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软资源及其开发构建

论软资源及其开发构建

日期: 2009-4-17 21:57:18 浏览: 17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企业必须拥有硬资源如资金、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才能进行生产。但是,要创造一流的企业,进行一流的生产,就必须依靠企业的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理念思路、企业人才、员工素质等软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软资源是最硬的,软实力是最强的。企业要着力开发“无形资本”,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激活人力资本,提升产品文化含量,转变经营模式,开发和构建企业的软资源,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关键词]软资源;无形资本;文化品味;经营管理;开发构建
产品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企业的资源也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是可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软资源虽然看不见但却是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硬资源是有形的,而软资源是无形的。硬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如资金、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等,软资源则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企业的人才、员工的素质、企业的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企业的客户关系、企业的营销网络等。在企业的发展初期,一定量的资金、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把发展的重点转向对软资源的开发和构建,着力塑造企业文化、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软资源的特点
软资源和硬资源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能使企业越战越强,获得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1. 软资源具有无限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资金、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相对于生产的发展总是稀缺的,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企业同样也是。企业厂房的扩大往往会受到土地的限制,生产的发展会受到原材料、能源的限制等。硬资源是越用越少,而软资源相对来讲是无限的。知识、技术、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
一个城市的经济越是往高端发展,对自然资源等硬资源的依赖就越小,对文化等软资源利用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圳正处于转变发展模式,向更高的经济发展层次迈进的关键阶段,必须把软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新资源观,善用软资源,种出“高产田”。在较少耗用硬资源的情况下,靠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圳实现了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用好软资源、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软资源的利用水平,构建良好的软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国际潮流。深圳经济要向高端化迈进,必须进一步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硬资源的过度依赖,把对软资源的利用放到更突出位置。
2.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拥有土地的就成为地主,拥有资本的就成为资本家。但是软资源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
强化软资源利用,需要着力提高创新水平。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软资源利用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必须真正打破思想认识上的条条框框,树立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资源观,加大宣传、倡导的力度,让软资源的利用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强化软资源利用的共识,增强利用软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软资源效用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我们要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大胆突破旧有的资源利用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拓展软资源利用的领域和空间,让各类软资源充分焕发活力,释放出最大价值。
强化软资源利用,在当前情况下关键是要拿出硬招、使出实招。软资源往往是无形的,其效用要从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有过硬的手段和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软资源利用的长远规划,形成刚性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制度,确保软资源利用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不断得到强化和落实。要通过加强软科学研究,深化对软资源的理解和认识,扎实做好关涉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重大课题研究,为软资源利用打下坚实基础。要舍得投入,把更多的物力、财力用到软资源利用的“刀刃”上,特别是在法制建设、城市管理、文化事业等方面,投入再多也值得。要为软资源利用创造良好的“土壤”和“气候”,坚持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高标准,构建良好的体制、政务和社会等软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整体水平,为城市软实力的稳步提高提供保障
2. 软资源的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土地、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是随着使用量的增加,价格会越来越提升,而其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软资源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成功的边际成本递减,意思是说,以成本为变量,做出其成本的函数,则一阶导数小于零,二阶导数也小与零.或者说,一个人越成功,每个单位成功所需的成本是递减的,而且,递减的速度越来越快.
深圳实现了有效益的、健康的、既快又好的发展,这与很好地利用软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十一五”规划,今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但实际上上 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由此可见,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跳出过去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并不容易。虽然难,但深圳的实践让人振奋——上半年深圳万元GDP资源能源消耗下降,而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却保持快速增长。何以能做到这一降一升?关键是科技、管理、文化、人力资本等软资源的贡献率大大提高。这半年来,我市开发利用软资源举措不断,收效显著: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开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行动,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等制度,对高端人力资本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城市的体制、管理、文化和人才等软资源被挖掘和激活,释放出巨大“能量”: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9.4%和6.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6.4%,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指数迅速上升
4.以软资源为主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劳动密集形产品等附加值都比较低,而且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而以软资源为主的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产品的附加值一般比较高,能做到“厚利多销”,拥有较为持久的市场优势。软资源不仅体现在产品中,而且体现在服务中,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中、市场效应中。它是不可触摸的,但却是可以体验得到的。人们往往对它“一往情深”,宁愿花更多的钱来满足一种高质量的享用,精神上的一种感受。感受就是消费,感受高于消费,感受会成为消费的最高形式。
很多企业和政府之所以力主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高附加值概念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人们为何会得出一个高附加值的概念呢?在实践中,两个工人和两个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差异的确很大。因而地方政府总是以各种优惠政策、资金和土地资源来促进所谓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以突显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支持。久而久之,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附加值高的产业是理想的应当扶持的产业。
