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注重课内训练,提高说话能力——初中生说话能力培养的研究

注重课内训练,提高说话能力——初中生说话能力培养的研究

日期: 2010-6-4 14:09:1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本站编辑


内容提要: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中“说”的地位,必须在课内坚持训练原则,进行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训练。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落实:(1)课堂随练,渗透说话训练;(2)利用教材,进行说话训练;(3)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课;(4)口头作文,加强说话训练。

关键词:说话、训练、方法、能力

一、说话训练的意义

“说”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二十一世纪传声技术突飞猛进,语言可以不依靠文字而传递信息,指挥生产、工作。而口头语言较书面语言的快捷性、高效性更符合信息化社会人们交流思想的要求。

学海网
再次,随着口头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敏于思而纳于言”的知识分子时代已成为过去,“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正如汪缚元在《口头艺术》中所写的:“在重大的国际争端中,有时一席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在外交谈判中,有时一席话可以使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得以维护;在与外商洽谈中,有时一席话就能挣得亿万财富;发表施政演说,有时一席话可以使听众热血沸腾,信心倍增。”因此口才已成了即将迎来的WTO社会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立身、处事、接人、待物、竞争、生存的基础。教育改革家张志公先生站在历史前沿,曾这样说过:“现代社会需要很高明的说话能力”,并提出“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加强说话训练”。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很高明的说话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广大语文教师赋予的世纪重任。

素质教育的三大特点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说”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说”与“听、读、写”能力协调发展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因此“说”的训练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说”是与听、读、写一样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

二、说话训练的现状

“说“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以背代说,对一些不善于言辞的学生缺乏耐心引导,以至伤害那些本来就怕说,不敢说的同学的积极性。

对“说”的考核测试既不要求,也无标准,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说话能力有多高,有没有进步,如何改进。

课业负担挤占了演讲、辩论、班队团队活动等让学生见世面,锻炼胆量的时空……

凡此种种,无不在有形无形中,把“说”仅作为语文教学的陪衬,贬到了可有可无的冷遇地位,应试的急功近利使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文轻语”的现象,学生说的能力处于自生自长的自发状态。

学生说话能力又如何呢?事实上离大纲要求甚远,能力普遍低下。一个班中,“说”能过关的恐怕不足三分之一。就像张志公先生所说:“教出来的学生,大学毕了业,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系统训练过。”从语文教学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失误。

中学生正处在语文感知和语言表达最佳年龄阶段,语文教学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人才的素质为目的,追求立足未来的长期教育效益,认真落实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说话训练。

本人的意见是: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是训练说话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把培养说话能力写进教学目标,积极扩大学生的说话空间,讲求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三、说话训练坚持的原则

1.灵活多样原则。“说”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优越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即随机性,说话训练可以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等领域随时随地进行。朗读、复述、提问、讨论、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活动、演讲、辩论、交谈、口头作文等都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体现其多样性。有趣的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2.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的提出,正是科学知识系统性,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和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说”的能力不能靠拔苗助长,它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愿说——敢说——会说——善说”等阶段。在具体操作中,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说话训练。

3. 及时评价原则。说话训练的内容不象书面信息一样具有持久性,它往往是“消纵即逝”的。因此在说话训练中可采用“多起点”“分层分类指导”,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形式,随时给以评判,及时归纳整理,直观地找出学生的差距,就不同个体有的放矢加以指导。这样不仅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更利于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4. “大语文”原则。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说话训练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力的语言实践。

根据训练说话的原则,制定不同阶段的训练目的,训练形式,训练内容,训练要求。(附说话能力训练一览表)

四、说话训练的方法

(一)课堂随练,渗透说话训练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为地肢解各部分使其独立运作,违背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必将高耗低效,为此,“说”的训练应融于课堂“读、写”之中。“说”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1.朗读。当教师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大凡诵读文章声情并茂,畅达流利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因为朗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言的构成和规律,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同时朗读还可以强化训练普通话,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训练的开始。

课堂朗读训练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示范朗读,指名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教学。一些精彩生动的片断、内涵深远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名篇,要求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对学生朗读训练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增强自信心,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使朗读者眼、脑、口、耳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二,朗读技巧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关键性阶段。朗读时,强调声音弹性训练,强调音色运用上的变化处理,力求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节奏得法,语音抑扬顿挫。

第三,声情并茂地朗读,是朗读水平的最高层次。文章节奏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只有把握朗读基调,揣摩感情色彩,才能以声传情,感染听者。叶圣陶先生尤其赏识“美读”,所谓“美读”就是“以意逆志”,全神贯注地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一一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悲痛处还他悲痛。

