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

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

日期: 2010/6/9 浏览: 11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本站编辑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特级教师这个群体,追寻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探求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是“有问题”的教师,他们目光如电,对问题非常敏感、十分热心,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在表面看上去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很重要的问题,并且善于将一个表面的问题提炼成一个深刻的科学问题。另外,近些年我参加过不少新课程的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活动,包括听课、评课,我发现那些能够听出门道、评出味道的教师和专家,往往都是问题意识非常强的教师和专家,都非常善于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炼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如果要向特级教师、专家学者学习一些东西,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习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身上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刊物的编辑,我经常接触一些一线教师。

学海网
不少一线教师都对我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自己对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很感兴趣,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感觉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特别难。对于一个一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到底难在何处?我认为首先难在找不到、找不准需要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没有问题,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就无从下手。而现在不少一线教师的“问题”恰恰在于“没有问题”。所以,一个教师如果还想在教学、科研和写作方面有点作为、有些成就,那么就一定要像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那样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要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孙孔懿研究员是我的同事,也是我敬仰的一位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发表、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他的《素质教育论》、《学校特色论》、《教育失误论》等都是一版再版,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为何能取得这么多的科研成果?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他异于我们的就是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的每一个重要的研究选题,几乎都有一段如何发现问题的故事。这里仅举一例,请看他在《〈教育失误论〉后记》中是怎么说的——“1993年8月11日,《扬子晚报》的‘每日文摘’报道:‘我国首部《误诊学》问世。’这则简短的消息猛地触发了我的联想,我由此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育上的‘误诊误治’,想到了教育上的‘误诊误治’带来的种种后果,更想到了对教育上‘误诊误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先后担任过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其间亦曾有过种种失误。诚如夸美纽斯在痛陈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后所说:‘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是没有一个再能够变为年轻,再去重新开始他的事业,再用更好的办法去把事业做成功……要尽我们的能力,把这种建议贡献给我们的后来者。’这番肺腑之言,正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
  应该说,《扬子晚报》“这则简短的消息”不只是孙先生看到过,我也看到过,可能还有不少人看到过,可是为什么我们无动于衷,只有孙先生能够“猛地触发了”联想,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选题?我认为,就是因为孙先生比我们“问题意识”强,他对“问题”特别敏感。
  古今中外优秀的科学家和学问家大都比较重视“问题”和“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胡适先生在1960年6月台南成功大学毕业生典礼上,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了一个防身救急的药方。这个防身药方有三味药,第一味药就是“问题丹”(第二味药是“兴趣散”,第三味是“信心汤”),就是建议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要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成果。可见他是多么看重“问题”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主张我们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要立志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尽快培养起自己强烈的“问题意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