我们知道,对一个产业的优惠政策意味着对另一个产业的不公平。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权利创新者”可以轻易地获得资金和优惠待遇。既然高增加值的产业如此符合人们的愿望,资源要素为什么不能在政府的主导之下轻易地注入到该产业中去呢?经济学家给予的答案之一就是人均增加值较高的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资本的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就会失去动力。但是人们只看到劳动投入的减少,却忽视了产业对资本需求的扩大。当资本、知识和劳动一样成为稀缺资源时,并不能保证政府扶持高附加值的产业就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和税收,会形成理想的产业。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省区,在既缺少资本又缺少知识要素的情况下,政府扶持高的科技产业为什么难以见效呢?原因是在这些地区,政府不顾资本投入的效率拼命地扶持高新技术,因而形成“群狼式”的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望,这更加恶化了科技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在知识要素缺少的情况下,呈现出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与此相反,上海、北京、深圳和苏州,因为同时处在资本和知识人才的密集型区域,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而某些地方政府一厢情愿式地都要扶持高新技术,在资本和知识型人才两缺的情况下,只用优惠的产业政策就想形成高新技术的强大产业,只能是空想。任何想要改变资源用途的短期干预措施只会降低国民的收入,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侵占其他产业所需的资金,进而影响其他产业的有序演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向沿海地区流失仍在继续扩大,主要原因是在制造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不足,用于中小企业的重复研发资金却越来越分散,效率极为低下。结果制造业的规模化显示的效率被人为地延迟,而高新技术产业消耗了太多的资金却长期得不到回报。这一方面归结于需要大量资本和知识人才的企业在政府的单一资金扶持下,相互脱节,企业要么资本短缺,要么人才短缺,两者难以结合发挥作用,传统产业则很好地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占据产业链的适当位子,或者使用中西部的廉价劳动力拼命地扩大利润空间。
美国的经济学著作曾经做出过一个对比,服装产业的工人只需要配备一台缝纫机就可以创造没有多少资本和知识支持的相当价值,虽然工人人均增加值很低,但资本投入很少,且相当稳定,对于资本要素并不丰沛的中国来说,工人的劳动价值并不需要故意贬低,8万件衬衣换一架空客飞机几乎全是人力资本创造的,资本的因素并不明显。在另一端,石油、冶炼、汽车、工程机械和航空工业人均产值很高,这些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令人惊奇的是,像这样先进的产业中,工人人均增加值并不比所有制造业的平均水平高出多少。我们以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项目为例。该项目虽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但项目所消耗的研发资金和省市政府给予的上百亩的土地和产业化资金的融资优惠比一个工人平均创造的附加值是高还是低呢?如果长沙市再多几个这样的项目需要支持,中国再多几个“陈进”,那么国家财政将成为他们的自动“取款机”,他们不仅换不回飞机,却毫无止境地消耗了财政资金。

在市场、资本和知识都缺少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较快,有的地方产业要素总是处于稀缺的状态呢?可以这样解释,为什么温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最终成为了浙江省庞大的税收来源和充分的就业领域,令中西部地区羡慕不已。为了追赶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总是把有限的资金盲目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而资金和人才充裕的浙江、江苏和广东仍然只用缝纫机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竞赛,那里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去耕种中西部地区的农田,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要么到沿海传统工厂打工,要么在家打扑克。沿海地区继续借用中西部廉价的劳动力在积累资本。
二、开发和构建企业的软资源
正因为软资源具有其独特和潜在的巨大优势,因此,对软资源的开发和构建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企业能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着力开发“无形资本”
企业的无形资本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具有一种无形的人文力,能使企业职工形成明确的工作目标,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而努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把工作做实、把产品做精、把服务做全。企业要努力培育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企业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凝结着企业每一位职工全身心的奉献。而这种奉献精神是在企业价值观的熏陶中,在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企业的不同不仅在于产品的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企业文化的不同、员工素质的不同。品牌厂家的员工就与众不同,这决不是外形的不同而是内涵的不同,而是价值观、工作作风、品德行为的不同等。而且一般不会轻易随领导者的变动而变动,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动,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中国的海尔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或服务理念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企业在研发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能不断壮大、不断向前发展的又一重要无形资本。它也是无形的,是一种能力,能够整合各种不同生产技能,有了这种能力,企业就能够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从而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获得长期的发展。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其他的企业可以模仿生产外形相同的产品,但产品的质量、功能、档次、服务以及给消费者的体验就是不一样。其他企业可以学到其中一种或几种技术,模仿着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但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厂家能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推出新的产品,而其他厂家就缺乏这种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广泛的延展性、动态的调整性、转换产品的灵活性、占领市场的超前性……,这样的无形资本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持续地、专注地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应对市场,从而不断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是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刻上了企业特质的烙印,唯该企业所有。就如全国的电气行业都在学“海尔”,“海尔”的技术、产品、服务等也都是公开的,但“海尔”就是“海尔”,其他企业就是无法学到和模仿到“海尔”的企业文化和核心能力。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一个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固然是重要的,但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社会资源。任何一个企业资源再多总还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不仅应拥有资源而且还要具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使社会资源能更多更好地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从世界范围看,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最大限度地摆脱有形资产的负担,如厂房、机器、设备、仓库等,因为有形资产越多,企业的获利能力就会越低。就如有的学校没有教室,没有教师照样能办学一样,一些企业没有厂房,没有机器设备,甚至没有自己的员工,同样能生产出产品。当然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而是充分利用了社会上的资源,进行了虚拟研发、虚拟营销、虚拟运输以及虚拟分配(指股权、期权制度)等等。有的企业进行脑体分离,企业仅拥有组织经营生产的人员,几间办公室而已,却利用外部的土地、厂房、社会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有的企业实行业务外包管理,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包给专业性比较强的公司去做,自己集中精力把核心业务做好做大做强,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高效率、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非核心业务外包,不仅不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通过外包,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外部优势,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业务外包管理在国外企业中应用比较普遍,许多大公司把业务外包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战略措施。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倾向于采用业务流程外包,认为这样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有价值的资源,来拉动业务增长和业务创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为业务外包管理拓展了新的空间,加快了外包业务的深入。有资料显示,国外在过去10年时间里,业务外包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其成本平均降低了50%,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聪明的企业家要抓住关键的核心业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巧用社会资源壮大和发展自身。