由读到说是一个自然的转变。朗读水平提高了,口头表达上就能灵活自如。

2.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相互探讨问题,发表意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锻练了说话能力。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中比较有效的讨论形式有三种。

第一,分组讨论,概括发言。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研究性和开放性的讨论题,以四人学习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概括性发言。如上《龙宫索宝》一文,教师提出: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判别孙悟空是人是猴还是神?并说说理由。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分析了小说中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语句,把握了小说主题,了解了孙悟空的猴性、人性、神性的特点。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交给学生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了学生“说话”的机会。

第二,自由组合,代表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讨论题。由座位领近的几个同学自由组合,一起讨论,然后推举一个或几个代表在课堂上与其他组同学展开辩论。如《最后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学生的意见分成三类:有的认为是小弗郎士,有的认为是韩麦尔先生,有的认为这两个人物都是主人公。根据不同的观点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起了课堂的辩论,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第三,各自思考,抢先发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害羞,要消除一些学生害羞心理,就得时常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氛围。学生置身于发言踊跃的的氛围中,即使胆小害羞的,也会不知不觉放胆开口说话的。当我新接一个班,上第一篇课文《中国石拱桥》,由于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学生不敢举手,不愿回答。于是在第二教时,我安排了一轮抢答比赛。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些抢答题,学生独立思考,看谁回答得既快又正确。学生的表现欲被激发了,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师生的距离缩短了,提高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往往贯穿于整堂课,讨论是否成功,除了教师的积极鼓励外,关键要设计好讨论题。面对有话可说的问题,学生的“口”也会自觉张开。

3.演讲。这是在大庭广众场合宣传自己的意见、主张的一种交际形式。他是一个人口才的直接展示,能直接反映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训练中我主要坚持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安排3分钟时间,让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脱离讲稿说话,按照座位顺序循环往复进行,根据演讲效果即时讲评,即时亮分并记入成绩册。该项训练由易到难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
第一, 既定话题演讲。老师先给一个话题,让学生做一下心理准备,第二天在语文课前作口头演讲。这一阶段让学生明确演讲的形象要求——人要站直,目视同学,面带表情,不能有多余的行为动作;同时表达上要做到语流连贯,消灭口头禅。

既定话题的演讲,话题选择要精心细致,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自我介绍》、《你喜欢交怎么样的朋友》、《别人取你绰号怎么办》、《你喜欢怎样过生日》等。

学生初次上台演讲,面对全班同学,心理紧张发怵:满面通红甚至脸色煞白;开口说话结结巴巴;有的把事先心里准备好的语言全都忘了,说上一两句,话头就卡住了。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好情绪,安慰学生坚持说完话题。

第二,自由选题演讲。老师不规定具体的题目,但有内容范围。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如:口头发布新闻消息,讲述简短的笑话故事,赏析名言警句,就当前时势发表观点等。学生能扣住要求选择内容,讲究说话艺术。这一阶段不仅要想着自己讲演的内容,保证讲演流畅不断续,还要逐渐转移部分注意力,观察听众反应,及时调整内容,做到“目中有人”。

第三,应变话题演讲。生活中的语言交流都有随意性,人们谈话往往是海阔天空,变化多样,无所不谈,因此,说话能力的素质提高关键是培养学生应变话题的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拟好的一些演讲题目,学生随意抽取,准备一分钟后进行即兴演讲。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次能力的飞跃。在训练中让胆量大、思路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带头演讲,起示范作用,让缺乏自信的同学在成功的演讲中树立信心,激起上台试一试的欲望。其实,怕说只是大部分同学的一种表象,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自我表现欲望。当我们学生感受到上台的喜悦,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那种自我表现的心理也被激发起来。这种内驱力会大大推动学生更高层次的训练。

(二)利用教材,进行说话训练。

紧扣教材进行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按照学生阶段训练的难易要求设计训练方式。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避免大脑的单调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使学生说话训练充满新鲜感、求知欲。

1.按“听说训练”内容训练。省编教材对中学各个年级不同阶段都安排了“听说训练”内容,有对听说能力的要求,训练形式的介绍,具体练习的设计等。教师应将这些训练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册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训练,既方便、又有层次。

2.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包含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归纳、扩展及条理化等方面的要求。复述的形式有:

①详述。比较具体地复述课文内容。如《捕蛇者说》一文,让学生按故事发生发展的情节复述。这样,不但促进学生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

②概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详略安排有重点地进行复述。如《动物尾巴的功能》一文,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了尾巴的功能,要求学生学会抓主要语句信息来复述。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重新组织语句的能力。

