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注重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注重

日期: 2011-12-19 23:52:3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巧红

摘 要 :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对此,我提出三注重 : 第一,注重创新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不断思考的能力。但应该注意,创新不是把要写的东西神秘化,也不是“出怪”,不是“钻牛角尖”。第二,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要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极性、敏锐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在构思之初要让学生用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并要重点发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细小事情,还应要求学生在平时要扩大阅读面。第三,注重表达的技巧性。要学生学会辩证施技至关重要。但技巧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有很多种。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要要求学生精读欣赏过的作文。
   关键词 : 创新的导向性;发散思维的培养;表达的技巧性
  
   写作文在中学生看来一向是件难事。由于他们少有创作热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无病呻吟、矫情做作;就是言不由衷、假话连篇。个性没有得到发展,写作水平就很难提高。为此,不少教师都对作文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而在我看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决地走出当前作文教学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经过近年来的观察思考,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三点的培养和指导,收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效果。
   第一,注重创新的导向性。
   何为创新?创新即在扬弃旧观念、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观念、新事物。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实行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在写作文时更是如此,我们应该提倡新观念、新方法、新导向。它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发明自己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激活创新意识,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的作文。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营造艺术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布置驳论文时,可以这样导入:“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或说法,让你看了听了心里就很不舒服,非驳一驳才能一吐为快。对什么话听见很不顺耳,为什么不顺耳?对什么事看了不顺眼,为什么不顺眼?能说给同学们听听吗?”这样同学们主动思考,争相发言,同时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提出了自己新颖的看法,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作文指导也宜在艺术氛围中让学生理解写作真谛。如近几年学生写作文常搞花架子,矫情虚伪,写大话、空话、假话,不去写真实的生活,不去抒写真情实感,要指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需要营造感人的真实氛围,最好用学生中的真实故事去创设艺术氛围,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因为同学们对抒写真情实感的魅力的理解比讲千言万语还要深刻得多。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不断思考的能力。章熊先生指出:“作文的创新来源观察、分析能力和求新意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作文从表面看好像是个语言问题,而就实质看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问题。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何来新意?只有认真观察、不断思考现实生活,只有苦苦探索、不懈追求,才能迸发思想的火花,才能写出有见解、有深度、有创意的作文。只有有意识地借鉴他人的创造,有意识地运用作文技巧,才能创新。
   但是,创新不是把要写的东西神秘化。我国教育界老前辈刘佛年说得好:“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写作文旨在把学生从僵死的、固定的、刻板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中学生作文应避免模式化,避免雷同,避免陈陈相因,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个性特色,就称得上创新。同时,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创新不是“出怪”,不是“钻牛角尖”,创新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创新又一定要和所引发的话题相应和,是在话题规定的范围之内发挥独狼子野心性,不能脱离话题另写一套。
   第二,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同样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发散思维则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立体地全方位地来思考问题,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突破思维定势,纵、横、分、聚,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极性、敏锐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种种品质,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构思之初要让学生用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做出最佳选择。围绕作文题目,作思维辐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跳出事物点、线、面的限制,既要使其注意从上下左右、四通八方的横向联系中考察事物,从而使主体思路更加灵活。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细小事情中,发现作文题目蕴含的巨大社会意义,从小事中开掘深刻的主题,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平常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运用发散思维,抓住“小”来反映“大”。
   如有的同学经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巨变的大好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虽不能以千百字的短文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却也能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以小见大,形成独创。同时要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在平时要扩大阅读面,扩大见闻,沉淀文化底蕴,为作文的发散思维打下基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有丰富地体味人生、观察生活,只有投身时代的洪流,体察时代、了解时代、把握时代,只的保持对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敏锐感受,才能在发散思维的世界里,触类旁通,驱遣裕如。
   第三,注重表达的技巧性。
   当前中学生写作文,常常是千文一面,“似曾相识燕归来”,平淡乏味。其实,同一个题目,可以衍生出千千万万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把作文写的更加技高一筹呢?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无论是在谈话里,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任何一个思想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但是理想的方法只有一种,也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没有比我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方法还要更好、更有力、更明了和更美的方法……在艺术作品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既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因改动一个字而使作品遭损害的情况下,思想才算表达出来了。这就是作家应该努力以求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方法”即写作技巧。托翁谈的是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但其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学生作文。
   在老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后,大多同学写出来的都是平铺直叙,主题浅显,构思平庸,泛泛而谈,举例而不生动,抒情而不感人,语言淡而无味,千人一腔,面目可憎。如何使学生写出优秀作文,使其做到主题开掘深刻,选材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玲珑,表达各具特色,语言生动形象,这就需要要教师运用技巧。
   没有写作技巧,何来佳作美文。这也正如英国诗人勃菜克《天真的预言》所说的一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所以说,会不会辩证施技至关重要。技巧的运用是灵活多样的。具体到某一篇作文,是用这种方法,还是用那种方法,必须从全文出发,从所要表达的内容出发。比如叙事,有的事从头说到尾,显得平淡,就宜采用倒叙;有的事,先知道了结果,反而无味,就宜采用顺叙;有的事,紧接着说下去,太直太露,就宜来一段插叙或铺陈……再比如写景,擅长写景的,记人叙事时不妨以景衬人;而“不善写景就不必勉强,而应当多注意到人物与事实上去;千万别拉扯上一些不相干的柳暗花明,或菊花时节什么的”(老舍)。
   “玉不琢,不成器”,这一点很要紧。但是也不能说只要“玉”,还是增强学生琢玉的本领。有了琢玉的本领学生才能琢玉成器。写作技巧的运用有似于此。想写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技巧构思谋篇,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精读欣赏过的作文,研究其作者为何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学生就会渐渐步入技巧之门了。由模仿而实践、创新,从而使他们笔下生花。
   总之,作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创造性,就没有艺术。我们教师也要逐步打破当前的教学模式的清规戒律,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探索,使学生真正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不仅能应付考试,还能应付未来社会的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