3.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本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供远大于求,企业可以有余地去挑选各种一般的普通劳动者。尽管一般劳动者仅仅是从事生产线上的工作,劳动是简单的,但也还是需要进行培训和管理,增强他们对工作性质的认识,尽责尽力地干好每一项工作。需要奖优罚劣,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而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往往是供不应求的。企业需要珍惜这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地培训、磨练、提升他们。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并给予学习深造、晋升提拔的机会,以使他们的自身价值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实现。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通劳动者也许更注重物质方面的奖励,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许更看重自身在企业中的发展,自身的价值能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实现。因此,企业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激励方式,激活本企业的人力资本。有形的物质资本再多也还是有限的,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加以挖掘、开发和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或货币资本。过去是物质资本牵引人力资本,而现在是人力资本统治物质资本、驾驭物质资本、激活物质资本,使物质资本不断得到增值。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和重视同样重要,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应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尊重人力资本的产权,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4.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对服务的文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希望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并且愿意为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支付更高的代价。比如说,生产一只水杯,水杯的重要功能是满足存水、喝水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只水杯上写上名人的诗词,印上赏心悦目的花纹图案等,喜爱文化韵味的人们就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在喝水的同时可以进行欣赏,心情愉悦,心理上的满足是无法用价值来准确衡量的。生活用品可以赋予文化的品味,生产用品也可以同样加以考虑,可以使运用和操作它的人们在生产的同时,感受到文化上的陶冶,从而工作起来心情会更好,干劲会更大。劳动并不等于劳苦,劳动、工作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人们可以享受劳动。企业要转换生产行为的理念,将经营战略的关注点转移到情感原则上,不仅提供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还要给消费者提供无形的精神享受。也许产品本身的物质价值并不高,但产品中的文化品味、人性含量的价值会更高。这样的产品由于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其利润也就更为丰厚。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利用文化内涵、形式和载体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从文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出发,利用文化研究结论和经济判断,确定有商业价值的需求的内涵,完成载体设计,即进行需求管理。组合战略联盟资源完成载体建设,通过需求的满足实现经济利润。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 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 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论产品的文化意蕴设计 来自: 书签论文网
文化精神 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市场中,建立文化型产业是在高层面竞争的手段,也是目标,需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管理者文化素养,突出经营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全面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产品的文化含量包括使用功能是否与时俱进,不断多样化;包括产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化程度;包括产品款式造型和色彩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水平。
三、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从重硬资源转向重软资源
传统的经营主要依托土地、货币资本、能源、原材料等硬资源,它以耗费有限物质资源为代价的经营方式,其直接后果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耗损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而现代经营应主要依托企业的软资源,即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数量、产品品牌、商标、信誉、专利、销售网络与体系等,通过应用高知识、高技能,以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有效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的经营模式应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消耗硬资源,转向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软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化,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都要发生转化。在管理思想方面,传统的管理思想是科学管理、战略管理、日本式技巧管理;现代管理应是重视学习型组织和复杂科学管理。其重要内容是构建互动的学习型文化,使企业整个组织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气氛,每个成员都善于不断学习;他们学习的越多,越能积极创新,创造最佳的工作业绩,创造自己的未来。要让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创新的源泉,人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管理理念方面,传统管理理念只是一味地竞争,只是停留在为顾客服务上;现代和未来的管理理念应是既竞争又合作,而且不只是停留在为顾客服务上,而是引领顾客创新,形成顾客资本。在管理模式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橄榄型,即只注重生产制造,不注重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只注重对硬资源的管理;现代的管理模式应是哑铃型,即不仅注重于研究开发、不断创新产品、创新市场,更注重对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突出知识管理,使显性知识实现共享,隐性知识得以激活,并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产生知识资本的不断创新和增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软资源的优势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竞争对手可以很快拥有硬资源,但长期形成的企业软资源优势,却是难以超越的。软资源优势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潜力是无限的,可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企业亟需大力挖掘和开发,努力构建好本企业的软资源,充分发挥软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软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实际上是最硬的,软实力是最强大的,柔软胜于坚硬。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基于软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经济问题,2005,(2).
[2]芮明杰,等.新经济•新企业•新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林恩•夏普•配因.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