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生管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科学。它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因为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们可以用它为人们提供的方法论去指导生活和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自觉地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一、辩证唯物主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就要求我们既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也要重视精神力量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这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最起码的要求。青少年学生们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亲身经历并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使学生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运用观察、调查、谈话、等各种手段,尽可能多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时刻体察学生的变化,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2、在学生管理中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本身应该重视学习理论和别人的经验。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想站在管理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哲学思维。另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自觉运用情感、激励、批评、等精神管理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唯物辩证法在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联系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些规律所提供的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对于学生管理来说同样适用。
青少年学生由于各自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各自的思想和行为除具有一定的共性外,更主要的是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再加上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思想行为必然会发生变化,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因此, 我们须弄清学生成长的动力、状态及道路。
1、正确认识学生成长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能动的、独立的主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一定要在其内因起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些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方法正确、学习认真刻苦的同学一般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相反,学习目的、方法不正确,学习不刻苦的同学就很难考出好成绩。而这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往往首先抱怨外部条件不好。当然,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受家庭、时代、居住地、学校、朋友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认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班会、个别谈话、组织各项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长期的发挥作用,并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抵制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学生管理工作在不同方面、不同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比如在分析学生思想状态时要树立全面的观点:既看到学生的优点,又看到学生的缺点;既看到学生的现在状态,又要预料学生将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才有人文关怀。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又需关注特殊群体:特困生、违纪生、心理问题学生。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时期班级的主要矛盾之所在,要抓主要矛盾,并根据变化及时转移工作重点。
2、正确认识学生成长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超出度的范围就会发生质变,所以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并遵守适度原则。
青少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学习、纪律、卫生等优良习惯的培养都是由量变逐渐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日积月累,一点点地改掉坏习惯,逐渐培养优良习惯。学生在经过长期的努力,艰苦的量的积累后,要鼓励学生抓住时机,促成理想向现实的飞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还应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既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又要以“仁”悦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点余地都不留。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把握适度原则。例如在体育锻炼、学习强度、同学交往、生活消费、穿着打扮等许多方面都须教导学生过犹不及。
3、正确认识学生成长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由于学生管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在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我们应满怀信心,及时总结教训,更正错误,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能力。另外,学生管理者也应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学生素质的提高,虽然会出现反复,出现曲折,但是主流还是向前发展的。因此对待学生应循循善诱、耐心劝导。对屡犯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认识错误的性质,肯定他们的进步,经过一次次反复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由于每一个人成长的道路都会有许多艰难险阻,我们就应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告诉学生在顺利成功时应居安思危,在遇到错误挫折时要坚信前途的光明。这样才能满怀信心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前进。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鉴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班会上,我会让学生发言,讨论班级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成为班会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会用“小将上讲台”的方式,让学生备课、讲课,每讲一次课,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每次学校组织各项活动,我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特别重视学生毕业前的实习,让他们写实习心得。总之,我希望学生在毕业前多实践,提高能力,真正走入社会能尽量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我认真思考,总结出许多管理学生的具体方法,然后再把这些方法重新运用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接受修正,经过这样的过程,我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知道,我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劳动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很有意义,它是在为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作准备。学生管理工作者把学生教育好,管理好,国家未来的生产力就会发展,社会就会进步。如果每一个学生管理者都把自己的工作赋予这样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不会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会在其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从而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探讨人的问题时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人应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完整的发展。以上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人的内在规定性。班级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为社会系统。班级管理工作者应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争取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归宿。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哲学思想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是不能低估的。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有效的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4
[3]尤静娟.法、儒、道家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李颖.班主任工作中的哲学思想[J].德育时空,2006,7