可持续能增收的致富路子。
 (四)走石漠化综合治理和产业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大、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必须大力恢复和保护植被,积极探索有效治理模式。要进一步统筹推进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产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等重点任务,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石漠化治理纳入造林绿化工作重要内容,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补植、改燃节柴、推广沼气池建设为辅的造、封、管、节”措施,治理石漠化。实行一山一策或一山多策,积极探索实践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和群众要求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机制。
  一是统筹安排,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把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当地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依托试点工程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及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促进项目区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将治理工作与退耕还林、能源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有关生态建设项目整合起来,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分工负责,形成合力。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利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国家投资与群众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石漠化治理的行动中来。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真正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
  二是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认真总结石漠化综合试点治理工程的经验,发挥石漠化治理工程样板点的示范作用。如广西来宾市在忻城县大塘镇322、323国道沿线和红渡镇红水河两岸建立示范造林点,在兴宾区平阳镇弄桥村委玉牙屯石山连片种植任豆3100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出的在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羊的“晴隆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低热河谷地区种植蔬菜减少开荒的“者楼模式”等科学治理石漠化措施,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遏制了石漠化进程,有效推进了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治理巩固成果。要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保护管理,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建设,加强林业执法力度。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吸引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造林。因地制宜地选择了竹子、苦楝、香椿、任豆、金银花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高的树种造林,积极营造乔、灌复层混交林,探索出了多种科学的造林模式。
  总之,按照《纲要》提出的扶贫工作“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坚持开放式扶贫方针,抓好产业扶贫事业,切实打赢新一轮的主战场扶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3]《瞭望》2012年第8期
 [4]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作者简介:
 白春秋,女,1973年出生,汉族,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中共来宾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社会学。
 陈光辉,男,1957年出生,汉族,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贺州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