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研究

日期: 2011-9-27 13:51:3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庆荣

    摘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校企结合的定义、模式分类出发探讨了我院实施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做法,文后并作了体会总结。事实证明:合作模式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互惠共赢,共同提高,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方案

  校企政合作办学是指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加,有计划地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合作教育自1989年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学海网(www.xuehai.net)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的定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简称。对合作教育的理解,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有着多种不完全相同的解释。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去获得基本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解释为:(1)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2)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3)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计划。
  国内学者主要是结合校企合作中的原则、目标、过程、方法等相关要素来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出解释的。目前普遍认同的产学合作教育的定义可表述为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即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国外的模式
  由于各国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了各国校企合作教育中在处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系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一是以高职院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苏联的高职院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
  (二)国内的模式
  自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等三种模式。
  三、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创新
  笔者所在的学校试验了第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一)后期结合式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课程,安排一年或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1”或“2.5+0.5”方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毕业实习,操作比较简单、省事,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比较受企业欢迎。这是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是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大,学生实习=就业上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习期表现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及岗位、工作时间等非教学因素。
  (二)阶段结合式(校外工学结合式)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做法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年教学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6个月的生产实习,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实习学生的工作与所在工作岗位的企业员工一样,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到电子和机械的企业实习。其特点是可以结合阶段课程的学习进程安排实习,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实习中可以更换较多的岗位,接触较多的社会层面,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和毕业后顺利上岗有较大的帮助。但这种实习一般每天要工作10-11小时,每月休息4天,甚至2天不到,对于16-17岁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学生意见较大,有不少的学生只好辞职,或不辞而别,造成学生不稳定,流失率很高,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这种方式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工作量;学生要多次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也满足不了企业对岗位工作连续性的要求。

学海网(www.xuehai.net)  (三)工厂化实训式(校内工学结合式)
  为了使实训更加符合生产实际,达到实训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实训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车间建在基地,课堂设在车间”的实训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到设立在校外工业园区的实训基地引进的企业生产线(相当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1-2个月的生产实训一体化实习,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能,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让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提前感受到工厂生产氛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及企业文化,逐步实现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提前做好进入企业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牢固树立做产品、做质量、不做定时炸弹意识。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采用半天生产实训半天学习的方式,实训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不够完整的课程学习+比较完整的生产实习,实训内容操作比较简单,工作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和实习过程,学生的实训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反馈比较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比较大,学生稳定,流失率很低,很受学生欢迎。但课程与生产实训的内容整合比较困难,如果学生长时间在生产线生产就会感到比较困乏,特别是生产线生产不正常时,学生很难稳得住。
  由于生产实训主要由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负责,所以对学校的教师教学与生产管理水平也是一个考验。因为企业提供的生产线设备不会太先进,生产指导书太原则,派来的技术人员辅导学生不够耐心,上培训课的质量也不高。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需要采用但又是最难操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教育部的最新精神与要求。不足之处是:如果课程与生产实训内容整合不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的实习实训预期目标就比较难以达到。为了更好地达到工厂化的效果,下一步,实训基地还要把自己的专职实训老师选派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熟悉企业各种操作规范。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要从企业聘请相关工种的技师、工程师担任专职实训指导师,以达到最好效果。
  四、几点体会
  坚持“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践,极大地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际工作,掌握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紧缺人才。
  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办学思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置身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加强能力训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
  总之,校企结合是高职院校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事物,通过构建新的办学模式,突出了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把校企结合的模式真正落到实处。相信通过这次改革,必定使我院机电工程专业得到蓬勃发展,必将产生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校企共同发展,知名度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冯戈.中职学校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5).
  [2]付小平.江西机电学校:做好八大对接,促进校企合作双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
  [3]王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4]徐岳清.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讨——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