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金融危机下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新思考

浅析金融危机下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新思考

日期: 2010-10-17 0:33:13 浏览: 3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琼华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职业能力 创业能力
  【论文摘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重新思考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文章提出,要把以就业为导向落到实处,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深入解决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教育与就业结合不够紧密的现实问题。文章还指出:增大培养目标对社会就业需要的适应空间,突出对培养对象的核心职业能力塑造,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国家教育部在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换句话讲,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能够直接就职上岗、满足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人。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如何切实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这一重要原则,如何做到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就业需要有效对接,这不仅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方向,更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出路
  1.教育与就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都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将其真正引入整个教育机制,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学海网
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教育与就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仍然是当前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结合不够,职业形象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职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它为社会描绘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轮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正是专业生存的基础。培养目标锁定了培养对象的未来职业形象,职业形象越清晰,职业定位越精准,教育与职业的结合度就越高,培养对象的就业能力也就越强。另外,特定职业往往有其特殊的职业发展规律,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顾及职业发展的动态趋势。不少高职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有些随意,一方面过于泛化,多以“复合型”“高技能”等模糊词语界定培养目标,不能向社会展示清晰的职业形象,较难唤起社会的需求渴望。另一方面则过于死板,缺乏前瞻性,不能兼顾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动态影响,导致培养结果总比社会发展慢半拍,就业风险自然不可避免。
  1.2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逻辑对应不强,职业能力塑造缺乏特色
  培养目标必须依托于课程设置与实施,课程设置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初课程设置,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其特点是强调课程理论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不少高职院校后来进行的课程设置改革也未能完全摆脱传统固有模式,更多是一些权宜之计,具体表现为:课程名称改动大于内容上的调整,具体课程学时上的增减大于整体课程体系上的完善。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开设的课程内容上过于理论化、知识化,学生增强技能的空间相对狭小。其二,课程体系不能突出对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学科本位的课程设最模式对应的核心则是专业学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对应矛盾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特色塑造。
  1.3对培养对象施加的“就业武装”不足,创业就业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以就业为导向衡量高职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对象的就职上岗率。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某些时候经济的不景气或者国家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就业局势,比如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对我国不少出口型企业造成严重生存影响,房市的调整又对房地产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无疑,在此环境下,相关外贸职业、房地产类职业的就业空间就会急剧缩小。那么,上述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如何落实毕业生的就职上岗问题?不可否认,我们的高职教育应对此类情况的措旌不够,究其原因,是未在教育过程中全方位考虑就业导向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创业带动就业的问题,更没有针对社会突变在教育实施中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业实践的经验引导。
  2.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育,必须成为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要解决的是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对专门化职业人才的需求问题,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成为高职教育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才能在就业危机中找寻到自身出路。
  2.1高职教育不是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多为专科,很多职业学院的前身也多为一些专科院校,这导致一些职业学院在教育实施中喷性”地走专科教育的老路。一些职业学院虽然门口挂上了职业学院的牌子,但在内部教学实施中,课程设置“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未做根本改革,教师向技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这样的高职教育本质上还是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学历只是形式,职业技能组合才是核心内容,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围绕“职业”做文章,科学定位职业类型,精心规划职业能力,系统培养职业技能。
学海网
  2.2高职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技能教育
  高职教育应以技能培养为核心,虽然一定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特定知识,但就像驾驶技能的学习一样,道路知识、机械知识最终要服务于上车驾驶,否则就没有意义。一直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习惯于知识教育,教学方式也多与知识教育相适应,即使有一些实践实习环节,也是最终服务于对特定知识的深入理解,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归宿点是理论。高职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知识教育的模式,建立符合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以实践为归宿,通过实践选择要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解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2.3高职教育不是就业基础教育,是就业塑身教育
  高职教育与一般高等教育都会面对就业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一般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就业基础教育,教育对象经过特定专业理论的学习,形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继续深造研究该专业的某些特别问题,也可以特定的专业方向为指引来选择就业岗位,但由于其教育过程侧重于专业知识培养而非岗位职业培养,所以毕业生就职后往往需要一定的见习期来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和特定职业技能经验的积累。相反,高职教育是典型的就业塑身教育,它为特定职业“量身定做”专门人才,其培养过程就是学生完成职业角色塑造和职业技能积累的过程,因此,真正的高职教育应该是直接与就业挂钩的。

  3.高职教育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途径
  3.1把脉社会就业趋向,合理调适培养目标,增大培养目标对社会就业需要的适应空间
  以就业为导向办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社会就业需求进行持续的研究。学科教育中的专业发展往往是缓慢的,新专业的产生一般需要较长的过程。一个专业方向下社会职业的发展则是迅速的,新型职业类型不断涌现,总是和社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同时,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社会职业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不止表现在职业岗位需求数量的变化,还会表现在职业能力内容的变化,比如,金融危机下,各种职业都面临处理经济发展下行中各种复杂人、事关系的能力补充问题。无疑,持续的社会就业需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在直接满足社会现实就业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更清楚地把脉社会就业趋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的同步,最大程度地增加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需要的适应空间。
  3.2紧扣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对培养对象的核心职业能力塑造
  确定符合社会需要的合理的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前提。但如果不紧扣培养目标,重构性地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对培养对象的核心职业能力塑造,就业导向就会在教育实施中出现“断链”。因此,围绕培养目标锁定的特定职业,全面细致地规划职业能力,并以职业能力塑造为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力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组合,清晰地勾画出特定职业人群所需的综合素质,完成对培养对象的全新职业形象塑造。
  以往的高职课程改革多是简单的增删,缺乏结构性调整。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紧扣培养目标重构高职课程体系,尤其要重视课程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联系。明确了特定职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就可以打破框框,组织技师创新编写设计。如果’不同职业学院对同一职业的认识与定位不同,各自设计的职业能力结构也就有所差异,那么,核心职业能力的塑造就成为从事同类职业教育的不同职业学院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面对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3创新就业观念,丰富就业储备,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创业能力培养
  就业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有利于就业的措施,在实施高职教育时都可以灵活加以采用。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变的情况,此次突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不仅我国,甚至全球的就业环境都急剧恶化。经济的急速下滑带来就业岗位的大幅缩减,裁员潮引发的就业恐慌极大地挫伤了不同社会人群的就业信心。在此背景下,再完美的职业能力塑造也无法改变难以就业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的高职教育要创新就业观念,坚持创业也是就业的理念,在教育实施中增强弹性空间,自始至终不放弃对学生创业意识的灌输,有序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必要时,还可通过对毕业学生建立教育反馈机制,进行长期的创业指导,并用成功的创业带动未来更多的就业。
  总之,高职教育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手段,才能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中找寻到自身稳步发展的广阔路径。唯此,高职教育才能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展示出自身独特的应变能力和对社会超强的适应能力。.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