③创造性复述。一类是扩充内容复述。学生在复述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发表个人的观点。如《曹刿论战》第二段“战争过程”部分,要求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说出战场上军旗蔽目、人喊马嘶、刀来剑往的情景,创造性复述齐鲁长勺之战的战争经过。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战争的胜负结局进行评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有感而发。

另一类是变化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不加变化,而变化其人称、结构、顺序或主要表达方式等。如《标点的故事》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中举了四个事例说明标点运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利用书本上事例以及自己掌握的故事、名言等,以议论文的形式来复述。学生通过训练更加明确了议论文与说明文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点。

创造性的复述能增长课外知识,从而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相得益彰。同时加强学生“说话”的灵活性。

3.课本剧表演。将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课文改编成小品式的课本剧。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将课文中的生活场景,状态和对生活的感悟还原出来,使课本内容情境化。如《皇帝的新装》《渔夫的故事》这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内容简单的课文,学生自导自演,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在同学面前,并且让学生在学说、学演、学读、学做中提高能力。《故乡》是较长的一篇课文,学生编剧的过程实际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需要借助表情、动作、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又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从而熟练地掌握了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特点,还准确地区分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性格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4.“小老师”上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应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具体做法是:

①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

②学习组交流预习情况并推荐同学做“小老师”。

③由“小老师”上台讲课(讲解课文涉及的主要知识)。

④其余学生提问,“小老师”答疑,也可由在座同学回答,全班展开交流。

⑤老师重点点拨,学生举一反三。

课堂上学生自学讨论、“小老师”上课等环节加强了学生“说”的训练。学生走上讲台不仅确保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扩展了学生说话的空间。

当然,教材上有取之不尽的说话训练材料,只要我们认真用心地钻研,就会让教材真正“活”起来。而训练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的。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扩展学习空间,促进了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有趣灵活的活动课,联系生活,增长知识,提高听说和交际能力。

语文的活动课设计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1.竞赛式:往往采用“四人学习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如散文、诗歌朗颂比赛;讲故事比赛;绕口令比赛交际用语赛;班干部竞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小天地”,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说话,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例如,一位老师开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全班同学跟踪竞猜,课堂气氛非常浓烈,甚至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他们加强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位同学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想来想去想不出,当其他同学提醒他,并为他指出时,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的确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不然就真有口难言了。”学生的心声自然地“说”出来了。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说话训练方式。要求学生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表情,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情节,描绘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心理变化,从而提高“说话”的感染力。

这类活动能促使学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动机。

2.沙龙式:全班同学围绕某一专题(或问题)畅所欲言,亲切而自然。可以让学生来担任主持人,组织同学各抒已见。形式有读书体会交流会,班级生活评论会,广告词欣赏课等。如“优秀周记评选会”上,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周记并谈感想,再由其他同学“评头论足”,自由发言。作者,评论者各抒已见,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评出最佳周记。这样的活动课不仅提高了学生说话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3.模拟式: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特定的活动。如“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学生能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到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批判,小到对招牌、标语和广告上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的查找分析,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也可以模仿电视上的专题节目形式进行语文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如《实话实说:我看语文》、《今天我来当导游》。有一次参观章太炎故后,讲解员就是太炎中学的学生来担任,学生像模像样的介绍绝不亚于专职导游。于是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现实景、让学生也来充当导游,这样参与的同学更鑫。他们既体会了做导游的欣喜,也发挥创造性的说话水平。

活动课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主实践性,符合说话训练的特点;在内容上强调社会实用性,语文学习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四)口头作文,加强说话训练。

口头作文是说话训练最重要、最好的一种形式。因为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能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表达要求思维敏捷、严密。口头作文在这方面要求很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不仅要有声音、语调的控制,还要注意手势、表情的运用,特别要注意语言的推敲,从而逐步做到语句流畅,条理清晰,语言准确,表达灵活,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口头作文的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可以从训练目标出发设计口头作文形式。

1.联词组段。教师出示互相联系不大的词语,要求学生组成一段话,要有中心。这主要是训练学生用词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开阔性。也可以给出课文中学过的一组词语(或成语),要求学生进行联词训练,看哪位同学词语运用多而适当,语言组织流利而准确。通过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虎头续尾。教师给出一个开头,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给文章续上一个合理的结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续上的内容也是各有特色。也可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如上完《皇帝的新装》一课后以“皇帝回到宫中之后”为题设想皇帝未着衣裳回到宫中的种种丑态;《小桔灯》一文以“巧遇”为题想象“二十年后遇到小姑娘“的情景。

3.看图作文。教师给学生准备一幅图,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介绍画面内容。或根据画面内容发表观点、谈论感受。学生首先要看懂这幅图,才能恰当地表达。有一副漫画,揭示的是过重课业负担(“捆&ldqu……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